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梦想  逐梦远行——基于原生家庭影响的农村高中学困生转化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3
/ 3

心怀梦想  逐梦远行——基于原生家庭影响的农村高中学困生转化案例

张潇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

案例描述:

小鑫,男,17岁,我校高一学生。小鑫同学有暴力倾向,脾气大,易发怒,喜欢说谎,自控能力差,但他聪明、思维活跃,乐于参与班级管理,做事认真负责。他的问题是静不下心来听课,上课有各种小动作,有时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敌对心理,时而会用小刀在手腕处划出血痕以示反抗。学习主动性不强,作业经常完成得很潦草,甚至直接不写,学习成绩差,在班级中已经成为任课老师们头疼的“特别生”。

原因探究:

为了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我决定先和小鑫同学聊聊。

研究发现,很多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认知问题与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原生家庭中缺爱的孩子极度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与自我归属感,常用自残行为来确认自我的存在与价值,并希望以此来获得他人的关注、认同和接纳,小鑫便是如此。通过谈话得知,小鑫3岁时父母离异,此后一直跟随着父亲生活。父亲平日既要忙于工作还要独自一人照顾幼小的他,长年生活的艰辛与劳累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于是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中,在小鑫读五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突发心梗不幸逝世,至此他失去了至亲的人,不再有父亲的庇护。宛如浮萍一样的他,最后被年迈的爷爷和奶奶接到身边,老人没有固定的收入,哪里有打零工的活就去哪里干。同时生母每个月能给几百元的抚养费,但并未解决这个低收入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如今小鑫同学已经高一了,经他所述,自父母离异以来,他从未体验过母亲的嘘寒问暖,更未感受过母爱,他和母亲平日从不联系,每年过年时会通一次电话,了解一下彼此的现状,但也只是徒增尴尬。

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不配合、没兴趣是因其无法参与到所授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自身缺乏学习能力,在心理意识上表现出了消极情绪,这是导致学困的主要因素。根据小鑫自述,无论父亲在世还是回到爷爷奶奶身边,家长既要忙于生计还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每天都很辛苦,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关注他的学习,对他的要求也很低,将来能养活自己就行。此外,他的初三又正值疫情网课期间,更没有人监管他的学习,所以他也不上线听课,即使上线上课也是挂机状态,人却去打游戏、刷视频、看电视、睡觉……,就这样考上了高中。由于基础知识太薄弱,导致高中许多学科听不懂、学不会的现状。不难发现,小鑫“学困”的成因:从家庭层面来看,缺乏父母的陪伴。家长既不懂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无法予以孩子过多的学习关注,由孩子自由生长。从隔代教育层面来看,爷爷奶奶有溺爱也存在愧疚式的爱,对孩子期望值低、管理不严,没有让书籍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反而使手机、电视成了孩子的“好伙伴”。从学生个人层面来看,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举步维艰、自信心不足;学习无目的,缺乏主观能动性;自卑型人格,缺乏解决问题、迎难而上的勇气。

此外,通过与班主任深入交流,我还了解到,小鑫的生母全然不管,爷爷奶奶虽然在班级微信群中,但是从未和班主任了解过小鑫在校表现,小鑫的很多事情都是由他远在外地的姑姑来负责的。他的姑姑说,爷爷奶奶比较惯着孩子,基本的家务活都不让小鑫做。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小鑫同学的零花钱比较少,有时还会撒谎跟家里额外要钱。

小鑫做错事不肯承认、喜欢撒谎,这是缺乏责任担当的心理;上课总是搞小动作等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这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现;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抵触情绪强烈、敏感易怒,这是生活中缺乏关爱与安全感的体现。想让孩子改变现阶段状态,需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不断的对该生进行教育干预。根据该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及家庭结构,因此采取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学困生转化教育对策。

教育策略:

一、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用关爱帮他找到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同情心和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育要有真情,教育要有温度。罗森塔尔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人们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期望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关注、支持和积极的反馈,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表现。因此,面对“特别生”,要用真心、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真情去感化他们。同时,为孩子创造充满信任与鼓励的成长环境,给予适宜的期待。当他们被认可、被鼓励、被相信、被温暖,他们就会重拾信心,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小鑫是在一种亲情缺失、成长缺位的背景下长大的,正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性,造成了小鑫的性格既敏感又自卑。日常只要他发言或是说话脸就会不自觉地红,同时他又极度渴望受到同学与老师的关注,缺乏自信又急需得到外界对他的认可。为了改变小鑫同学的现状,我决定以化学学科为突破口,以单一学科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用关爱帮他在学业中找到自信。

因小鑫的化学基础还行,所以高中化学学起来不那么吃力,这让我觉得是个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我若提出了较难的问题,只要他举手,就会优先提问他,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给予表扬、肯定。此外,为了激发他学习的内驱力,我还会在教学中采取适度的物质奖励。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章节时,我考查全班同学书写相关知识点,其中一名女生全写对了,我奖励了她一瓶可乐,她开心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开喝了,这一幕可能触动了他的内心,觉得这样的学习难度自己也是可以达到的。因此,在进行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的考查时,虽然化学方程式特别多,但是他全写对了。为了让小鑫获得成就感,为了用爱去唤醒那颗脆弱敏感的心灵,我决定给他一份特殊的“奖励”。当我把一盒自己亲自炒的方便面交到他手上时,他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幸福,羞涩的他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大口地吃起了炒面,并且不停地说“老师炒的方便面太好吃了”,那是一种独享胜利果实的骄傲,那是一种被偏爱的感动。之后的月考,他考出了化学单科年组第一的好成绩,这次我又亲自为他做了菠萝炒饭,这又让他体验了一次高光时刻,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同时,我又以月考考试为契机,对他进行鼓励,肯定了他在化学学科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其他科的学习进行了方法指导,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科,让短板也能稳中求升。此后,各科老师都反映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了,课堂上偶有开小差,但面对老师善意的提醒,整个人柔和了很多,没再出现自残行为。期中考试,他的整体成绩已经名列前茅。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劣高明得多”。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对学生怀有高期望,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帮他心中种下榜样,确定人生努力的方向

