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 1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谭媛媛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西昌 615000

术后并发症是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栓形成在深静脉系统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尤其是小腿和大腿深静脉。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Virchow三联征: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损伤。手术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手术损伤、凝血功能改变等因素,易于发生DVT。肺栓塞是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向肺部,造成肺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栓栓塞所致。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和位置,可以导致肺循环障碍甚至死亡。

在术后的护理中,有效的护理策略可以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风险,并促进患者的康复。术前和术后,护理团队应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这包括年龄、既往病史、手术类型和术后恢复计划等因素。护理人员应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DVT的常见症状,如肿胀、疼痛、腿部变色等,并定期检查和记录这些体征的变化。术后尽早促进患者的活动和运动,有助于提高血液循环和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护理人员应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确保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疲劳和肌肉疼痛。在医疗团队的建议下,适当选择和使用压力袜(或弹力绷带),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减少静脉回流压力,从而降低DVT的风险。对于高危患者或存在其他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如肝素或华法林,以预防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负责监测药物的使用和效果,同时教育患者及家属关于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可能的副作用。术后患者和家属应教育认识和监测DVT的症状,包括疼痛、发热、下肢肿胀等,及时寻求医疗帮助。通过教育和患者参与,提升患者对DVT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与术后的康复治疗。

肺栓塞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1. 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是预防肺栓塞的关键措施。术后护理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通过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其进行被动的肢体运动,如腿部屈伸、踝泵练习等。这些运动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液淤积。

2.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预防肺栓塞的重要手段。根据医生的指示,术后应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确保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3. 使用压力装置

使用压力装置如间歇性气动压力泵(IPC)和穿戴弹力袜,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这些装置通过对下肢施加间歇性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液淤积。护理人员应确保压力装置的正确使用,并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防止压迫损伤。

4. 体位管理

保持适当的体位对于预防肺栓塞也非常重要。术后护理应帮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高枕位,这有助于促进肺部通气和痰液引流,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定期协助患者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亦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5. 饮食调理

术后应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鼓励多饮水,保持体液平衡,防止血液黏稠度增加。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预防便秘,因为便秘可能增加腹压,影响静脉回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处理措施

1. 及时识别与诊断

及时识别和诊断肺栓塞是降低其致死率的关键。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关注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氧血症、咳血,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CT肺动脉造影等,以确认诊断。

2. 急救处理

确诊肺栓塞后,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应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维持患者的氧合状态。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支持。对于大面积肺栓塞,可能需要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进行紧急溶栓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导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取栓。

3. 持续监测与支持治疗

在急性期处理后,患者需要继续进行抗凝治疗,以防止再次发生栓塞。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给予利尿剂和其他支持治疗,减轻心脏负担。

术后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与处理,依赖于早期活动、抗凝治疗、物理预防措施以及及时的识别和诊断。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护理人员可以有效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术后安全和康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