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6
/ 2

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任晨阳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水电站建设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然而,其周边山体因开挖、蓄水等活动易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等,对电站安全及周边社区造成严重威胁。据历史数据,全球范围内已有多起因水电站建设导致的山体变形事件,如2008年我国四川某水电站建设期间的山体滑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研究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旨在提高灾害防范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预警系统

1.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特征

1.1.影响因素

在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中,影响因素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包括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活动、工程开挖、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例如,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山体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增加变形风险(如断层带附近)。此外,地下水的升降会改变土体的饱和度,影响山体稳定性。因此,建立山体变形的预测模型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动态影响,通过历史数据的分析,结合专家知识,设定合理的参数,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2.变形模式与机理

山体变形模式与机理的研究是理解地质灾害发生关键。这些模式可以包括斜坡的缓慢蠕动、突然的滑坡、裂缝的扩展或地震后的快速移动。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某水电站周边山体在降雨后的一段时间内,变形速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土体饱和和稳定性下降有关。此外,地质结构如断层、软弱夹层的存在,也会加剧山体的变形。通过建立物理或数值模拟模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机理,预测在特定条件下山体可能的反应,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2.山体变形监测技术

2.1.传统监测方法

在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中,传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地面测绘、人工巡视和固定观测点等。地面测绘通过精确测量山体的地形特征,分析地形变化,但其数据更新周期长,难以实时反映山体的微小变化。人工巡视则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经验,效率低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固定观测点通过设置基准点,对比不同时间的测量数据,但对大规模或复杂地形的监测能力有限。例如,三峡大坝建设期间,就曾大量依赖这些传统方法,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其局限性逐渐显现,对快速、精确的变形监测需求显得力不从心。此外,传统的监测方法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也存在挑战。数据量大、处理复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分析结果可能滞后,难以实现预警。

2.2.GPS与InSAR监测技术

在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中,GPS(全球定位系统)与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PS技术能够实时、精确地获取地面点的三维坐标变化,其精度可达到毫米级别,尤其适用于长期监测和大面积的山体变形分析。例如,在三峡大坝建设期间,GPS系统就被用于监测周边山体的微小位移,有效预防了可能的安全隐患。

而InSAR技术则通过比较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雷达图像,计算出地表的微小形变,其对大面积、中长期的山体变形监测具有独特优势。在2010年的智利圣何塞铜矿塌方事件中,InSAR技术就成功地提前识别出了地面的异常形变,为后续的灾害预警提供了关键数据。

结合这两种技术,可以构建更精确的山体变形监测模型。首先,GPS数据可以作为InSAR形变场的约束,提高形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然后,通过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建立山体变形的预测模型,进一步提升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样的综合监测系统,对于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周边社区的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

2.3.传感器网络监测技术

传感器网络监测技术在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技术通过部署大量小型、低功耗的传感器节点,形成一个分布式监测网络,可以实时、连续地获取山体的各种参数,如位移、应变、压力和湿度等。例如,可以设置在山体的关键位置,如滑坡隐患点,以高精度捕捉微小的地质变化。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这些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覆盖率和效率。在某水电站的实践中,传感器网络成功预警了多次山体微小的移动,为及时采取安全措施提供了关键信息,证明了其在山体变形预警系统中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3.预警系统构建

3.1.系统设计原则与架构

在构建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预警系统时,系统设计原则与架构是核心部分。首先,系统设计应遵循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原则。实时性要求系统能实时收集和处理监测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准确性则确保预警信息的精确,减少误报和漏报的可能性。可靠性则关注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稳定运行,确保在关键时刻能提供有效预警。而可扩展性则考虑到未来技术发展和监测需求的变化,系统应具备升级和整合新监测技术的能力。在架构设计上,系统通常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预警模型层和信息传递层。数据采集层利用各种监测技术,如GPS、InSAR和传感器网络,收集山体的动态信息。数据处理层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融合和分析,消除噪声,提取关键特征。预警模型基于地质力学和统计学原理,建立山体变形预测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模型预测结果与历史数据,确定预警级别。信息传递层则将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如短信、邮件、APP推送等)快速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同时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对预警效果的确认或修正信息,以便持续优化预警模型。

3.2.预警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机制

预警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机制是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从监测点传输到数据中心(如通过4G/5G网络或卫星通信)。此外,预警信息的格式和内容应简洁明了,以便于各级管理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快速理解和响应。在预警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接收者的角色和需求,例如,对于高级管理人员,预警信息可能需要包含详细的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而对于现场工作人员,预警信息则应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导。例如,当系统检测到山体位移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通过短信、电话或专业应用向相关人员发送预警通知。同时,预警系统应具备反馈机制,以收集和处理接收到的反馈信息。这可能包括确认收到预警、报告采取的应对措施、反馈现场实际情况等。这些反馈信息将有助于评估预警效果,优化预警策略,并在必要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例如,当收到现场反馈确认山体有明显裂缝扩展时,系统应自动升级预警等级,提示相关人员采取更严格的防范措施。

4.结束语

水电站周边山体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是一项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这项研究不仅是一次科技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思。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水电站周边的山体变得更加“透明”,让潜在的灾害无处藏身,从而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份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强.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1):129-131.

[2]刘安芳.水利工程建设期水土保持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科技,2021,(23):139-140.

[3]白峰,马小真.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1,(18):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