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伤者入院前紧急救护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2

创伤性休克伤者入院前紧急救护研究进展

王梦雅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215500

【摘要】一提到创伤性休克,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低血压失血过多、低氧内脏功能衰竭等原因。但事实上,致伤后早期处理措施不当,会直接诱发创伤性休克。基于此,本文对于创伤性休克的院前紧急救护措施进行以下研究综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伤者;入院前紧急救护综述

一、伤情初步判断

当伤者发生创伤性休克后,避免机体受到二次伤害,并且方便后续救治,现场急救人员应将伤者移动到较为安全的区域内搬运伤者时,确保动作轻柔缓慢。如果伤者因为锐器伤、高空坠落伤身处于重物,切勿将伤肢直接拖出来。应当通过观察伤者表情神态用手感知皮肤湿冷、体查呼吸、测量收缩压等措施对伤者伤情意识状况心输出量和组织灌注量等现状作出初步评断,再依据判断结果采取适合的急救措施[1]

二、紧急救护措施

(一)出血控制

在此环节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止血方法:第一种,局部压迫加压包扎。这虽然是最快的止血方式,但如果伤者创口较小局部压迫止血可能无法压闭出血管或创面,可采用填塞法或填塞法结合加压包扎的方法进行止血[2];第二种,止血带方法适用于穿通伤、爆炸伤、大面积软组织毁损伤致命性出血的快速止血。止血带虽然效果较好,却容易诱发神经损伤、肢体远端缺血再灌注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因此,在使用止血带期间,可间歇性松开止血带,避免伤者肢体发生缺血性损伤此外,如果伤者存在体腔内血管损伤、实质性脏器损伤、心脏损伤、部分颈部大血管损伤等情况,难以急救现场进行止血。此时,现场急救人员需要做好体位管理,并且使用衣物对伤口部位进行遮盖[3]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式,都要针对止血效果进行动态评估力争取得最佳止血效果[4]

(二)输液复苏

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大量研究实验后,提出以下液体复苏新主张:第一,限制性液体复苏。此项主张是在给伤者止血仅给予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少量液体,待彻底止血后充分复苏[6]。这一主张虽然使传统复苏理念得以突破,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伤者在出血速度、凝血功能受伤程度以及受伤部位等方面存在差异,若想对液体复苏这一急救措施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把握,所以存在较大难度[5];第二,低血压性液体复苏。该方法是以50ml/次作为基数,采用多次、的方式,将伤者收缩压调节至相于较低安全的范围以内,避免对伤者机体功能造成过大负担[6];第三种,高渗液体复苏。该方法是伤者输注的晶体液当中掺入少量高渗盐水,达到增加回心血量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颅内压等目的。但有相关临床实践显示,有些创伤性休克伤者使用该方法后,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在上述创伤性休克输液复苏新方法中,低血压性液体复苏疗法具有更高的使用率[7]

(二)镇痛

创伤性休克大多伴随着剧烈疼痛,现场急救人员可视情况给予肌内注射止痛药,降低伤者的疼痛感。在注射止痛药之前,急救人员要针对创口所处位置、创口深浅程度、动静脉情况以及疼痛等级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最佳镇痛方案[8]

(三)体位管理

增加伤者回心血量,预防出现脑水肿,可采取休克体位。如果伤者出现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应把头偏向一侧[9]

(三)保障呼吸通畅

抢救过程中,可采用吸引器舌钳、放置口咽通气管鼻导管等方式给氧,避免伤者出现窒息果伤者出现无自主呼吸、无心跳危急情况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此来改善伤者缺氧症状[11]

(四)体温管理

对休克伤者需采取保温手段以防止其因为循环障碍而发生四肢湿冷、体温下降等症状,其可对微循环进行改善并增加组织灌注[12]

(五)心理护理

现场急救人员在对伤者进行抢救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保持亲切诚恳的态度伤者进行语言交流,并以点头、握手等肢体语文稳定伤者情绪,鼓励伤者树立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13]

(六)监护和转送

从以往创伤性休克患者入院前急救效果上看,急救时间的增加与创伤病死率的增加相关。因此,现场急救人员在实施应尽快伤者转送至就近且具备相应医疗条件的创伤中心。转送途中,伤者的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和皮肤的变化需进行严密观察。并保证气道畅通,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输液。途中不可给伤者服用任何饮料和食物,遇到口干渴可用湿纱布湿润[15]

三、相关讨论

创伤休克属这一急危重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创伤性死亡的临床死亡率也比较高。遇到突发创伤时,伤后1小时的急救措施是否得不非常重要。在送伤者入进行抢救之前,现场急救人员应当针对创伤性休克需做出早期判断和评估,在对原发损伤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对伤者实行积极的心理护理,确保监护和转送过程中的安全性。这就需要现场急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应急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将伤者成功转送至医院,为其入院之后治疗过程及后续康复效果创造必要条件

[10]

参考文献:

[1]郭茹芳,龙嘉雯,尚晨阳.多学科协作团队程式化急救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4,31(03):75-78.

[2]付一桓,尹丽达,杨子蓥.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1):99-101.

[3]李铮.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8):143.

[4]朱光元.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效果[J].人人健康,2022,(14):66-68.

[5]刘鹏,任媛,高越,等.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01):73-74.

[6]姚志银.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20):48-52.

[7]陈杰,佟贵权.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两种补液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2,25(06):621-624.

[8]董志玮.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03):170.

[9]刘华.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诊治疗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2,41(06):58-61.

[10]陈小红,秦彪,杨毅.对接受院前急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镇痛治疗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4):7-8.

[11]马明丹.早期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5):159.

[12]陈翔宇,刘红升,向强,等.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11):841-854.

[13]林金妙,陈雪丽,黄玲萍.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方案对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9):3371-3374.

[14]钱寅佳,李莉,沈晓琴.改良式急救模式在救治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09):79-81.

[15]佘东,冯诚诚,周代鹏,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