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6
/ 2

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研究

周同

湖北工建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在建筑行业中,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的各个阶段,包括预算编制、成本控制、变更管理、结算审核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研究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的优化,对于提高工程质量、控制成本、保障项目按时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旨在深入探讨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实现造价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为业界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

引言

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以适应建筑市场的变化和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通过对现有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等,可以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结算的透明度。

1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概述

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从预算编制到结算审核的全过程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成本预测、预算控制、变更管理、成本核算和结算支付等多个环节,旨在确保工程项目在预定成本范围内顺利完成。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工程造价管理往往依赖于手工操作和纸质文档,这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滞后和效率低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管理模式开始引入电子化、自动化的工具,如计算机辅助预算软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和建筑信息模型(BIM),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速度。现代管理模式强调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通过建立成本数据库和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持续跟踪和预测。此外,它还注重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通过集成项目管理平台,促进设计、施工、采购和财务等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2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定额换算与市场适应性不足

现行的预算定额往往属于静态、滞后的范畴,其单价多基于传统、人工的价格基础进行定义。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定额中的单价与实际工艺、消耗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即使进行定额换算,其结果也难以准确反映市场实际价格水平。这种滞后性导致工程造价预算在编制过程中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项目成本,增加了造价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定额换算的不准确直接影响工程造价预算的精确度,可能导致项目初期预算偏低,而在实施过程中因材料、人工价格上涨而超出预算,给项目成本控制带来巨大挑战。

2.2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不足

在工程造价预算结算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施工单位可能为了获取更多利益,故意隐瞒或虚报工程信息,导致预算结算结果偏离实际。另一方面,建设单位或造价咨询机构在获取市场信息、了解施工工艺等方面也存在局限,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成本情况。此外,造价管理过程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使得各方难以获得必要的造价信息和数据,进而无法对预算结算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核。这种不透明性不仅增加了造价管理的风险,还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和纠纷。

2.3法规不健全与监管机制缺失

在工程造价预算结算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监管机制的缺失是导致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规定较为笼统和模糊,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惩罚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面临人员不足、手段有限等困难,难以对造价管理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此外,行业自律机制的缺失也使得造价管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法规不健全和监管机制缺失不仅削弱了工程造价预算结算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3优化管理模式的策略与建议

3.1建立动态预算管理体系

动态预算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其灵活性和响应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场条件、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要求预算能够及时调整以反映实际情况。滚动预算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允许项目团队定期(如每月或每季度)对预算进行更新,确保预算与项目进度保持一致。此外,成本预测模型和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可以帮助项目团队预测潜在的成本增加,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如调整采购计划、优化施工方案等。跨部门的预算协调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确保了设计、采购、施工等不同部门在预算调整时能够同步行动,避免因信息不同步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3.2强化变更管理与风险控制

变更管理在工程项目中不可避免,它涉及到项目范围、时间、成本等多个方面的调整。为了有效管理这些变更,建立一套严格的变更审批流程至关重要。这个流程应该包括变更请求的提交、影响评估、成本分析、决策制定和实施跟踪等步骤。变更影响分析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项目团队量化变更对成本和工期的具体影响,从而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风险控制方面,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评估、优先级排序和应对计划制定,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定期的风险审查会议,项目团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减少这些风险对项目成本的负面影响。

3.3 提升结算审核的效率与公正性

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确保项目成本准确性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结算审核的效率,采用自动化审核工具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这些工具可以通过预设的规则和算法,快速检查结算数据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减少人工审核的时间和错误率。同时,建立透明的结算标准和流程,确保所有参与方都能清楚地了解结算的要求和步骤,这有助于提高结算的公正性。引入第三方审计机制,可以进一步增强结算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外部视角,减少了内部人员可能存在的主观偏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结算过程的公正、高效,最终实现工程造价的准确结算。

3.4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

信息化与智能化是推动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现代化的关键。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整合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材料采购等多个环节的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跨部门的协同工作。这种集成化的平台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还加快了决策过程,使得项目团队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和项目的变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项目团队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成本控制和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此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推广,通过三维模型实现了成本的可视化管理,不仅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还增强了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能力。通过这些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手段,工程造价管理不仅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而且也更加符合现代项目管理的要求。

结束语

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效率。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毛汶.工程造价预算结算体制内管理模式研究[J].居业,2024,(03):167-169.

[2]林长彬.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影响因素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2,20(24):141-143.

[3]杨溁.建筑工程结算超预算的原因剖析及策略探讨[J].四川水泥,2022,(05):31-33.

[4]黄碧君.大数据对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结算审核的价值研究[J].城市住宅,2021,28(S1):313-314.

[5]常欣.建筑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20,(3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