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设计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0
/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设计浅析

 韩乾伟

身份证号码:110102199604253012

摘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是一项综合性儿童医疗项目,旨在满足区域医疗、教学、行政、科研、及会议国际需求。本文对该设计项目进行了浅析,涵盖了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医疗工艺、景观等方面。该项目与德国建筑事务所gmp合作,更加注重在医院设计中融入现代化人性化国际化的设计思路。项目的建设将对提升区域医疗水平,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产生积极影响,并推动儿童医疗领域科研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医疗、医疗工艺、建筑空间、立面设计

引言:近年来随着北京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全方位医疗保健需求增加,儿科医疗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本文旨在通过项目方案的分析与理解,探讨医院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以及现代儿童医院设计的更多可能性和差异性。

一、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河西区0203街南部X100A1地块,南至新凤河路,北至仁凤街,西至博兴西路,东至四合路。

项目建设方案总规模为3298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临床诊疗中心、科创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中心三大区域。功能包括急诊、门诊、医技、住院、体检保健、科研、教学、培训、行政办公等功能。编制床位1200张,项目处于初设阶段。

二、医疗建筑设计发展思路与原则

随着近年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医院也从单纯的医疗功能日渐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除了医疗以外,还要包括休息、餐饮、金融服务 ,以及商业咨询等基本服务的内容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均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融入,以实现公共服务属性的增强[1]

妇幼及儿科医院又是较为特殊的一类专科医院。儿童医院的设施和服务除了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便利、舒适的就医体验外,还要通过有趣的设计元素以及科学的颜色应用帮助儿童保持乐观情绪,尽可能地减少病痛和场所为其带来的焦虑不安[2]

以本项目为例,北京儿童医院作为全国儿科专业“领头羊”,全国大量的患儿前来就诊,医院面临着超负荷运转,新技术、新方法因基础设施的限制无法开展,手术期难排、床位紧张等诸多困难;同时还给中心城区带来大量人流、交通和环境压力。因此,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北京周边地区发展,既可以推进城市核心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资源薄弱地区的转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也可以实现非首都功能的有效疏解。

三、设计概念

本项目以 “萌芽 ”为设计灵感, 寓意生命的孕育和成长,巧妙地迎合了妇幼医院全生命周期的护理理念。“萌芽”的叶片与茎作为诊疗中心的主要空间意向,有机地组成门诊医技合住院空间,通过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建筑形式,将项目打造成为一座极具童趣的建筑, 一个充满活力、温馨高效的新一代国际医疗中心。

院区通过临床诊疗中心建筑组团和科创中心建筑组团各自的围合穿插,共同构建了一个特点鲜明的都市化医疗公园,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访客可以在这里充分休憩、舒缓身心。各组团建筑通过一系列庭院与公园相连,叶状的平面形态及其色彩将大自然引入建筑内部。建筑外立面的多彩基调也与大自然的天然色彩相呼应。

同时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合作,将国际先进的儿童医院设计思路与手法以符合国内医疗条件和要求的方式,有机的融入到设计当中,打造满足当地医疗需求同时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儿童医院设计。

四、方案设计

  1. 总平面空间组合

将临床诊疗中心体块布置于场地中央,在东西两侧形成清晰的入口形态,采用拱形设计,形成更为统一的空间和更为清晰的入口轴线,轴线两侧自然形成两条贯穿建筑的医疗主街。医技中心被整合到南北走向的中央建筑中,同时将住院和门诊入口分开。急诊部与儿科门诊部合并在主楼的东南翼,产科与新生儿门诊、特需及名医工作室、妇儿体检保健中心合并在主楼的东北翼,共同形成了新院区功能独立但流线通达的门急诊中心。较高楼层的住院部与较低楼层的门急诊部共同构成了诊疗中心的主框架。医疗主街将“门诊-住院-医技”三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且将临床诊疗中心妇产科、儿科两大部分。在体量中设计庭院空间,形成更为紧凑的布局和有趣的建筑形态。

感染性疾病中心位于院区下风向的东南部,相对独立成区。如果爆发大流行病,这里可以作为独立医疗单元运行。院区的另一部分是位于场地西北部的科创中心,包括学术研究、科研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行政管理,它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个拥有共享裙楼的建筑群中。架空底层的多个入口为每个主要功能单 元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出入口,而组合式裙房则为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灵活扩展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1. 医疗空间设计

建筑主要出入口采用大幅玻璃外墙使得阳光可以通过开窗和下沉式广场进入地下层的到达区。加之迎合童趣的庭院绿化、雕塑小品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主入口立体广场的丰富空间和儿童主题。伞状结构的导光束为地下室的落客区域自然光照。访客从这里进入地下一层大厅,大厅与地上空间相连。进入大厅后,访客会对整个诊疗中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空间内导向清晰,通过自动扶梯和电梯可以到达其上楼层。

门诊候诊区紧邻中庭,设计采用了生动的平面布局,打造出室外露台以及紧邻外墙的室内中空空间。座位的安排保证了最佳的视野。利用多楼层布置的游戏区来满足儿童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滑梯、绘画区或攀爬区为有运动能力的儿童提供了活动空间,而数字游戏或电影屏幕则满足了那些无法进行体育活动的儿童的需求。此外,患者还可以在室内和室外之间进行选择,进一步帮助患者选择候诊环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患者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不是仅仅坐着苦等、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从建筑的外部形状和结构就可以看出其总体功能分布。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强调了建筑内部的便捷定位。简单而合理的布局提高了医院内部的通行效率。医技平台和日间治疗中心都位于大楼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分别由两条横向和纵向的“医疗街”将门诊与住院部联系在一起,东侧庭院式建筑内的门诊区通过主入口大厅空间及空中连廊和医技平台相连。通过以上布局形成高效的网格化的内部交通体系,缩短了与医院其它区域的距离。

  1. 立面设计:

设计特别考虑了临床诊疗中心系统立面的设计, 其后退式立面层上的通风口用于病房楼所有区域的单独通风和自然排烟。病房区交叠的立面元素活泼而灵动,每间病房都有相同的视野和通风条件。不同的色彩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 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建筑的整体氛围和人们的情感体验[3]。变换的色彩进一步迎合儿科妇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外立面选用的自然色彩与外部公园相互呼应,进而将大型建筑完美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为医院严谨的组织结构营造出活泼可爱的外观。高效的水平遮阳构件可抵御北京夏日强烈的日照,并与直接通往室外露台、阳台和屋顶室外广场的通道相结合,形成一个开放的建筑群,从而为院区内的所有区域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此外,阳台还为沿主要街道立面的实验室建筑营造出立体雕塑感。建筑立面的色彩搭配进一步区分了建筑功能,并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景观相映成趣。

五、结语

        本项目与国外知名事务所(gmp)合作,旨在引进国际化医疗发展视野,推动国内医疗建筑设计体系的完善,使得儿童妇科专项医院的设计理念与医疗工艺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本项目“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规划设计理念,将项目位置、场地环境、患者诉求等因素纳入通盘考量,秉承健康、友好、绿色、智慧、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将本项目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优越、温暖明亮、设施功能与场所精神兼具的儿童、妇产疗愈空间、孕育科研 和思想进步的摇篮。

参考文献:

1.牛立兴. 现代医疗建筑发展趋势分析[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8):27-29.

2.费璇,陆俊. 色彩在现代儿童医院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2,23(5):49-52.

3.李姝. 建筑立面造型的艺术表现手法[C]. //2024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