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5
/ 2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探讨

黄骅

(陆军步兵学院基础部数学教研室,江西南昌,330103)

摘要:针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教育对象、内容和环境的实际,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做法。在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课程内容并潜在地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从而开展大学数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组织国学专题学习、体验传统节日等活动、 以增加学生活动经历与情感体验。但最基本、最经常、最润物无声的当属学科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以学科视角, 从课程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等多方面入手进行顶层思考与路径设计。

但是在当前的学科教学中,如果谈及传统文化的渗透,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语文等学科,因为大众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就是古文诗词、戏曲书法……它与严谨又理性的数学学科似乎没有太紧密的联系。但是其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诸多内容,不仅仅是有语文相关知识,还有数学知识文化,我们的先辈在数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很多内容到如今仍然在启示我们进行数学探索。

本文从大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 对大学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渗透传统文化,以及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不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为课程学习和应用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助力提升学员的素质水平,丰富学员的科学文化结构,从而促进学员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大学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无数代人的努力与实践之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以及思想理念的集合。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能够看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精神标识,对建立民族价值观、民族凝聚力、信仰认同、国家意志、国际互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当下,学习传统、了解传统,进而立基传统,热爱传统已刻不容缓。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认为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并要求在各阶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做到三个“全覆盖”,即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进高校课堂已经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大学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历史观是中国文化发展成败关键之所在。抛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里面接触的更多是基础课程,因此如何在基础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2大学数学教学需要创新

习总书记早在2016年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除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进行思想教育外,其他的人文、社会和理工科课程也要进行价值观的渗透,各类数学课程除了具有知识传播功能,还具有意识形态育人作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可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大学数学类课程作为高校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也不能在“课程思政”中缺位。

但大学数学类课程是集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精确性、想象力、创造力于一身的学科,它超越意识形态,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与思想政治立场无关,这些特点都给数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带来困难[1]。更何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还要做到自然、贴切、生动和深刻,不能庸俗化、空头说教和牵强附会。

而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思想方法论、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恰恰可以给大学数学的“课程思政”提供养料,它可以帮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韵味十足,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灵魂塑造有机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 大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强大的育人功能,融入大学数学课堂时需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需要,把握好适度、适量的原则,切不可喧宾夺主,必须突出课程教学的目的性、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2.1感受数学名人的伟人气息

把数学名人“请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仰望,感受数学名人的气息。如高等数学《级数》一节,背后就有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不懈追求数学真理的身影,他一直致力于级数研究,创造的“尖椎求积术”能够推导出无穷级数展开式

[2]。他在去世前几个月还坚持著《级数勾股》一书、后人称之“老而勒学如此”。此外,高等数学的一大分支——微积分里面的 “无限逼近、等效替代、无穷求和”等核心思想,早在古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提出的“割圆术”中就有所体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干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而且刘徽身上刚直不阿的品质,治学态度的大胆、谨慎和认真也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有助于塑造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和不懈的执着追求精神。

2.2 体会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

把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讲授希尔伯特空间这个抽象概念时,从三千多年前《蒋铭祖算经》中商高与周公的对话,赵爽通过定义勾、股、弦得到的勾股定理,一直讲到刘徽的“重差术”中正弦函数思想,宋代沈括对圆弦长度的算法,元代郭守敬的球面三角学,再延伸到近代,从而正式引入希尔伯特空间[3]。在元朝中叶以前,我国数学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七八百年,古代的很多数学成就比如十进制、盈不足术很早就西传到印度、阿拉伯以至欧洲,但是近代数学却落后与人[4]。纵观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教育的演变历程,了解数学理论知识体系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局的、完整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学会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逐步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知难而进,不畏艰辛的性格。

2.3 领悟数学名题的思想方法

    把数学名题渗透进数学教学,模拟古人思考方法,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从源头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古代数学的倍立方体、化圆为方、三等分角等三大几何难题,记载于约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还有“长绳测井”“数字诗”等数学趣味题。这些名题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其自身的数学魅力外,更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里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课堂适当融入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穿越时空”,几千年前古人遇到的问题如今也会遇到,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3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漫长过程,其教学效果绝非一两节课就能显现,需要养深积厚而万不可急功近利。实践中学生的过程反馈信息“学习兴趣比较高、学习体验好、思维触动多,视野变得更开阔一些、精神层面也有一些启发”,达成了大学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的同时,汲取高尚的精神养分、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刑喜民. 数学史与大学数学课程思政[J]. 科技视野, 2020, 33(18):44-45.

[2]褚小婧.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内涵、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 119(22): 144-148.

[3]彭双阶,徐章韬.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课堂体现[J]. 中国大学数学, 2020, 24(12):27-30.

[4]蔡铁权.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数学、数学教育的演进[J]. 全球教育展望, 2013: 313(8):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