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加氢制甲醇反应动力学及工艺能耗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31
/ 3

CO2加氢制甲醇反应动力学及工艺能耗优化

高达

内蒙古易高煤化科技有限公司  010300

摘要:本文研究了CO₂加氢制甲醇的反应动力学及工艺能耗优化。通过实验测试了商用Cu-ZnO/Al₂O₃催化剂在不同温度、压力及H₂/CO₂物质的量比下的催化性能,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在Aspen Plus软件中模拟了CO₂加氢制甲醇的气体循环工艺流程。通过增加换热器回收反应器出口物流的热量,优化了工艺能耗,使甲醇生产能耗显著降低。此外,探讨了闪蒸分离温度和换热器出口冷流股温度对工艺流程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优化的工艺参数。本文的研究为CO₂加氢制甲醇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CO₂加氢;甲醇;动力学模型;工艺优化;能耗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CO₂加氢制甲醇不仅可以实现CO₂的资源化利用,还可以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化学储存方式。甲醇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燃料替代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和模拟优化,探讨CO₂加氢制甲醇的反应动力学及工艺能耗优化,以期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1 试 验

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用了商用的Cu-ZnO/Al₂O₃催化剂(蜀泰化工),其主要成分比例为Cu 60%、ZnO 25%、Al₂O₃ 15%。实验所用的仪器包括气固相多通道反应装置(GDC-1型,海安石油科研仪器有限公司)、质量流量计(D08-8C,北京七星华创流量计有限公司)以及气相色谱(GC-7820,山东惠分仪器有限公司)。催化剂的还原步骤是在常压下进行的,通入85%的氢气(其余为氮气),流量为30 mL/min,以2 K/min的升温速率升至573.15 K,还原2小时,然后在相同气氛下冷却至室温。反应测试过程中,使用镍铬-康铜热电偶测量催化剂床层温度(精度±0.1 K),通过反应器出口处的背压阀控制反应器内压力,并用精密压力表监测反应器内压力(精度±0.01 MPa)。气相色谱配备了FID和TCD检测器,分别连接plot-Q毛细管柱和5A分子筛柱及TDX-01柱,用于检测反应产物。

1.2 催化活性评价方法

催化活性的测试在等温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器的内径为8 mm,长度为500 mm。称取0.5 g催化剂,并通过上下两层石英棉将其固定在反应器的合适位置。反应过程中,原料气由CO₂、H₂和N₂的混合气体组成,N₂作为内标气用于反应产物的定量分析。反应条件设定为温度513.15 K,压力3 MPa,CO₂与H₂的物质的量比为1:3。反应后,出口气体经背压阀减压后直接进入气相色谱中进行在线检测,分别使用FID检测甲醇、甲烷、二甲醚等产物,TCD检测氮气、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主要考察CO₂转化率、甲醇选择性及时空收率。计算公式分别为:CO₂转化率x = (n(CO₂)in - n(CO₂)out) / n(CO₂)in;甲醇选择性S = n(CH₃OH) / Σn(product);时空收率STY = 0.001 GHSV / 22.4 x Y(CO₂)inSM,其中n表示各组分的摩尔流量,GHSV为空速,Y为摩尔分数,M为甲醇摩尔质量。通过以上方法系统地评价了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和选择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本征动力学研究

本征动力学研究是探讨催化剂在CO₂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活性和反应速率。本实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建立并验证了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2.1.1 内、外扩散消除试验

气固相催化反应包括外扩散、内扩散和表面反应三个步骤。在进行本征动力学研究时,需要消除外扩散和内扩散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了消除外扩散的影响,本实验在空速14 L/(g·h)下,使用粒径为400800 μm、200400 μm和160~200 μm的催化剂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粒径小于200 μm时,CO₂转化率增幅仅为0.13%,说明内扩散影响已基本消除。在消除外扩散影响的试验中,随着空速从9 L/(g·h)增加到14 L/(g·h),CO₂转化率大幅下降,而空速大于14 L/(g·h)时,转化率下降幅度减小,仅为0.44%,说明外扩散影响也基本消除。

2.1.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通过测试不同温度、压力及H₂/CO₂物质的量比下商用Cu-ZnO/Al₂O₃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得到21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CO₂转化率逐渐增大,但甲醇选择性降低。甲醇选择性也受H₂/CO₂物质的量比影响,物质的量比越大,甲醇选择性越高。根据实验数据,以甲酸盐加氢步骤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在LHHW动力学理论基础上,推导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

2.1.3 动力学参数求解

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动力学方程参数。以反应速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残差平方和为目标函数,在MATLAB中建立模型优化函数。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反应速率常数k和吸附常数K的表达式。反应速率常数k的表达式为:k₁ = 4.623 × 10³ exp(-42.4/RT),k₂ = 2.161 exp(-122.1/RT),其中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温度。通过参数检验,确认所求参数具有合理的物理化学意义。

