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1
/ 2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建设研究

李瑞思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1132)

课题项目:本文研究为李瑞思主持的河北外国语学院2024年校级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WSYS2404)的最终研究成果。

摘要: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本论文聚焦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时代背景,探讨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建设,通过分析其建设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行的策略,旨在为提升同声传译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口译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建设

一、引言

同声传译实训室作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关键实训场所,承载着及其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同声传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突破口”的作用,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教发展的“变轨超车”,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值得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同声传译人才的需求

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使得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行业对于高质量同声传译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对同声传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质量的同声传译人才不仅要求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还需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和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多样化的训练场景,提供丰富语料与精准评估,助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口译人才。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同声传译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于高效、多元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能够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创造高度逼真的口译场景,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情景化、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三)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字化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建设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是对新技术、新理念的积极响应,更是高校跟上时代步伐、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它能整合丰富的数字资源,优化教学流程,为师生提供更高校便捷的学习与教学环境。另外,通过数字化手段,能精准对接教学需求,提升教学质量,使同声传译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更新与维护的困难

数字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同声传译实训室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来跟进最新技术,以保证实训室的功能和性能始终处于前沿水平。同时,技术维护也颇有难度,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故障。任何技术问题的出现都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技术维护工作必须严谨且高效,以确保教学活动不受干扰。

(二)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迅速适应新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掌握相关技术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数字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和策略。但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数字智能实训室的优势。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对于教学资源有着较高的要求。它需要丰富多样且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涵盖多种领域的各类语料库、反应真实场景的高清视频、体系完备的在线课程等。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资源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平台和渠道,来源广泛且缺乏统一标准。这使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面临诸多难题、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打破这些障碍,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是当前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学生适应新学习环境的问题

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来说,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新学习环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适应压力。例如,学生可能对新技术工具的操作不熟练,或者在虚拟场景中感到紧张和不适应。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迅速掌握复杂的数字化设备和软件,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而且,虚拟场景中的交流方式和真实场景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学生在口译表达时出现思维卡顿、语言不流畅等问题。此外,新环境中的团队协作模式也可能与以往不同,学生需要重新适应和磨合,这都增加了学生适应的难度。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建设的策略

(一)合理规划与投入

在建设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之前,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规划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对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生数量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与教师、学生以及相关行业专家的交流,明确实际的教学和实践需求,以此为基础确定建设规模和技术配置。建设规模应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既要避免过度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也要确保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教学需求。技术配置方面,要选择性能稳定、功能先进且具有良好扩展性的设备和软件。同时,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是保障实训室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学校专项拨款、校企合作等。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和严格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并且,要预留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设备的持续更新和维护,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最新、最优质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教师培训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教师的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课程。这些培训课程应涵盖最新的数字智能同声传译技术、相关软件的应用以及线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为他们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成功的经验和优秀的成果得以传播。

此外,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行业专家能够带来前沿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为教师们指明方向。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这种内外结合的培训方式,将有力地促进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为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高效运行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三)优化教学资源管理

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这一平台如同一个强大的资源库,能够将各类优质的数字智能同声传译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其中,无论是经典的案例分析、最新的行业动态,还是实用的技巧训练等。并且,对这些资源进行细致的分类,明确标注其适用范围、难度级别等,以便使用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

同时,资源的更新不容忽视。要紧跟时代步伐和行业发展,及时纳入新的知识和技术,淘汰过时的内容,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优秀的学生作品;学生则能贡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更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教学资源生态系统。

(四)引导学生积极适应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熟悉并适应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环境和工具。毕竟,新的环境和工具可能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和困惑。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前期培训,向学生详细介绍实训室的设备使用方法、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设置具有过渡性质的课程,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接触和练习相关技术。例如,从基础的模拟训练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程度,让学生在逐步实践中积累经验。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初期的不适应和紧张情绪。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适应压力,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其优势,提升同声传译的能力和水平。

(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对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使用效果、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果等进行定期评估,对实训室的建设和运行至关重要。

首先,明确评估指标,涵盖实训室的设备使用效率、功能满足度、技术稳定性等硬件方面,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师指导的专业性等软件方面。同时,关注学生在同声传译技能上的提升程度、学习满意度、实践表现等学习成果。

其次,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专家评估等。定期收集各方数据和意见,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最后,依据评估结果采取切实的改进措施。若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新;教学质量不高,则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学习成果未达预期,需优化课程设置和辅导方式。通过这种持续的评估与改进,不断优化实训室的建设和运行,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五、结论

教育数字化转型无疑为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契机,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通过合理规划实训室建设方案,明确发展方向;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优化资源管理,确保高效利用;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时反馈改进等策略,可以有效推进数字智能同声传译实训室的建设。从而提升同声传译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同声传译人才,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芳. 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转型的诉求、困境与路径[J]. 教育评论. 2023(12):3-8.

[2]顾周东. 新时代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3(12):11-13.

[3]郭广生,董庆华.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24(05):57-60.

作者简介:

李瑞思(1990—),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文学硕士,河北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