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河沟土地整治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3

南小河沟土地整治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唐明明   王玥明[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摘要

南小河沟流域经过多年来的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本文以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区,收集流域1985-2020年土地利用资料进行探究发现,流域各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耕地为主,多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显著。耕地面积由1985年的259.965 km266.70%)减少到2020年的21.999 km256.52%),草地和林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在2012以后,林地面积增加尤为迅速,截至2020年,其面积占比达到了5.28%。水域面积占比最少且多年来并无明显变化,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发现林地的变化最大,K值为21.524%,建设用地次之,K值为4.059%。研究区的土地整治模式受到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经济状况的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南小河沟流域未来可从行政、经济、技术与社会四个方面加强土地整治,构建适合该区域的特色土地整治模式。

关键词:南小河沟;土地整治;对策建议

资助项目: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 南小河沟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现状与优化(项目编号:DJ NY-YB 2023-62

引言

土地资源一直以来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同时也是社会基本生产资料。无论是农耕时代还是工业时代,合理的分配土地以及整治国土资源都是国家进步发展的基石。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侵蚀着部分农业耕地以及生态环境[1]2017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意见。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背景下,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在于推动并完善科学有序的国土资源体系建设,从根源上治理环境问题并引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高乡村与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最终系统构建合理和谐“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因此,本文以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区,收集整理了流域多年来的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该区域土地整治的发展现状,探究影响土地整治模式的主要因素,并且为该地区的土地整治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1 南小河沟基本情况

南小河沟地处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境内,系泾河水系的二级支流,位于东经107°30′~107°37′,北纬35°40′~35°44′之间。流域总面积为36.3 km2,主沟长13.6 km,平均宽度3.4 km,形状系数为0.25。流域属中纬度大陆季风气候带,流域年平均气温9.3°C,最高气温39.6°C,最低气温-22.6°C,最大日温差23.7°C,年温差 62.2°C,无霜期155d,多年平均蒸发量1503.5 m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 mm,年际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丰、平、枯水年特征,且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其中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6.8%[3]。 流域主要由塬、坡、沟三种地貌类型组成,塬面面积占流域面积的56.9%,梁峁坡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5.7%,沟谷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7.4%。流域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土,质地均匀而疏松,粘粒含量较少,土质松软,极易引起水土流失[4]

2 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土地利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依据土地自然属性及其规律,对土地进行的使用、保护和改造活动。收集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将南小河沟流的土地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荒地和裸地六大类,并结合198520002012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遥感影像数据整理南小河沟的土地利用变化面积,计算表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为研究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在m-n时段内的动态指数;AmAn分别表示在mn两个时间点,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单位km2T为研究时限,单位y

1 南小河沟流域1985-2020年土地利用面积及土地利用动态度[5]

年份

面积/占比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裸地

1985

面积/ km2

25.965

0.305

12.525

0.049

0.086

0

占比/%

66.70

0.78

32.17

0.13

0.22

0

2000

面积/ km2

25.624

0.013

12.897

0.053

0.342

0

占比/%

65.82

0.03

33.13

0.14

0.88

0

2012

面积/ km2

22.852

0.700

14.303

0.073

0.991

0.009

占比/%

58.70

1.80

36.74

0.19

2.55

0.02

2020

面积/ km2

21.999

2.056

13.247

0.077

1.353

0.189

占比/%

56.52

5.28

34.04

0.20

3.48

0.49

K(1985-2000)

-0.082

-5.984

0.186

0.510

18.605

0

K(2012-2020)

-0.415

21.524

-0.820

0.609

4.059

222.222

由表1可知,1985-2020年南小河沟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显著。流域各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耕地为主,且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趋势,由1985年的259.965 km266.70%)减少到2020年的21.999 km256.52%)。草地面积次之,基本上呈逐渐增加趋势,1985年、2000年、2012年和2020年的草地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32.17%33.13%36.74%34.04%。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在2012以后,增加尤为迅速,截至2020年,林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28%。水域面积占比最少,主要为流域上游修建的花果山水库,该水库运行稳定,因而流域水域面积多年来并无明显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流域的建设用地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0.22%增加到2020年的3.48%

由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发现,2000年以前流域综合治理较为缓慢,2000年之后经过国家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现代化技术和工具水平的发展,流域治理出现了新的高潮,土地利用变化发展迅速。由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可知,其中林地的变化最大,K值为21.524%,建设用地次之,K值为4.059%。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荒地和裸地的面出现的急剧增加的现象,其K值达到了将近200%,其原因是因为该类型土地利用面积基数较少,而面积变化急剧,造成了这种现象,同时也说明了流域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了治理举措和决策管理不合理的问题。

3 流域土地整治模式的影响因素

通常一个流域的土地整治模式受到区域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需要考虑整体与局部、个人与集体、生态与经济等问题[6]。在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复杂作用下小流域的土地整治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可概括为五种主要模式:“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和“土地整治+精准扶贫”。从多个整治模式来看,一个流域整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可以被推广借鉴的。一个需要进行土地整治的流域可以将多个整治模式中的治理目标、经济发展需求、环境要求等重新拆卸组装。利用既有的土地整治成功经验和措施技术,再根据区域特点,将相似流域的土地整治模式框架替换,构建适合该区域的特色土地整治模式。

