小集油田沉积相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30
/ 2

小集油田沉积相研究

任伟民

(中国石油集团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  天津  300280)

摘要:随着全国石油资源勘探形势日益严峻,探索老油田持续开发,是我国油田油气稳产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研究小集油田沉积相研究,为后续井网重组奠定基础。

关键字:资源;小集油田;沉积相研究

1 地质概况

大港小集油田地处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境内,构造位置处于黄骅坳陷孔店构造带南端,是一个由7个断块组成的复杂鼻状构造。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孔店组孔一段枣II、III、IV、V油组,油藏埋深2730-3950m,动用含油面积12km2,石油地质储量2384×104t。

储层物性具有中低孔中低渗的特点,其中,枣Ⅱ、Ⅲ油组孔隙度16%,空气渗透率108.4×10-3μm2 ,属中孔中渗油藏;枣Ⅳ、Ⅴ油组孔隙度15.2%,空气渗透率24×10-3μm2,属低孔低渗油藏。南部小集油田渗透率级差为32.81,变异系数为0.811,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特征。

2 沉积相研究

南部小集油田储层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为冲积扇与膏盐湖伴生的环境下的充填式沉积,其主体部位处于扇中亚相。历经了冲积扇发育、衰退及膏盐湖发育三个阶段。其中,枣五至枣三油组为冲积扇的逐渐发育时期,枣二油组为冲积扇向泥膏盐湖沉积转化的时期。

根据14口井岩心资料分析,南部小集油田的沉积特征具有以下5方面。

1)动物和植物化石较少,仅有小部分植物碎屑。

2)岩性由成熟度低的砂岩和红色泥岩组成,薄片鉴定砂岩中,石英含量40-45%,长石含量15-25%,岩块含量35-45%,定名为岩屑长石砂岩。由于长石大部分未风化以及以红色泥岩为主,表明了是在氧化环境下短距离搬运沉积。砂岩的粒度中值平均为0.14~0.2mm(枣Ⅱ为0.14mm,枣Ⅲ为0.2mm)。从肉眼观察及利用粒度资料统计的标准差在0.58~2.75之间,而该区平均在1.35~2之间,属于分选差的砂岩。砾石成分复杂,由泥砾、凝灰岩、燧石、石灰岩组成。砾石磨圆度低,分选较差,表明了洪泛的突发性。

3)砂岩底部有泥砾岩与冲刷面,在冲刷面之上通常有滞留沉积,以泥砾岩为主,含少量石英、长石、灰质岩块,厚度0.2-0.9m。

4)小集地区的层理构造以块状为主,可见板状交错、平行等5种类型层理

3沉积模式及单井相分析

1)主河道微相

该相为能量较为充足时期的辫状河沉积,砂体发育厚度相对较大,但沉积物的成分以及结构成熟度相对低。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特征箱型,微齿化,齿中线接近平行,底部为突变接触,主要受河道的侵蚀以及冲刷作用。顶界面为渐变接触,表明物源供给充足的季节性沉积。

2)分支河道微相

该相为能量相对较弱时期的辫状河沉积,砂体发育厚度相对较小,沉积物的成分以及结构成熟度中等。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为一些指型组成的梳状曲线。中幅,齿中线相互平行。该曲线特征反映砂泥互层的特点。

3)心滩微相

该相为粒度较粗的河道砂坝,为河道迁移过程中垂向加积的产物,垂向上粒序变化无规律,分选较差,沉积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电性上特征上,该相具有测井曲线类型多样化的特征,但总体来说,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反映了心滩沉积底部冲刷强烈,河道沉积非持续性和非稳定性,多期河道切割叠加等沉积特征。

4)河漫滩微相

沉积类型较为简单,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粒度非常细,层理类型单一,以波状和水平层理为主。河漫亚相沉积粒度最细,为小集地区主要的隔夹层,能有效遮挡地下油水流动。它为洪水泛滥期间,水流漫溢天然堤,流速降低,河流悬浮物质沉积而成。

岩性上以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自然伽玛曲线呈泥岩基线或稍有小差异,反映水携带细小微粒物质在其动力较弱条件下的沉积。

5)泛滥平原沉积微相

该相形成的能量较弱,以泥岩或粉砂岩等细粒沉积物为主,多发生在洪水衰退期。自然伽玛曲线呈泥岩基线或稍有小差异,反映水携带细小微粒物质在其动力积弱条件环境下的沉积。

4总结

小集油田构造位置处于黄骅坳陷孔店构造带南端,是一个由7个断块组成的复杂鼻状构造。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孔店组孔一段枣II、III、IV、V油组,油藏埋深2730-3950m。南部小集油田储层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为冲积扇与膏盐湖伴生的环境下的充填式沉积,其主体部位处于扇中亚相。历经了冲积扇发育、衰退及膏盐湖发育三个阶段。其中,枣五至枣三油组为冲积扇的逐渐发育时期,枣二油组为冲积扇向泥膏盐湖沉积转化的时期。

5 参考文献

[1] 薄启亮. 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 社, 2010: 1-17.

[2] 童晓光. 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研究论文集[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 社, 2015: 3-9.

[3] 童晓光, 窦立荣, 田作基, 等. 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 略研究[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1-16. 

[4] 吕功训. 阿姆河右岸盐下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与开发[M].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6.

[5] 韩大匡. 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5): 583-591.

[6] 穆龙新. 重油和油砂开发技术新进展[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 1-3.

作者简介:任伟民,男(1987.04-至今),2010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就职于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