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舞蹈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3

民办高校舞蹈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索

苏宇童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本文围绕民办高校舞蹈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在分析民办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的困境时,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增加实践环节等解决策略。在探索提升民办高校舞蹈学教育质量的途径时,提出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等具体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民办高校舞蹈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民办高校, 舞蹈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问题, 解决策略

一、 民办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困境分析

(一)民办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困境。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舞蹈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民办高校舞蹈学专业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加,从而导致师生的配比、课程设定、实践实训等方面都遇到不小的挑战。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传统的技术水平,尤其是生源多数为普高生的前提下,部分学生经过“速成”的艺考培训便进入大学,基本功、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各方面不扎实,需要提升空间还很大,外加生源不断扩展,虽以小班化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教师所面对的班级较多,学生自我学习时间大幅减少。这需要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反思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早期由于生源较少,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还未过于细化,多数以“舞蹈学”来命名,实际是舞蹈表、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舞蹈,但在教学上注重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并且尤为注重肢体训练,忽视理论课程。近些年一些学校逐渐将专业进行分化,设置了舞蹈表演(又按舞种划分)、舞蹈编导、舞蹈学,至此舞蹈学的学科建设开始从”一锅炖“转向了细而精的培养模式,但这也随着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对专业认识欠缺等是比较突出的。首先,教学资源匮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场地、舞蹈器材、音响设备等,都需要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改善。其中舞蹈专业整体对教学设置最为主要的应属剧场建设,给予学生实践平台,舞蹈对舞台的各项需求又比较严格,导致建设成本较大,在原有条件上进行改善也未必能满足学生和实际教学需求,再加上对内使用一般均以较低的成本价或免费提供导致学校在建设资金上的顾虑很大,致使大量学生可能只有在参加市或省级比赛以及最终的毕业演出时才有机会接触到剧场化的舞台。

然而理想状态下,舞蹈学专业实际应该多接触包括在舞台表演在内的一系列剧场工作,从后勤到场务、从舞台监督到音乐灯光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但现实是这种机会太少,只能通过小型演出、校内比赛或实训项目等多让学生参与,进而让学生在干中学,而不仅仅是在教室中。

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生源扩招、加之民办高校的师资流动性较强,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能碰到一个能完全覆盖自己四年的老师显得十足珍贵不需要反复调整、适应、磨合对于学习的效果和速率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是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阶段仍有较大的矛盾。舞蹈学本应该以舞蹈理论课程和舞蹈教学为主,但一般在进校之初便开设理论课为主要课程的方式值得商榷。原因在于,一是学生接触舞蹈的时间并不长,而理论课需要学生有一定实践积累后再进行学习,然后再进行实践,反反复复,成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但倘若过早学习理论课程,学生则缺乏实践基础,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很难理解,再加上理论知识本就相对晦涩难懂,不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在高年级再大量接触理论知识的话,学生习以为常的实践和肢体学习突然转变为理论书本的知识,在时机上又会比较突兀,尤其是学完过后又缺乏了实践环节便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或被实践实训项目耽误大量课时,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除此之外,由于民办高校舞蹈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对于该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针对文化馆、中小学舞蹈教师以及教培机构而设定,在理想状态下,舞蹈学的课程设置和最终就业目标其实出处不大,但在学时安排、课程结构尤其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等细微层面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需要上面提到的存在问题同步优化解决,才能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因此既要有顶层设计的宏观调整,更要有微观层面的具体把握。

二、 解决民办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策略

(一)提升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在解决民办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策略中,提升师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易丽清在其论文中指出,新文科建设下地方高校舞蹈学科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走向基于公平的差异化培养,加快“双师双能型”地方高校舞蹈教师的转型

[12]。这一观点强调了师资力量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师资力量,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可以加强对舞蹈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结构调整,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民办高校的教师团队偏向于年轻化并多数的本、硕学历,博士数量很少,虽有着较强的探索和进取心,但在实际教学能力和科研方面相比于公办院校而言要弱一些。尤其是教学而言,除了“传帮带”和常规教研外,对于年轻教师的职业化培训也尤为重要,尤其是针对于艺术类、舞蹈类的教学提升学习,这就需要有更高一级的学校或业内专家进行指点并且不能脱离实际教学环境;除此之外,也可以让部分企业家或在本行业有所创新能力并收获一定市场热度的人来学校开展公开课或讲座,切实提高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证学校教学不与社会发展脱节。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思。

(二)对课程和教学内容按年级进行层次优化

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张於在其研究中提到,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需要建立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优化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模式、改善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方法、创新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实践,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10]。这一观点强调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关联。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调研市场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多种课程的联动机制。在民族民间舞的课程上,可以区别于舞蹈表演的民族民间舞课程,注重单一元素的练习,略微减少风格性组合的学习,针对一普高生为主的学生群体,可将中专的教材作为主要教材,并注重民间舞蹈文化的课程渗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回笼课”的形式,在高年级时再次学习,第一次学习着重知识认知的广度,第二次则关注于知识的深度以及运用模式,可以与编导课、教学法等课程联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回课—点评—修改—再点评”的循环往复形式提高学生对于该民族单元课全方面的运用能力。

其次,是单一课程的分阶段学习。例如舞蹈理论课程中《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赏析》等课程,可拆分成两个学期来完成,其原因是这两门课程前半部分具备一定理论的通识性,而后半部分则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理解,否则只是纸上谈兵,也不符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分为两个学期来完成同一门课程的讲授。另外,课程教学可以多元化,尽量摒弃传统的讲授模式,可以优化为课程引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教师总结等方式,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深入知识点的作用,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学生文案功底和汇报讲解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 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策略之一。张於在其论文中也提到,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探索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的策略,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10]。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例如参加各类政府主办或带有一定政治性的演出活动、中小学舞蹈美育教师以及校内演出,既可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多参与,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不仅仅是在教室中学习。