2.1.4 参数检验

将上述参数代入动力学模型中,得到的反应速率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相关系数r²为0.994。此外,通过文献比较,反应活化能E₁在3375 kJ/mol,E₂在84125 kJ/mol的合理范围内,证明模型参数的合理性。频率因子k₀和吸附常数b的取值也符合物理意义,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通过本征动力学研究,确定了Cu-ZnO/Al₂O₃催化剂在CO₂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动力学模型,为实际生产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2 Aspen模拟与能量优化

2.2.1 Aspen模拟工艺建立

在Aspen Plus V9软件中,我们建立了CO₂加氢制甲醇的气体循环工艺流程。物性方法选用NRTL。工艺流程包括高压CO₂和H₂流的进口物料原料气流,主要操作单元有转化率反应器(R1)、多级压缩机(P1)、精馏塔(T1、T2)、吸收塔(ABSORB)、换热器(E1、E2)等。具体流程为:原料气与循环回收气体在混合器(MIX1)中混合后进入换热器(E1)升温至513.15 K,然后进入反应器(R1)反应。反应器出口物料经过换热器(E2)冷却至333.15 K后进入闪蒸器(FLASH)进行气液相分离。分离后的气相流股进入吸收塔(ABSORB),以水为吸收剂,将甲醇吸收到液相中。闪蒸器(FLASH)出口的液相流股和吸收塔中的液相流股混合后进入精馏塔(T1、T2)进行甲醇的精制。

2.2.2 物料衡算结果

在工艺流程中,原料气(CO₂、H₂、CO物质的量比23:75:2)和循环回收气体混合后进入换热器(E1),升温至513.15 K后进入反应器(R1)。反应器出口物料经过换热器(E2)冷却至333.15 K后进入闪蒸器(FLASH)进行气液相分离。分离后的气相流股进入吸收塔(ABSORB),液相流股进入精馏塔(T1、T2)进行甲醇的精制。工艺最终产品为纯度>99.5%的精甲醇,回收率>99%。物料衡算结果显示,整个工艺的甲醇生产能耗为8.41 GJ/t。

2.2.3 工艺能耗优化

为优化工艺能耗,我们在反应器出口物料中增加了一个管壳式换热器(E3),用于回收反应器出口物流的热量。通过换热器(E3)将原进料流股混合料加热至493.15 K,再进入换热器(E1)继续加热至反应温度。反应器出口物流由513.15 K降至389.15 K,随后进入换热器(E2)进一步冷却。换热器(E3)的换热面积为7.34 m²,显著降低了换热器(E1、E2)的热负荷。优化后的甲醇生产能耗降至5.53 GJ/t。

2.2.4 闪蒸分离温度对工艺流程影响

对换热器(E2)的冷却温度进行了灵敏度分析,设定温度范围为293.15~333.15 K,探讨闪蒸温度对吸收塔所需水量及精馏塔(T1、T2)再沸器负荷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闪蒸温度降低,更多甲醇进入液相流股,吸收塔所需水量下降,有利于后续甲醇与水的分离。闪蒸温度选择323.15 K时,工艺能耗最低,甲醇生产能耗为4.84 GJ/t。

2.2.5 换热器E3换热温度对工艺流程影响

在323.15 K的闪蒸温度下,对换热器(E3)出口冷流股温度进行了灵敏度分析,设定出口冷流股温度为473.15~503.15 K,探讨其对换热器(E3)换热面积及换热器(E1)能耗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冷流股温度升高,换热器(E3)的换热面积增大,且增量递增,而换热器(E1)能耗则线性下降。综合考虑设备费和能耗,冷流股温度应设定在498.15 K以下。

2.2.6 分流分率对工艺流程影响

在模拟工艺流程中,改变分离器(SPLIT)的分流分率,探讨不同分流分率对工艺能耗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分流分率从0.95升至0.99,多级压缩机(P1)能耗逐渐升高,且速率增大。换热器(E1)能耗也呈相同变化规律。精馏塔(T1、T2)能耗略有提升。整体甲醇生产能耗随分流分率的提高而增加。综合考虑能耗与生产效率,合理的分流分率设置对于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结 论

本文通过实验和Aspen Plus模拟,系统研究了CO₂加氢制甲醇的反应动力学及工艺能耗优化。在实验部分,测试了商用Cu-ZnO/Al₂O₃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的催化性能,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在模拟部分,通过增加换热器回收反应器出口物流的热量,显著降低了甲醇生产能耗。此外,通过对闪蒸分离温度和换热器出口冷流股温度的灵敏度分析,确定了优化的工艺参数。本文的研究成果为CO₂加氢制甲醇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聂小娃,于笑妍,郭新闻. 不同表面结构氧化铟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的反应机理 [J/OL].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17[2024-07-12].

[2]赵福真,郭孟,白瑞洁,等. 络合剂对固相法Cu/ZnO/In_2O_3催化剂的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性能的影响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3 (04): 433-438.

[3]江洋洋. CO_2加氢制甲醇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J]. 能源化工, 2024, 45 (02): 1-8.

[4]邱浩书,宋磊,杨秋林,等. 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动力学及工艺能耗优化 [J]. 洁净煤技术, 2024, 30 (04): 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