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山村三组滑坡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 2

袁山村三组滑坡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阳吾坤 刘仕奔通讯作者

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  湖北黄冈  438000

一、引言

2020年7月8日,黄梅县遭遇特大暴雨。当日零时至6时,黄梅平均雨量达到200mm,大河镇最大达到353mm,超历史极值,受特大暴雨影响,凌晨4点5分左右,黄梅县大河镇袁山村三组突发一起小型土质滑坡,滑坡已滑方量约40000m3,滑坡导致5户17间房屋被毁(11间砖房、6间土坯房),9名群众被埋8人不幸遇难,1人被成功救出(受轻伤),毁田约100亩,输电线路400m损毁,供水管道400m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760万元,威胁坡体下方31户67人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资产2000万元。

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一)地质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滑坡位于黄梅县大河镇袁山村三组,黄梅县大河镇袁山村三组位于黄梅县西北部,此处沿途村镇公路相连,交通便利,距离黄梅县城约16.1公里,离大河镇约6.3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5°46′43.07″,北纬30°7′25.86″。

2、气象水文:黄梅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暖,年降水量1270mm,年均气温16.8℃。境内气候有明显地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加之年际降水变化大,亦常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3、地形地貌:黄梅县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状倾斜,北部山地属大别山余脉,滑坡点位于黄梅县西北部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210m,丘顶高差一般在30m-120m,自然坡度多在25°-40°之间,丘顶浑圆,滑坡区山体走向近似为东西走向,滑坡位于山体半山腰处,此处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坡体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松树、翠竹、杂草及灌木,滑坡前缘处为约15户居民房屋,房屋前方为一条公路,公路宽约4m。

4、地层岩性:滑坡区内地层岩性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Qel+dl)和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ηr53)组成,第四系残坡积(Qel+dl)由土黄-黄褐色粉质粘土夹碎块石组成,呈可塑-硬塑,结构松散,碎石成分主要为燕山期晚期二长花岗岩。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为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少量角闪石、黑云母、铁钛氧化物组成,表层风化严重。

5、地质构造:根据现场调查和收集有关资料,滑坡区域内未见明显地质构造。

6、地下水:据现场勘查,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类型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的裂隙中,无统一地下水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贫乏,日均小于10t。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多数情况下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于第四系残积物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径流方向由地势高的地方向地势低的地方排泄。区内地下水的运移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的控制,其运动方向大体上沿沟迳流排泄,排向下方的橘子地。

7、人类活动:滑坡区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表现为种植树木、修建房屋、筑路,对地质环境未造成太大的影响。

(二)灾害地质特征

滑坡已滑体积约40000m3,为小型岩土混合型滑坡。顶部滑坡形态为蛇型,滑动面剖面形态呈折线型,滑动方式为复合型(先牵引后推移),斜坡上陡下缓,总体坡度20°~50°。滑坡主滑方向200°,后缘滑壁50°,滑坡后缘高程270m,前缘堆积高程125m,滑体长约80m,宽约80m,厚度4-6m,已滑体积约40000m3

滑坡为高位远程滑坡,总方量40000m3,雨水冲刷上部20000m3坡体形成碎屑流,带动下部坡体20000m3冲出沟口,沟口平均坡度25°。 其中15000m3松散堆积体堆积于高程山体中上部205m沟口处,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约25000m3在地表水冲刷下与下部风化土体冲击下来形成扇形体积,扇长150m,扇宽90m,厚度30-80cm。

(三)灾害发生过程

滑坡剪出口位于斜坡中上部,植被茂密,据当地居民反映,自在此居住以来,该点附近坡体从未出现垮塌变形现象。该灾害发生是由于短时强降雨引发,属于典型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地质灾害。

滑体顺坡向整体下滑,方量近20000m3,主滑方向为200°,滑壁清晰,坡度约50°。因滑坡下缘植被茂密,滑体被短暂的堵住后在雨水冲刷及入侵下(初步统计,滑坡发生前3小时累计降雨量达142.7mm,远超特大暴雨标准)约5000m3滑体打破临界状态,向左侧滑动,形成碎屑流带动下方风化土体约20000m3冲出沟口形成扇形堆积。

三、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影响居民区滑坡的因素主要为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和降雨因素等,其中降雨为主要因素。

1、地形因素:滑坡区坡度较陡,地形上陡下缓,总体坡度20°~50°。坡上汇水面积约35000m

2;滑坡后缘汇水面积较大,滑坡所在位置容易汇水;

2、地质因素:滑坡体表层土体主要为松散残坡积层,结构松散,容易饱水,饱水后造成滑坡体重量增加,增加了坡体荷载,下滑力增加,在强降雨等天气影响下,易形成碎屑流向下滑动;

3、大气降雨:当日零时至6时,大河镇降雨量达353mm,超历史极值,特大暴雨导致表层土体饱水,下滑力增加,同时降低了摩擦系数,易造成滑坡。

滑坡区变形主要发生于汛期雨季,在调查期间,斜坡仍见有渗水现象。说明强降雨是袁山村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案例启示

结合前期地质灾害勘察结果,结合袁山村三组滑坡案例分析得出如下启示:(1)针对该类相似地形地貌的地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2)采用自动化监测仪器对该类隐患点进行监测,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3)加强对此类地形地貌山体、冲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避免类似灾害发生;(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知识宣传,提高基层群众防灾避灾能力;(5)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演练,提高自然资源、应急等部门的防治避险能力;(6)加强对农村建房的监管,从根源上避免此类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