如果说演出是高校舞蹈专业常有的实践机会,那么中小学或老年大学的舞蹈课程对于民办高校的舞蹈学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例如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多年来与梓州中学、鹅溪中学开展支教工作,让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教学的方式进入中学舞蹈课堂,开展美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教学、排练能力得到进步,对于统筹、协调的综合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均有显著提高,这在校内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

除此之外,在校内可以多举办有关的艺术活动,除了舞蹈表演比赛还可以设立舞蹈创新大赛、舞蹈赏析比赛、辩论赛等,并设置小组人数,根据不同类型和组别设置奖项,除了主要工作外,具体且细节性的工作可交由学生来完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比拼。

三、 探索提升民办高校舞蹈学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站位

在提升民办高校舞蹈学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建立与舞蹈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的建立,旨在使学生在学习舞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与实际舞蹈行业的需求相契合,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民办高校的舞蹈学专业应该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那么符合实习和就业单位的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目前社会整体就业竞争压力颇大,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新生儿减少,导致未来舞蹈的市场方向势必转向中老年群体,那么与当下的少儿舞蹈培训对舞蹈专业的要求必然是不同的,中老年群体对于舞蹈的需求更多的是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加上本身阅历和自身文化程度,以及自身体力,一堂舞蹈课肯定不是仅学动作就能完成的,那么就必然需要加入一定量舞蹈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她们更多的理解舞蹈的同时,提高舞蹈的文化素养,更好的理解舞蹈美的内涵。

建立与舞蹈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促进人才培养以及推动学术研究提升教育质量,是提升民办高校舞蹈学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些途径的实施将为民办高校舞蹈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建立与舞蹈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转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与行业合作的机制建设。这一模式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舞蹈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民办高校的舞蹈学专业,应该一专多能,以舞蹈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上文提到,民办高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在入学时专业参差不齐,若一味追求肢体训练而忽略脑力和其他方面的学习,效果可能不尽人意,这也就是说,舞蹈学专业或者说民办高校的舞蹈专业本就不是以培养演员为最终目标的,而是培养懂得美、能够创造美更能传播美,并能够以此作为职业为方向。在这样的要求下,其实就是说明了不一定非要跳的多好或者只会跳舞,而是在掌握一定舞蹈技能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够再创造,还能够表达、促进舞蹈的普及和传播。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舞蹈实践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文字撰写能力.为日后的教学、文案甚至是人际交往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学习意识,除了规定学习内容的掌握外,还要有其他方面的自学能力,例如独自学习舞蹈剧目、能够完成简单舞段或单一元素的组合编创与编排;对于教法有探索意识,除了传统的口传身授外,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发展不同的教学模式;具备文案功底,能够撰写演出策划案、说课或教学教案等等。这些都是以围绕应用型舞蹈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拓宽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的可行性办法。

(三) 尝试多课程知识交叉学习的新方式

笔者认为单一的授课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些脱节,尤其是民办高校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舞蹈学专业学生。例如民族民间舞、作品排演等课程不应追求难度和学习深度,应该在知识广度和应用上下功夫,例如加强民族民间舞与教学法课程的融合,在解决单一元素训练后,应发展学生自学组合和对元素的再教学能力,让学生设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对象,完成相应的教学模拟练习。

除此之外,以往的教学注重肢体的训练,以民间舞为例,学生学习某个民间舞过后间隔1到2个学期对于该民族的肢体记忆就已经有些薄弱,甚至连简单的动律遗忘也比较厉害,这说明在学的时候掌握就不扎实,而在学习之后没有任何复习,很快就被新的知识所覆盖。与之对应的是基本功训练这一主课,虽然每学期都开设,并且占到较大的课程比重,但学生学生对于基本功训练的知识体系却没有很大提升,对于组合训练的重难点和易错点以及训练目标不了解,只知道记组合顺序完成任务,但却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即把握规律,把握每个组合的训练意义,了解组合编排的过程以及如何纠错。

对于此种状况,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组合编排而忽略了组合教学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还是停留在以肢体训练为主的教学目标,确实了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和知识再运用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难度些许降低,尤其是低年级时注重基础和规范的培养,在中年级注重组合的丰富程度,而在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组合的编排,并进行试讲教学,把握每个组合的训练价值,引导学生从学到教的转变。

而在理论课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纯理论型教学,加强与实践类课程的联系,切实将理论联系实践,将实践转化为理论,加深学生对舞蹈学专业的理解,以及与社会需求的贴合度。

参   考   文   献

[1] 侯晋芳. 高师舞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Northern Music.

[2] 李妮娜. 高校舞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分析. 戏剧之家.

[3] 苏杰. 高校舞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当代音乐.

[4] 李鑫. 核心素养视域下地方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5] 北京舞蹈学院. 2007· 北京· 舞蹈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Journ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6] 肖向荣. 面向“新文科”未来的“整体艺术”. 艺术设计研究.

[7] 李妮娜. 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8] 尚晓倩, 朱佳林, 马明华. 我国新文科领域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 图书情报导刊.

[9] 吕艺生, 彭吉象. 舞蹈学科建设 对话录.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0] 张於. 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课  题  名  称新文科背景下创新舞蹈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建设为例。项目编号:MBXH23YB24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