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6
/ 2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探索

吴奕欣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二十大报告”对青年在国家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未来。本文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地位、指导思想、重要思想、内容体系、途径与方法五个方面,就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答,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和宣传,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得到提升。[1]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要求是指在学校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达到的预期目的和成果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大学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它受到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2]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新的时代和新的任务上,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成长规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把培养人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把培养人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把年轻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作为衡量标准,抓住他们的共同特征和个人特征,进行符合他们生活的现实、符合他们的成长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实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落实高校、全体教师、全体课程的育人职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三全育人是一种集全员、全程、全方位为一体的育人新理念。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努力培育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求将三全育人理论引导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进程和各个阶段,鼓励学生用知识促进行动,强化个人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3]“三全育人”就是要动员所有的力量,调动所有的资源,贯穿所有的过程,共同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在高校“三全育人”模式中,课程思政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增强实效性,推进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的实施。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中的特殊地位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加强思想政治课程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致敬英雄,学习英雄们的事迹。将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相结合,更需要发挥家庭和学校的“第四课堂”。

(二)感悟教学资源课程思政中的角色与担当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过明确的阐述,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就像是食盐,人们需要食盐,但是不仅仅是食盐,还需要一些别的东西,将食盐和各种食品混合在一起,让食盐自然地被人体所吸收。高校思政教师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要提高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整合能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获得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政教师要加强个人魅力,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备,摸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红色资源,对学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提炼和升华,使学生在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熏陶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得到滋润和锤炼,在优秀榜样的引导和激励下,自觉地获得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时代青年。高校要注重思政的衔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在每一年的时间里定期地开展“开学第一课”、“思政大讲堂”、“爱国主义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邀请优秀的校友、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等参与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亲切交流,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本学期,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进行综合实践。在大学研学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红色主题”“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大思政”第二课外素质拓展课,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最后,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评价体系。将素质拓展纳入必修课,建立“一体化”、“一站式”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平台,建立德育成效评价“数据库”,分析、反馈德育成效与不足,并对未来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与改进。

(三)以信仰为基石,夯实高校思政教育之基

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含义,必须抓住其特征:广泛性。与思政课题相比,“课程思政”的内涵更加广泛、具有层次性和类型更加丰富。课程思政包括“一课”与“二课”,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其建设方式。从广义的角度看,它包括了政治认同、国家情怀、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优化供给,其隐性主要表现为“合一”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探讨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需要的新途径、新方法。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思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中,要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扩展课程思政,多方面协调课程思政,共同努力,共同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做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堂建设要求与学生评价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建设上,思政课应当进行一定创新。在教师个人发展方面,一定的表彰和鼓励能够推动教师创新思政课堂,更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高校思政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也是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要“明”“道”,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要坚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政治要强、发展思路要有创造性、要有眼光要有宽广的天地、要有健全的人格这一要求,加强对信仰之基的自觉意识,稳住自己的思想之舵,补足自己的精神之钙,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信念来打动学生,用自己的爱国之情去感染他们,更好地担负起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高校应当建立一套评价教师的政治立场、教学品德的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可以通过“师德标兵”、“心中最美教师评选会”、“师德报告会”等表彰优秀教师,用榜样力量推动思政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品格的提升。在课堂内容发展上,学校可以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元素融入思政课堂建设,研究思政校本教材,引领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思想政治课程的实用性,学校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以开展“出彩讲堂”或者是名师教堂,要求教师们参观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如何开设思政课德育建设,优秀的同学也能担任课堂讲解员,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出彩时刻。对于学生的“出彩”表现,教师们也能学习优秀教师如何予以表彰和鼓励“出彩”同学,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机制。

结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室内延伸到室外,使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运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指导,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过程的、全方位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波,朱红锐,陈娟,等.课程思政与在线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14):75-78.

[2]王会芳.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实践探究[J].才智,2024(14):17-20.

[3]朱红.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2024(09):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