    榜样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常用常新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神奇的,它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榜样的行为和信念可以被人们接受,从而更好地塑造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榜样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可以被人们模仿,从而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复杂情况,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这种以榜样的行为引导孩子,使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的现象,可以称之为“榜样效应”。

小鑫常年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眼界不

够、教育能力有限、又存在着认知差和信息差等,不能对他进行很好的教育指导与人生引导。但又由于小鑫缺失一个完整的家,使得祖父母对他存在着愧疚式的爱,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导致孩子心目中自我要求较低,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更没有未来规划,只要按时长大将来能自己养活自己就行了,学习内动力明显不足。

我想,一个孩子会努力学习,很可能是在他的世界中,见到了一个他觉得很牛的人,因此我也想在他的世界中种下这么个人物,成为他的光,牵引着他前行。但通过交谈发现,他心中一个目标人物也没有,由于他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名人效应”在他这里也毫无作用。我问他,身边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他思考了一会儿说,他有一名初中同学勤奋上进、成绩优异,自我约束力强,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只要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做成为止,从不怕困难,而自己却缺乏这种自控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也想成为像他那样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他说他今后会朝着那个同学的方向努力,在学习中努力地积累知识,厚积薄发,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从此,他心目中的“偶像”不再模糊了,榜样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我相信这个偶像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孩子的内驱力源于他有更高级的人生追求,这可以更好地解决自身学习意图问题。自我职业规划,是对自己人生的深度思考,为未来的理想奋斗,并促进终身发展。然而该生的原生家庭认知匮乏,无法给予他更好的指导。因此,首先我和他共同分析他的家庭情况,家里无法给予他更多的资源,一切都要靠自己,未来的这个家也要靠他,让他身负压力感与责任意识;其次对他进行了职业分析与选择,让他结合自己的优势学科、兴趣爱好、未来就业前景等选择未来的专业与院校。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坚定了自己要从事“化工”或医药相关职业,并表示自己会尽最大的努力学下去,报答爷爷奶奶的深海恩情。

三、培养他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离开父母后能独立地生活。作为家长,

除了教会孩子什么是人品、道德、善恶、是非,教会他怎么成人,更应该让他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培养孩子成为强者,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果孩子确实无法解决,家长应该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爱他,就要让他学会自食其力。但隔代教育中往往最担心的却是盲目地溺爱孩子,其实这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一大阻力。

我对他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一是要对自己的祖父母怀有感恩的心。爷爷和奶奶经历了丧子之痛,所以他们很溺爱你,即使他们干活很苦很累,也不舍得你动手干家务,但是你将来才是他们的顶梁柱。要认清自己的家庭环境和背景资源,一切都得靠自己奋斗才能创造自己的未来,才能给爷爷和奶奶带来晚年的幸福。不能因为他们不让你伸手干活你就真的不干,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勤劳才能创造未来,勤劳才能创造财富。二是要成长为家里的大男人,爷爷和奶奶越来越老了,他们身体还不好,越来越干不动活了,要学会分担苦活和累活,要尝试从最简单的家务活做起,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这比成绩更重要。

五一放假回家,他开始从学做饭做起,做了鸡蛋炒韭菜、西红柿炒鸡蛋,还上山挖野菜,并拍照片给我展示劳动成果。班主任反馈,小鑫在学校变得比以前勤快了很多,大扫除时会争着抢着干活,扫地、拖地、擦黑板、倒垃圾甚至卫生死角也由他负责。他还积极参加劳动课,在学校的实践基地种土豆、种花生、栽菜苗、给菜苗浇水……,享受着劳动的过程,体会着劳动的意义。

四、家校合作,改善隔代教育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校协同,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有效地解决家庭教育中教而不当的问题,还可以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为了加强小鑫的正向引导,使小鑫的情绪更为稳定,之后与小鑫同学的奶奶进行了电话家访,在表达自己的善意后又再次了解了小鑫的家庭现状,叮嘱老人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又指导了家长要多和班主任沟通,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能够在闲暇时多和孩子聊天,虽然可能无法指导孩子的未来发展,但是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知道他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注、关爱。但不要过分溺爱,要多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让他在未来的生存生活中能独挡一面。我还和家长约定,会不定期进行家访或电话、微信联系,相互交流孩子在家里、学校的表现。同时,我还和家长达成共识,要齐抓共管,形成家校联盟,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成效与反思:

现在的小鑫各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自习课上能够更专注了,他说他在物理和数学方面也开始认真做题了,化学课堂上表现的也更出色了。他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处理问题也能够深思熟虑,对自残行为有了一定的控制,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强大的心理,学会坦然接受老师的批评,自我反思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学会了在生活中掌握生存技能,学会了对身边的人心存善意。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不仅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能用强大的心理来治愈他这不幸的童年。

巴尔扎克说:“对心灵而言,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每一个“特别”学生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作为教育者,应该成为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