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30
/ 2

持续质量改进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彭小

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护理过程中,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PICC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名,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人。对照组接受了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实验组则按照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脱出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上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需要进行PICC导管治疗的患者来说,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具有极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PICC;效果

PICC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其安全性与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因而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提升PICC的安全管理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持续质量改进作为一种注重过程管理与结果优化的理念,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评估,识别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1]。在PICC护理过程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效率,并最终优化患者的治疗结果。本文旨在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实施及其效果,以期不断提高PICC护理的安全,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体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期间,共收治了80名需要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的患者。这些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包括25名男性患者和15名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27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95岁,标准差为3.14,PICC留置时间平均为14.32天,标准差为5.14天。对照组则由21名男性患者和19名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从26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49.15岁,标准差为3.43,PICC留置时间平均为14.11天,标准差为7.12天。在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以及PICC留置时间进行比较时,这些指标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有无红肿、疼痛、渗血、渗液等异常情况,定期更换PICC导管周围的透明敷料。确保敷料干燥、清洁,无松动或破损,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如何正确维护导管,避免导管的意外拔出或损伤。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具体如下:

(1)成立护理小组: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主管护师和护士长组成。小组成员能够发现PICC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护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定期收集和分析PICC护理的相关数据,识别问题和不足,开发和实施改进策略,以及监控改进措施的效果。

(2)PICC 置管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敷料更换不当;冲管和封管操作不规范;导管固定不当;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格,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栓形成、导管滑脱或断裂、穿刺部位渗血或肿胀等。

(4)PICC 质量管理措施:①敷料更换管理:制定明确的敷料更换指南,包括敷料的选择、更换的频率、以及更换敷料的具体操作步骤。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敷料更换技术。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定期的观察和反馈,确保护理人员遵循敷料更换的标准操作程序。②冲管和封管操作规范:制定统一的冲管和封管操作流程,通过模拟训练和实操考核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引入双重验证系统,即操作前由两名护理人员共同确认冲管液和封管液的类型和浓度,确保使用正确的冲洗液。定期对维护操作的结果进行跟踪,如通过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来评估冲管和封管操作的效果。③正确导管固定:选用合适的固定材料,如使用透明敷料或专门的固定装置,确保导管稳固。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固定技术培训,包括如何正确测量导管长度、选择固定位置以及使用固定材料[2]。鼓励患者参与导管管理,教育他们识别导管固定不当的迹象,如导管松动或疼痛,并及时报告。④严格无菌操作:在操作区域设置明显的无菌区域标识,防止无关人员和物品的干扰。引入无菌操作检查表,每次操作前后进行自我检查或同伴检查,确保无菌操作规程得到遵守,定期对无菌操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并将结果作为护理人员绩效评估的一部分,以此激励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3]

1.3观察指标

①PICC脱出率情况;②并发症发生率;③护理人员质量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人员质量评分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ICC脱出率情况比较

实验组PICC脱落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PICC脱出率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轻度脱出

中度脱出

重度脱出

脱出率

对照组

40

2(5.00)

2(5.00)

3(7.50)

7(17.50)

实验组

40

0(0.00)

1(2.50)

0(0.00)

1(2.50)

X2

-

-

-

-

5.000

p

-

-

-

-

0.025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实验组各种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n,%)

组别

例数

感染

堵塞

外周静脉炎

发生率

对照组

40

0(0.00)

1(2.50)

0(0.00)

1(2.50)

实验组

40

3(7.50)

3(7.50)

2(5.00)

8(20.00)

X2

-

-

-

-

6.134

p

-

-

-

-

0.013

2.3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情况

试验组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明显比对照组要好,(P<0.05),有显著差异,见表3。

表3两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情况(x±s,分)

组别

例数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对照组

40

93.24±2.24

94.54±2.32

实验组

40

83.56±2.13

85.18±2.26

t

-

19.806

18.277

p

-

<0.001

<0.001

3.讨论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实验组PICC脱落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这主要因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中的标准化流程和专业化培训,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每一步从消毒、穿刺到导管的固定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减少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的PICC脱落。实验组各种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的现象,也体现了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效,与护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技术、定期冲洗导管保持通畅以及对患者进行的观察和及时处理密切相关。通过强化这些环节的质量控制,有效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试验组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明显比对照组要好,因为持续质量改进强调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和学习交流,护士们不仅更新了专业知识,还通过模拟实操等形式,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效降低了PICC脱落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提升了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充分说明了持续质量改进在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兵. 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导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3, 40 (06): 734-735.

[2]杨加红. 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导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 (29): 179+181.

[3]冯菊华. 持续质量改进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实施及效果 [J]. 华西医学, 2014, 29 (09): 17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