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4
/ 2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高文靖

呼和浩特市职业病防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随着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绩效最大化的关键,然而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算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问题研究;改进措施

引言:绩效评价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预算约束、促进政府部门履职尽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预算绩效评价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推进,然而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本研究基于现状分析,旨在厘清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一、评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1.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首先部分指标选择不够科学,对预算支出效益的反映不够精准,难以真实地评判绩效情况,其次指标权重分配不够合理,忽视了不同指标在反映绩效的重要程度上的差异,指标设置也过于笼统、评价维度单一,未能覆盖预算支出各个层面的绩效表现,此外与预算管理职能不相匹配的指标占比较高,影响了评价结果的针对性。针对评价指标设置的不合理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建设,一方面应坚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择能够真实反映预算支出效益的关键指标,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单位的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设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针对性,还要注重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突出重点评价维度,避免因指标权重分配不当而导致评价结果失真。

2.评价程序和方法滞后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影响了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在评价程序方面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流程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环节如前期准备、中期督导、后期审核等流于形式,未能切实发挥作用,在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的支撑,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客观依据不足,特别是对支出效率性评价缺乏成本效益分析等更为精细化的分析方法,另外评价方式单一,多以现场评审为主,缺乏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支撑,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被评价对象实际绩效情况。因此优化评价程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应建立统一的评价流程标准规范各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避免流于形式,同时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计算机模拟、数据比对等量化分析工具,此外还需拓展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综合采用现场评审、问卷调查、网上评价等多种形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

二、评价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1.评价组织机构职责划分不清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组织机构存在职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导致评价工作推进缓慢、效率低下,一方面同级政府部门之间在评价职能上存在交叉重叠,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给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上下级政府部门在评价工作中的职责界定也不够明晰,职能分工不够合理,影响了评价工作的有序推进,评价组织机构内部职能设置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门的评价管理机构、评价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之中,难以形成工作合力。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在同级政府部门之间明确评价职责分工,避免职能重叠导致的资源浪费,其次上下级政府部门在评价工作中的职责也需要进一步厘清,建立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同时还应加强评价组织机构内部的职能整合,设立统一的评价管理机构,集中力量推进评价工作,提高评价效率,还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的参与以提升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2.评价人员专业素养有限

专业化的评价人员队伍是保证评价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人员的专业素养总体较低,制约了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评价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掌握有限,缺乏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深入理解,难以科学开展评价工作,另一方面评价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多数评价人员为临时招募,流动性大、经验不足,无法满足日益专业化的评价工作需求,同时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机制,现有的培训多为一般性的理论培训,无法切实提升评价人员的专业技能。因此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首先应制定评价人员的专业化标准,合理设置评价人员的任职资格,优化评价人员的组成结构,其次应重视评价人员的专业培养,定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强化评价人员的理论修养和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为评价工作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

三、评价结果运用与反馈不到位

1.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决策衔接不紧密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是为预算编制和决策提供依据,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决策的衔接度不够紧密,导致评价结果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评价结果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程度较低,预算编制决策多依赖传统的增量方式,未能充分结合评价结果对预算安排进行优化调整,另一方面评价结果对绩效目标的修正作用也较为有限,预算单位在下一轮预算编制时对绩效目标的设置多沿袭上年,评价结果未得到充分吸收。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决策之间的衔接机制,首先要强化评价结果在预算安排中的应用,让评价结果真正发挥分配资金的指导作用,其次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修正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哺到下一年度绩效目标的制定中,使其为改进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最后要提升评价结果在预算编制程序中的地位,使之成为预算编制的核心参考因素。

2.评价反馈机制运转不畅

评价反馈机制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闭环运行的关键一环,但目前评价结果反馈的渠道单一且较为封闭,主要局限于内部报告会等形式,缺乏多元化的对外公开渠道,无法接受外部监督,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流于形式,被评价单位对评价意见的吸纳整改不够主动和到位,导致评价结果的利用率低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是提高评价结果利用率的基础,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拓宽评价结果公开渠道,将评价结果适度对外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评价工作的公信力,第二,健全评价反馈制度,明确被评价单位对评价意见的整改要求,加大整改落实的考核力度,第三,建立评价结果的跟踪评估机制,对评价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持续评估,确保评价工作的闭环运行,第四,加强评价结果在政策法规和工作决策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决策参考价值。

IMG_256

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科学性和权威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实用价值,目前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组织和专业能力有限、评价结果反馈利用率低等因素制约了评价质量的提升,因此进一步健全评价指标体系、理顺评价程序、优化评价方法、完善评价机构设置、加强评价人员专业培训、建立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机制等举措迫在眉睫,只有持续优化和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明明.行政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问题及应对举措[J].大众投资指南,2023,(24):58-60.

[2]蔡永瑜.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J].活力,2023,41(21):85-87.

[3]安慧歌,公维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与研究[J].金融客,2023,(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