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护理结合体位变换在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3
/ 2

常规护理结合体位变换在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黄璐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甘肃 天水 741020

【摘要】目的:探析常规护理+体位变换在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3.1-2024.2期间以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ARDS患者为例,随机分组,一组32,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常规护理+体位变换,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新生儿治疗后血气、血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aO2和SaO2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和住院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产ARDS患儿接受常规护理+体位变换总体效果更加优异,可改善患儿血氧、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用时和总住院时间。

【关键词】常规护理体位变换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ARDS/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指生后患儿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严重者发展为呼衰,威胁患儿生命[1]。该种病症最常发生于早产儿群体,不能用通常的吸氧疗法改善,临床死率高达36%~44%。主要措施为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氧疗、机械通气,同时调节液体平衡。在治疗基础上需要联合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儿进行体位变换,早期改善患儿通气情况,可加速呼吸困难症状好转,促进机体康复[2]。本文以院内64名ARDS早产患儿为例,探析常规护理+体位变换在机械通气ARDS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基线资料和一般方法 

1.1基线资料

以我院新生儿科2023.1-2024.2收治的ARDS患者为例,随机分组,一组32,对照组:患儿男女占比19/13,胎龄32-36周,均(34.12±0.10),出生体重(1.80±0.09)kg;研究组:男女占比18/14,胎龄31-37周,均(34.15±0.32),出生体重(1.78±0.12)kg,比对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2组患儿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治疗期间予以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关注患者血氧、心率变化,协助医师调节呼吸机参数,及时为患儿清理呼吸道,妥善固定导管,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气道受阻情况,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病情变化与医师沟通调节仪器参数,定期予以血气分析检查,及时上报异常指标。除此之外,科室还需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消毒,开启层流净化,每日2次紫外线消毒,消毒时长超过30分钟,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各项护理措施严格遵循无菌制度,观察患儿体征平稳,逐步撤机。

研究组:常规护理+体位变换,具体如下:常规护理过程中加入体位变换,体征稳定后调整为俯卧位,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适当摇高床头,约为30度,下肢屈膝、上肢微曲放在头侧,在患儿臀部加垫小枕,保持该体位约30分钟,再调整为平卧或坐姿,头低足高,前臂弯曲,臀后倾,在突出位置垫软枕。仰卧位:右侧仰卧,头低脚高,调整臀部、背部,适当倾斜,用柔软毛巾包裹患儿,需要注意定期为患儿翻身叩背,变换体位前予以吸痰护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的血气、血氧(PaO2/SaO2)、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长。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6.0统计学软件为本研究数据分析工具,计量数据以(±s)表示,t检验;计数数据[(n)%]表示,X2检查;P<0.05,存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对血气、血氧、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长

研究组新生儿治疗后血气、血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aO2和SaO2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和住院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

表1 血气、血氧、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长对比x±s)

组别

PaO2

SaO2

机械通气时间(d)

住院时长(d)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n=32)

47.25±4.83

82.31±6.65

82.46±5.68

94.14±2.52

8.52±2.40

17.21±3.06

对照组(n=32)

47.38±5.20

74.72±5.19

82.66±7.14

87.52±3.14

12.23±3.52

22.30±2.21

t

0.1036

5.0898

0.1240

9.3013

4.9261

7.6282

p

0.9178

0.0000

0.9017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ARDS病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3]。早产儿肺组织未发育完善,器官功能均为成熟,缺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肺内/肺外各类病因下易造成ARDS。对于此类疾病临床以机械通气治疗为主,以往常用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患儿痛苦,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在此基础上联合体位变换,定期改变患儿卧位,可改善气管阻滞症状,增加气道内氧气浓度。调整至俯卧位,使呼吸更加顺畅,增加肺部通气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排痰,减轻患儿的缺氧程度。文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治疗后血气、血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aO2(82.31±6.65)和SaO2(94.14±2.52)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和住院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常规护理+体位变换,有助于患儿均匀呼吸,减轻单一卧位对肺组织的压迫,提高通气率,调整患儿的呼吸频率,优化呼吸功能。学者

[4]张慧研究中选医院新生儿科ARDS患儿,予以常规护理、体位变换护理,结果可见,干预后患儿心率、SaO2、呼吸频率及PaO2等指标均优于单一常规护理组,体位变换可以改善早产儿通气情况,有效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综上所述,常规护理+体位变换联合应用在早产ARDS患儿中,总体临床施护效果优异,可改善患儿血氧、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用时和总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薛海燕,黄慧,赵丽爽,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体位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4,38(07):1207-1212.

[2]郑翠芬.体位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系统医学,2021,6(04):158-160+180.

[3]张淑丽,张海燕,高希花,等.抚触结合体位变换护理干预在早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04):8-10.

[4]张慧.常规护理结合体位变换在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妇儿健康导刊,2023,2(08):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