气候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区域的降水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降水量多少深刻的影响着生态修复中植被措施的比例,降水量越充沛的地区,生态修复中乔木的种植比例越高。在水分条件好的地方选择种植高耗水的乔木,可以发挥出比灌草更为优秀的改善土壤和小气候的能力。而草地能在降水稀少的流域以较低的水耗来改变流域下垫面,对流域的水土资源进行保护,充分体现了适地适树整治思想。高温区气温较高促使植物内部化学反应加快,使得植被物候期改变,延长了植被生长季。低温多雨区海拔高,低气温导致植被生长季较短,不利于植被盖度的增加。同时日照充足、温度高的流域良好的气候条件可为流域发展种植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促使流域可以通过构建梯田农地来发展果业、农业等优势选择。

从流域地形地貌来看,在流域坡顶部位,水分条件较差,风蚀与水蚀都较为严重,该区域便采用方便构建的工程整地措施配合林草措施。在坡中水分条件、交通条件较好的部位,采用修建梯田,通过改变坡中的小地形,截断坡面的径流线,实现降雨的就地入渗,营造高效稳产的梯田农地,发展梯田农业。在坡下部位,水分条件较其余位置好,可以构建水土保持林,良好的水分环境为乔木生长提供了保障。当坡度较缓(≤l5°)、坡面平整的情况下,可整修缓坡梯田种植经果林,配合防护林带构建农林复合经营体系。当坡度较大(>15°),可选择水平沟、水平阶和鱼鳞坑等整地方式,适地适树种植刺槐、杨树等,水平沟相较于水平阶适用于坡度更大的连续坡面,鱼鳞坑适用于坡面破碎的区域。

流域的土地整治深刻的受到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影响,不同的人口压力、就业结构组成、整治需求方向会导致流域采取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人口压力较大,以治促富需求强烈的流域,整治模式的选择既要保障农民的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又要协调治理和发展的关系。因此,这类型区域多采用梯田等措施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人口压力中等的地区,拥有多元或支撑性的就业结构,这类型流域多元的经济发展结构为流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要的核心是保护土地整治的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人口压力较小,经济需求稳定的流域,治理上将大部分空间用于生态治理。

对小流域的土地整治过程还受到政府采取的政策影响。良好的政策引导是 保障区域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石。作为农村土地整治的最大受益群体,农民能否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整个过程决定了土地整治的质量和效益。

4 土地整治发展的对策建议

土地整治是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及改变流域面貌的最佳途径。对流域土地进行整治能显著提高农业综合产出能力,转变农业发展和经营手段,从源头化解流域经济水平增长与农业之间的矛盾

[7]。针对当前南小河沟流域土地整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提出基于行政、经济、技术与社会四个方面加强该流域土地整治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策支持。建议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工作要求,在高标准的基础上做好规划,促进区域内的项目开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定一系列的帮扶制度,筹措产业转型和扶贫基金,帮助乡镇产业发展,组织农村人才培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保障失去经济收入群体的利益。只有保障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的生产关系,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才能顺利进行。鼓励各地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创新工作模式和机制,加强试点地区的激励和奖励[8]

2建立多元融资渠道。除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外,南小河沟流域还需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展多方合作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大力引进和利用外资,开辟农民群体和经济实体共同投资的多种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构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制度。

3创新土地整治技术手段。大力引进和推广土地整治中的先进技术手段。根据各地区的差异性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农地生态工程技术、耕作地快涉及技术、水土流失防治以及土壤酸碱度控制技术等,逐步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降低土地综合整治的成本,促进南小河沟地区土地整治效益的增加。

4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充分重视并听取当地农民群体参与土地整治的意愿和建议。按照农民群体的意愿和建议进行土地整治不仅能有效避免侵犯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当地农民的利益,还能为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土地整治决策提供基础和充足的依据。

5 结论

通过对南小河沟流域1985-2020年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该流域经过多年来的土地整治使得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显著。各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耕地为主,1985-2020年的耕地面积由259.965 km266.70%)减少到2020年的21.999 km256.52%)。草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在2012以后,林地面积增加尤为迅速,截至2020年,林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28%。水域面积多年来并无明显变化,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区域土地整治模式受到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经济状况的显著影响,南小河沟流域未来可从行政、经济、技术与社会四个方面加强土地整治,构建适合该区域的特色土地整治模式。


参考文谢

[1]杨海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及路径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2020.

[2]符娜. 黄土高原沟壑区绿水的评价方法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3]蒋俊. 南小河沟流域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及水量平衡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4]邱莉萍.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变化及调控措施[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5]杨楠. 基于SWAT模型的南小河沟流域绿水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2023.

[6]袁和第.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模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7]向梅. 长沙县农村土地整治问题及对策研究[D]. 湖南大学, 2019.

[8]倪欣悦, 黄良伟, 郭旭. 浙江省湖州市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剖析[J]. 上海农村经济, 2024(4): 46-47.

第一作者:唐明明(1994-),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作者:王玥明(1990-),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