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1
/ 3

PPP模式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

齐亚丹

普华(沈阳)财税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建筑工程中PPP项目开展进行时会伴随着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亟需项目合作方加强各环节风险分析与预判能力,做好事前准备与协议沟通,并切实推进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才能保障PPP模式投资项目的持续前行。

关键词:PPP模式;投资项目;财务风险

1.PPP模式概述

PPP项目被广泛引进国内以来,主要投放于大型基建服务中,并因由政府规划为主导,以社会融资为根基,形成基建融资中一种全新模式。从PPP模式的总体架构来看,PPP融资模式兼具减少费用逾额、利于政府职能的深化转换、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体现大型基建参与主体多元趋势等显著特点,不过在这次政府财政资金与民间资本组成崭新战略联盟,并实现取长补短与风险共担的底层基调下,却也同时面临着收益周期相对较长,投融资规模颇为巨大等明显劣势,由此可见,财务风险因素亦会随着PPP模式的广泛铺开而呈现增多走向,因此,亟需项目中所涉及的多方组织积极探寻风险应对策略,切实保障PPP模式的稳步建成。PPP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该模式构建中常会重点提及股权资本、社会信贷和资金来源等多方财务因素。具体而言:股权资本常是指政府与社会合作体在依照协议作业时,其共同资金募集的融通比例;而社会信贷水平的高低恰恰是决定大规模建设或基建施工中项目公司能否如期拿到必要融资的关键;同时,由于PPP模式是新兴模式,因此肯定也会涉及资金来源的细化分析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其主体的资金流入仍依托于股权和债务两大出处,其中股权资金与公司中的股本无差,资金形成公司资本金,而债务融资则给PPP项目的推进提供外在源动力。特别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其股权与债务融资占比可充分反映出PPP项目的投融资规模大小,也较大程度上映射出项目融资难易及其合作体的偿债能力。一般而言,债务占比与融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资金成本与风险抵御能力则与融资能力呈反向走势。而从债务提供方视域深入分析,各大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短期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贷款、证券等多种新发展路径的开拓,在此基调下,不仅解决了PPP项目的融资难题,同时亦协同促进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主体的联动发展。另外,基建项目不同,PPP运作模式也会持续细分,总体上大致分为O&M、MC、BOT、BOO、BOOT、TOT及ROT等多重模式。而这种运作模式的多样性常源于每种模式在具体运作时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亟需项目参与实体综合考量,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类型、政府目标、参与形式、定价调价等多因素。因而,建筑施工方需要更具专业性,不断提升风险隐患的预判综合能力,才能在PPP模式推进下,真正实现风险共担下的新兴伙伴式合作关系,进而与政府主体共同管制,促进项目合作方的“双赢”效益。

2.PPP模式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分析

PPP模式作为近几年非常火的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模式,为政府减轻了资金压力,同时又给予社会资本方很大的空间,但在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包括投资违约、权属分配等风险,给社会资本方带来不稳定因素。

2.1投资违约风险

这里的投资违约风险,多指因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中断所引发的后续连带风险。众所周知,该项目本身便具有融资需求大的特性,所以,无论是出于风险观考量,还是成本效益考量,很多金融部门在合约签订与履行时,往往会选择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实现借贷关系的维系,但由于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因素,因此,金融机构无论出于何种渠道都将会发生坏账风险,并在落实预判后,切实将融资者出现的偿付风险不断加大,将资金流动不足等情况明确告知融资方,并同时依照合约中的条款协议限定而主动终止后续借款的持续输入。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同业借贷风险事件发生,还会将主体信用资信评级下调,由此牵制贷款方如期还款,否则商行的系列操作将引发PPP项目的再融资风险,最终资金链断裂,使后期的工程建设难以维系。因而,项目参与方的投资违约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资金链的维系,一旦供给出现差异,会连锁性地引发项目融资成本不断走高、信用等级持续下降、项目运转维系困难等系列实际问题。

2.2权属分配风险

PPP模式与其他项目一样兼具收益不确定性,而这种模式下的收益不定不仅影响建设主体一方,还会连带影响到政府、社会资本方的投资回报收益问题。所以,在项目前期,需深入开展市调与投资回报率预测分析工作,以此最大限度规避预测结果与实际执行的偏差。同时,在PPP项目实施中,国家政策、投资方式及其市场环境等也会相继影响资本方的投资回报问题,尤其是项目建成后,收益周期长,收费标准和回报空间都将很难控制,长此以往,收益权属分配风险将会加剧。加之社会资本方介入后,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会成立项目公司,而此时的项目公司从法律意义上讲是真正的甲方,在办理后期手续时也应以项目公司名义办理,但这样就会出现在项目验收交付时前后资料主体不一的情况,导致投资项目资产权属产生争议。如果社会资本方得不到资产产权保障,会大大增加财务风险。

2.3项目融资风险

金融市场的开放为PPP模式建设提供可能,但保障资金供给的同时还应一并高度关注风险预期,才能真正使PPP项目的融资利率实现下降。加之PPP项目营运周期较长的特点显著,因而,在成本效益分析时,不仅要关注短期的财务指标特征,还需更侧重于利率变化、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央行降准形势虽较为明显,但下调空间却相对有限,故从经济向好发展的远期愿景风险,利率持续走高的大概率事件明显增强,所以,融资风险仍会有增无减。另外,目前,也会有部分社会合作体选择将PPP项目以证券化形式进行管理,而投资人会选择充分利用率差进行动态转换,但一旦汇率下降,标志着待偿本金的等量增加,同时等价于资产的变现贬值,因此,一旦民间与离岸汇率低于在岸数值,与之对应的融资成本势必增加,而风险敞口也会被再次撕裂。

