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与观察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30
/ 2

静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与观察分析

蒋佳慧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症监护室 贵州省 贵阳市   550000

【摘要】目的静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与观察分析。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导管护理措施,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强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更换导管敷料、使用抗菌剂和预防性抗生素,以及详细的健康教育和培训。结果:对照组中,平均 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12.45 ± 3.21 mg/L,白细胞计数(WBC)为11.2 ± 2.5 10^9/L。而研究组的平均 CRP 水平为8.72 ± 2.98 mg/L,WBC 为9.8 ± 2.1 10^9/L。研究组在血液标志物的变化上表现出明显优势,显示出更低的炎症反应和白细胞增高情况。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加强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静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这些发现支持了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频繁导管护理、定期更换敷料以及预防性抗生素等策略,以提升患者护理质量和健康结果。

【关键词】静脉血管导管;血流感染;预防措施;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

静脉血管导管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其使用过程中常伴随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1]。这种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医疗成本,还延长了住院时间[2]。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这一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3]。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预防策略对静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特别关注感染相关血液标志物的变化,为改善患者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3年1月-2024年1月,选取此时段院内治疗的患者 60 例展开分析。以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划分组别,组别名称分别为对照组、研究组,各自有 30 例。对照组显示男女性别之比=16:14,年龄区间:35-75 岁,均值(55.32±10.48)年。病程区间:1年以内,均值:(7.25±3.12)月。研究组显示男女性别之比=15:15,年龄区间:35-75 岁,均值:(52.75±12.23)年。病程区间:一年以内,均值:(6.80±2.95)月。二组的临床基础信息经过比较后未见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Inclusion Criteria):1.年龄:35岁-75岁年龄段,2.诊断:全体患者都确诊为需要使用静脉血管导管进行治疗的疾病,3.治疗时间:在研究期间(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经历医院治疗过程,4.治疗方案:接受静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的患者,5.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均自发签订知情同意书,批准加入本项目并协作进行跟踪调研。

排除标准(Exclusion Criteria):1.年龄:未满35岁年龄段或超过75岁年龄段的患者,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例如终末期心脏病、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3.过敏史:对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任何药物或材料有过敏史的患者,4.随访不完全:于研究过程中缺乏持续观测或终未完成追踪患者,5.既往感染史:研究前6个月有过严重感染史的患者,6.其他:研究人员判别不符合参与该次研究范畴的额外条件。

1.3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导管护理:每天对导管入口执行清洁和杀菌,采用一般消毒液,更换导管敷料:每隔三天或辅助材料污染时替换一次性辅料敷料,导管冲洗: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每次输液前后冲洗导管,监测:每日监测患者体温、导管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感染迹象。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接受以下加强预防措施:导管护理:每日对导管入口处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含氯己定的消毒剂。更换导管敷料:每隔两天一次或敷料污染时更换一次敷料,选择具备良好透气性的具有抗菌功能敷料,导管冲洗: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和抗菌剂(比如氯己定)每次输液前后冲洗导管。预防性抗生素:在置入导管前后,运用广谱抗生素进行预防性给药,教育与培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导管相关感染预防的健康教育,确保他们了解并能正确操作导管护理措施。监测:每日监测患者体温、导管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感染迹象,并进行更详细的感染标志物监测(如CRP、WBC)。

1.4 观察指标

1.感染相关血液标志物变化:如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趋势。

1.5 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23.0软件包对不同组别数据进行统计,对于患者状况等符合正态分布趋势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阐释,进行t检验。不同组别数据经过比较后可见差异(P<0.05)。

  1. 结果

2.1 比较感染相关血液标志物变化情况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指标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感染相关血液标志物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n)

C反应蛋白(mg/L)

白细胞计数(10^9/L)

研究组

30

8.72 ± 2.98

9.8 ± 2.1

对照组

30

12.45 ± 3.21

11.2 ± 2.5

t值

-

4.6644

2.3486

P值

-

0.0000

0.0223

    1. 讨论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的平均 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12.45 ± 3.21 mg/L,白细胞计数(WBC)为11.2 ± 2.5 10^9/L。而在接受加强预防措施的研究组中,平均 CRP 水平为8.72 ± 2.98 mg/L,WBC 为9.8 ± 2.1 10^9/L。

    尽管本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和扩展样本量,但初步数据显示加强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静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4]。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的预防策略和长期效果评估,以提高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患者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汤艳春,姚春梅.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3):1920-1923.

    [2]岳丽青,卢敬梅,柴小桠,等.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干预策略在预防患者中心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04):488-492.

    [3]李中瑞,李静,郑蕊,等.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05):658-660+664.

    [4]杨雪,鲜继淑.血管内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