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2
/ 2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刘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二医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简称:ICD)诊断检查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医学简称:TCD)与颈动脉超声(医学简称:CU)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统计患者资料,如病史、身体条件、症状、年龄等,找出来医院就诊的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例,明确研究需求,筛选85例,均行TCD联合CU检查,检查结果编为联查组,同时予以纳入研究患者头颈部MRA检查且以此为金标准对疾病进行诊断,检查结果编为标准组。结果 联查组对ICD的检出率、内膜增厚检出率、斑块形成检出率与标准组各项检出率相比未体现明显差异(p>0.05)。联查组对轻、中、重、闭塞等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与标准组检出情况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CD诊断检查中,TCD联合CU的应用,可准确的体现ICD疾病特征及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等情况,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亦有较高的准确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多普勒;颈动脉;超声

引言:

ICD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在发病前一般无典型症状,因此易被忽视,而一旦发病,不仅容易致残、致死,且完全痊愈的几率很低,复发率高,尤其是老年人,经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容易诱发ICD[1]。越早的发现ICD,采取科学的方式及时治疗,能够减少死亡率、减小残疾程度,因此,对ICD的检查诊断极为关键,应当尽量减轻检查痛苦,且能够保证检查精准性,减少误诊、漏诊等问题。DSA、头颈部MRA等技术对ICD的诊断比较精确,可作为确诊ICD的金标准,但DSA技术有一定创伤、费用高,头颈部MRA费用高、成像复杂,且检查条件严苛,不符合条件的患者不能采取此法[2]。TCD、CU两种方式不仅操作方便、花费少,而且无创、适用范围广,只是单独应用时,受检查部位的局限性,诊断效果亦不理想。若是将二者联合应用,将颅脑、颈动脉等部位的检查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是否能够增强诊断效果,减少漏诊呢?本文对此研究如下。

1、资料方法

1.1基本资料

归纳、统计本院收治的疑似ICD患者信息,入院后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介绍研究事项,确定患者能够全面了解其内容,明确患者参与为自愿,结合实际需求安排患者进行检查,检查时间在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间,排除配合不佳、精神疾病、沟通障碍、凝血障碍、脑部疾病史(如脑出血、脑肿瘤等)、合并脑外伤、资料不全、中途退出、MRA检查禁忌、TCD检查禁忌、CU检查禁忌、严重感染等因素。共择取85例,男45例、女40例,年龄41~80岁,平均(59.63±4.15)岁。

1.2方法

头颈部MRA:该项检查需要的设备为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前需确定其功能正常,对大脑的前、后循环颅内段进行头颅MRA检查,对主动脉弓至丘脑水平颈动脉走形区行颈部MRA检查,操作时结合实际续期合理设置参数,比如层厚、TE、TR等,对图像、数据等进行分析。将该项检查结果编为标准组,作为确诊ICD的金标准。

TCD检查:该项检查使用的仪器是各项功能均正常的美国GE品牌的多普勒超声仪,检查过程中患者体位可根据实际需求变换,比如平卧位、侧卧位等,摆放好体位后,合理调整探头频率,对颞窗、枕窗等部位进行检查,平卧位时主要观察大脑前、中、后动脉情况以及两侧颈内动脉终末端情况,侧卧位时或者坐位时,主要观察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ICD,并利用获取相关信息,比如Vm、Vp、PI等,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CU检查:该项检查使用的仪器是各项功能正常的型号GE9的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操作时患者一般行仰卧位,控制好探头频率,检查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等情况,同时观察颈部动脉,对于斑块面积、内膜增厚等情况进行明确,并依据检查结果判断血管狭窄度。

将TCD联合CU检查的结果编为联查组。

1.3指标分析

疾病检出率:对ICD的检出(结合临床诊断ICD标准分析)、对斑块形成(IMT>1.5mm,向管腔内呈凸出状)的检出、对内膜增厚(IMT>1.0mm,出现不规格回声)的检出等。

血管狭窄度检出率:观察血管狭窄端及正常端,检测正常端直径(A)、狭窄端最窄处直径(B),(A-B)/A×100%=狭窄率(C),若C<50%,狭窄度轻;若50%≦C<70%,狭窄度中;若70%≦C<99%,为狭窄度重;若C≧99%,为闭塞。

1.4数据统计

采集数据时保证完整、无误,用SPSS23.0统计,检出率为计数资料,以(%)代表,x2检验,对比数据差异显著的判断依据为p<0.05。

2结果

2.1疾病检出率:标准组经检查,确诊为ICD的患者共74例,占受检人数87.06%,说明疑似ICD患者中真正存在ICD的比例比较高,同时,该组检测57.65%(49/85)患者存在内膜增厚,69.41%(59/85)患者存在斑块形成;联查组中ICD、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的检出率与标准组相比差异微小(p>0.05),且检出的病例情况与标准组检出的同一病例情况相符。见表1。

表1 联查组、标准组疾病检出率比较[n(%)]

组别

n

ICD

内膜增厚

斑块形成

联查组

85

74(87.06)

48(56.47)

57(67.06)

标准组

85

76(89.42)

49(57.65)

59(69.41)

x2

0.72

0.81

0.76

p

>0.05

>0.05

>0.05

2.2血管狭窄度检出率:联查组对轻度和中度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均略低于标准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对重度血管狭窄、闭塞两种情况检出率相同,且联查组所有检出的病例血管狭窄情况均与标准组对同一病例的血管狭窄检出情况相符。见表2。

表2 联查组、标准组血管狭窄度检出率对比[n(%)]

组别

n

闭塞

联查组

85

28(32.94)

22(25.88)

15(17.65)

11(12.94)

标准组

85

30(35.29)

23(27.06)

15(17.65)

11(12.94)

x2

0.66

0.37

0.00

0.00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对ICD越早发现越早治疗,预后情况越好,其临床诊断技术中,CT检查快,但难以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头颈部MRA操作复杂、时间长、费用高。CU技术对颈动脉血流、血管等情况能够清晰的呈现,可对管腔厚度、直径等进行测量,观察斑块情况等,因此能够反映血管狭窄度,但对轻度狭窄的情况不易检出,而且导致ICD的不一定是颈动脉,还可能是颅内血管,CU对此无法检测[3]。TCD技术应用于露骨较薄处的检测,能够呈现颅内血管情况,并通过回声信号等反馈,了解血管狭窄情况等。两者联合,可减少漏诊率,提高检出率。

综上所述,TCD联合CU对ICD及血管狭窄度的检出率较高,与金标准检出情况无显著差异,可信度高,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帅,李文臣,朱富磊,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2, 38(5):6.

[2]王鹏,丁洁,黄健康,等.经颅多普勒超声颅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观察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 2023, 40(8):559-560.

[3]刘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5卷23期, 195-196页,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