2.4项目运营风险

工程资金合理投入的本质当然是要实现合理而高效地利用,所以,借助筹资购买资料,再利用专业能力实现对各类生产资料的优化管理是项目运营管控的关键要义。但在此循环中,会存在由于生产经营能力等参差不齐进而影响项目运营成果的情形,加之一旦项目经管层决策不当,还会出项NPV为负的情形,大大增加期初的项目运营风险;再加上在施工环节,企业并未开展成本管控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会造成物料浪费,环保因素疏忽等而影响综合成本问题,也会存有很大安全隐患。加之一旦管控不严而引发安全事故等,还会给项目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引发多米诺效应,使整个局面运维陷入僵局。

3.PPP模式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精准识别PPP模式各环节风险因素,实现风险合理化分担,应始终秉承公平公正合理、风险最优分配、权责利统一和坚持风险上限等细化原则,进而在贯彻落实基础上,开展应对新举措,实现PPP模式财务风险的新管理。

3.1健全投资管理制度

国内目前的PPP项目前期开展的主要难题是融资渠道狭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融资体系对PPP项目的公司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才能实现合理投资,所以,作为社会资本方应完善担保制度,使担保机构真正发挥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架海金梁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投资违约风险。同时,社会资本方还应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改善信用环境。此外,政府部门更发挥“放、管、服”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地,持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良性氛围构筑,扩大央行现代化征信系统的信息采集与覆盖面,以此打破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信用信息的全面性与透明性。加之相关管理部门仍需持续加大对违约企业的惩处力度,打击失信行为。如若对于风险较高项目,还应在制度建设中加深对可行性方案分析的研究实用性预估评价,从而借此战略合作平台,分散投资风险,提升PPP项目的投资风险防范能力。

3.2清晰明确产权归属

社会资本方在签订投资方案时应结合市调结果,初步确定投资回报率,并对合同条款中的可控因素引发的费用增加落实责任,如有必要,还可借助第三方金融保险之力,通过购买方式保障收益,以此提升效益保值增值能力,实现PPP运作的优势集聚。同时,清晰明确产权归属问题,加强项目内控力建设可使政府与社会资本方更为积极地配合并实现规范管理,进而在惠民生的同时保障社会资本“有利可图”。另外,在PPP立项初期,政府、社会资本方与金融机构就应达成三方初步共识,对各方提出的条件形成统一意见,避免出现运行期纠纷。同时,明确各方责任义务不能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还要细化到手续办理的主体确认上,从法律层面明确业主单位和实施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如目前仍存在许多PPP项目在筹备前期因未确认社会资本方而所有资质办理均以政府机构名义进行的情形,但不难发现,整个项目在投资建设后,职责分工应属业主单位,会导致资料交付风险。所以在立项前期,应明确确认社会资本方主体,即便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前后主体不一情形,也可在项目未建成前与地方政府协商,确保不会出现扯皮现象。

3.3关注国家政策环境

处理汇兑风险应综合考虑兑换时机与货币问题,所以,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财务风险的降低,多元主体之间需提前协商出一个利益均衡的基准汇率,从而达到风险锁定和控制的有效范围。同时,项目公司在与金融机构达成借贷合同共识时,由于项目本身的周期长固有限制,可长期选择洽谈固定利息的形式应对项目利率上行风险,如确因通货膨胀等问题出现一方损失,可特许经营协议中制定好调价及补偿机制,保障项目收益。此外,为了大幅降低金融机构违约、利率、汇率、等财务风险,可利用政府部门优势,让其出面提供书面担保或承诺;若有政府部门进行投保,一方可制约政府过多干预,避免贪腐问题频发;还可提升合作组织间的办事效率,维护信用商誉,保障PPP模式投资项目有始有终地顺利进行。

3.4建成项目风控体系

PPP模式投资项目中,政府部门、社会合作体、金融机构应通过合同协议紧密融合,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特许经营协议核心部分。政府部门应就项目推进做好法律监管等体系衔接,再将其深入贯彻到各个合作体之中,实现双方依约办事的合同效力。但在执行过程中,合约法律风险仍会出现连锁反应,提请各主体厘清形势,摸清状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深入研读条款专项,以保障各方效益的全面实现。同时项目过程中,还应选择优良供应商并采用先进技术对项目全业务流程进行动态化的监督管理,保证按期按质完工也是降低运营风险的关键手段。同时鉴于PPP模式下项目一般都为大型工程,所以,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软实力支撑必不可少。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为项目运营提供专项管理和技术支持,进而在协调项目发展进程中,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有序实施,以此保障PPP项目期满后的顺利接续。另外,PPP项目的财务风控环节,还应实时搜集与分析潜在风险各类信息,对其进行有效预警、监测防范。如检查已识别风险是否发生,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发挥作用等。同时在风控环节,积极鼓励项目参与方主动参与到风险预测与识别中,针对不利后果集思广益,并保证对风控方案的动态调整,从而形成完备的风险测评报告,实现财务风险管控的动态化集成,促成对PPP模式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郭晓龙.关于PPP模式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21(17):79-81.

[2]张晓飞.基于PPP模式的项目投资风险分析[J].中国商论,2020(21):164-165.

[3]陈霞.PPP模式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纳税,2021(1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