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缺失与改进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2
/ 2

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缺失与改进策略研究

周小琴

320621198611283026

摘要文章对现行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缺失及改善策略进行研究。文章对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有制度不完善,监管实施难度大和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法规与标准,加强监管执行力以及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系统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力的监管执行和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是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效能,并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法规标准;执行力

引言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在最近几年频繁发生,暴露出了许多现存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虽然在法律法规,机构设置,执行机制等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致使安全监管成效不尽人意。文章旨在对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以期对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效能起到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作用。

一、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特点

(一)现有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的基本结构

现有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基本架构包括法律法规、监管机构、执行机制三个部分[1]。法律法规层面是指国家及地方所制定的以提供建筑施工强制性安全标准及行为规范为目的的系列法律,法规及规章。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施工各个环节,从项目设计、材料采购到施工操作和竣工验收,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安全要求。监管机构是整个体系的核心,通常包括政府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行业协会和专业监理公司等。各级监管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着不同层次的安全监管任务,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监管网络。执行机制就是要把法律法规与监管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主要有日常检查、专项督查与违法处罚相结合。

(二)监管体系的运行机制

监管机构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效传递与反馈,从而使安全监管工作能及时了解施工现场动态。落实监管措施,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标准。监管人员现场巡查时,需要根据具体安全规范与标准对施工环节做细致检查与记录,针对发现问题,及时给出整改意见并追踪整改实施。监管体系也是由一整套健全的反馈与改进机制构成。监管机构通过定期评价监管效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监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不断优化完善监管手段与方式。通过对前期检查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常见问题及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从而增强监管针对性及有效性[2]

(三)现有监管体系的优势

多层次监管模式在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中具有显着特征。各级监管机构通过国家、省、市、区(县)的四级联动机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展开工作,构建了一个广泛覆盖、逐级递进的监管网络,确保监管工作没有盲点。运用信息化手段,极大地促进监管效率的提高。监管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时采集施工现场各种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等,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前瞻性。监管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观察施工现场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既有的监管体系也注重公众参与、社会监督[3]。通过建立举报投诉机制鼓励群众和从业人员对安全隐患、违规行为等进行举报,营造全社会参与安全监管的氛围。

二、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一)监管体系不健全

现行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健全性明显,表现在法规不够健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以及资源配置不到位等方面。既有法律法规虽涵盖建筑施工主要环节,但是细节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的漏洞与不统一,造成监管执行没有明确法律依据。不少地方性法规标准不尽一致,加大施工企业合规难度。监管机构间职能划分不明确、职责重叠、推诿等问题突出,影响监管效率与成效。有的地方监管机构的设置相对复杂,造成监管职能交叉,管理成本上升。监管人员配备和培训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现场监管力量薄弱,很难涵盖全部施工项目。现代化监管设备与技术的缺乏进一步制约着监管深度与广度。

(二)监管执行中的实际困难

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实施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影响着监管的效果。监管措施执行力度不够。尽管制定了有关规定与标准,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流于形式,流于形式,造成安全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并纠正。受监管人员、资源等因素制约,许多施工现场很难做到全面检查、监测,尤其在某些偏远地区、小型施工项目中,更是监管盲点。很多监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难精准地识别并应对复杂安全问题。部分施工企业为逃避监管而采用隐瞒和伪造的方式加大监管难度。

(三)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水平低是现行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制约着监管效能发挥。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各级监管机构间以及监管机构与施工企业间信息交流共享渠道不畅等问题,造成监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和使用,从而影响监管的及时性、准确性。缺乏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能力。许多监管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数据收集系统,对于施工现场安全数据的监控与分析还不够系统化与实时化,不能形成有效地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尽管一些地区已经引进现代化监管设备与信息系统,但是总体来看,信息化手段运用于监管工作并不广泛与深入,技术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些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甚至仍然依赖传统人工检查记录,工作效率低、易出错。

三、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优化对策

(一)完善法规和标准

为了全面评估现行法规中的漏洞与不足之处,应特别关注新兴建筑材料及工艺的应用,现有法规可能在新兴建筑材料及工艺的应用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有必要加速法规修订进程,确保法规能够与时俱进。可以制定更具体且细致的施工安全标准,来解决因标准模糊导致的执行争议问题。在制定这些标准时,在参考国内外的成功案例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国的具体情况,确保标准既科学又具有实际操作性。设立一套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建筑行业的变化及时更新法规和标准,通过不断完善法规和标准,可以为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从而降低由法规不健全引发的安全风险。

(二)增强监管执行力

为了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执法效能,监管机构需推行全面且高效的培训计划。这些方案将助力每位参与者深入了解最新法规与尖端科技以及最优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监管形势,显著提升执法效率与品质。为了确保监管流程畅通无阻并明确责任归属应建立一套完善且严谨的问责机制。此制度务必确保所有监管职责皆有清晰的责任主体,以彻底杜绝责任模糊或逃避现象,从而显著增强整体监管效能保障公正与秩序。政府需主动提倡并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监督活动,同时构建一个运行高效、使用便捷、服务周到的投诉及举报系统。该平台必须不断优化和升级,以确保公众能够顺畅地行使监督权。借助此路径不仅能共同守护社会的公正与正义,还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循环机制,有力地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繁荣。针对已确认的安全缺口或违法活动,监管单位将即时采取行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严苛处罚,坚决执行零容忍政策。

(三)推动信息化建设

为了显著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相关监管部门需精心构建一个整合信息收集、高效处理、深入分析及广泛共享功能的全面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促进各层级管理单位与施工团队间的高效信息互动与合作,达成资源的合理调配,迅速识别并处理潜在风险,以此确保工地现场的安全与秩序。监管机构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如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显著增强对建筑工地的监督与管理效能。安装高精度传感器与智能摄像头,不仅能够实现对施工环境核心指标的精确监测,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以及有害气体浓度,还能实时跟踪与监控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工地安全高效运营。监管部门专为监督人员及施工团队打造了一款定制化移动应用,此创新手段成功实现了施工现场数据的实时推送,同时对监管任务调度过程进行了优化,大幅度提高了监管工作效能与准确度。

结论

文章对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该体系在结构上、运行机制上存在的利弊。既有的监管体系在多层次的监管模式,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以及公众的参与上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规定不健全,监管实施难度较大以及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对此提出完善法规与标准,强化监管执行力以及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优化对策。这些应对措施的落实,有利于构建更完善、更有效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以切实提高施工安全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张海琪.市场视角下建筑设计实践培训的缺失与解决策略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6(2):122-124.

[2] 张潇予.数字沈阳地域文化符号体系构建与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23, 14(4):19-26.

[3] 焦云鹤.有病难依:农村中风患者社会保护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