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1
/ 2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实效

刘建明

上海公安学院

摘要:在新时代下,心理问题受到了大众广泛关注,特别是高校学生,在步入新的校园环境后,难免会对学生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若未能帮助学生充分融入校园生活,则极易导致多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对此,在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心理育人作为重要构成,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学生及时做好对价值观念的更新,不断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升心理育人实效的重要意义着手,针对当下心理育人的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再为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强化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育人

引言: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要能够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进一步发展。为最大限度提升教育质量,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复杂心理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入学习,在心理育人活动中融入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以便教师能够发现潜在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为高校心理育人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升心理育人实效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学生心理素养

在全面落实心理育人活动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够在面对生活困难、学业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始终保持稳定的心态,冷静做好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以此实现对问题的高效、规范处理[1]。在开展心理育人活动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对自身发展、外界变动的协调处理,还可以让学生从客观的视角完成对事物的探索,以此主动投入社会建设活动当中,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2创新育人模式

在开展积极心理学育人活动时,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整项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传统教育模式起到创新作用,进而将思政、人文教学等进行充分融合,以此助推学生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是在时代高速发展下所提出的新概念,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夯实学生发展基础。对此,教师通过积极开展对此方面的调研、分析活动,能够实现对传统教育问题的优化、处理,以此充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在此背景下,教师除了要时刻注意学生成长期间的心理隐患,还要为其培养正确、积极的思想,以此不断增强学生意志力[2]。在新时代下,教师需要严格按照“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不断增强心理育人效果。另外,积极心理学的充分应用还可以帮助教师增强教学理念、教学意识,以此为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

2.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的不足分析

以往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大多存在被动现象,只有学生出现明显心理症状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对其展开心理疏导。但是,这种心理教育模式很难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学生会长时间处在负面心理的影响下,为其心理安全埋下极大的隐患。对于此类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还是高校相关教师缺乏充足的教育经验,并非本专业出身,其工作岗位大多由辅导员兼任,实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理想标准。另外,部分高校教师对此项教育工作缺乏较高的重视程度,始终以成绩为主,这导致学生即便出现不良现象也很难将其与心理问题形成联系,这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长此以往,在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成长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

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高心理育人实效性的重要措施

3.1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需要及时优化心理育人制度,不断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对此,高校应深刻认识此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非个别岗位的教师职责,而是需要所有教职工的协同努力,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开展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将其充分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等多方面。首先,高校应定期规划一段时间做好对教师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不断强化对此方面的调研、学习。其次,教师要灵活应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以生为本,明确此项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也能够深刻认识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投入心理育人活动,进而为积极心理学的传播、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3]。最后,要重点强化对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主动与家长展开深入交流,并融合学生成长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育人方案,使其能够快速融入高校日常生活当中。

3.2营造校园育人氛围

除了要做好对传统教育课堂的建设,高校还要将其充分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当中,为高校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从校园整体角度着手,高校需要将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为心理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要做好对心理协会组织的建设,与各个学院展开深入合作,定期规划一段时间开展各项育人活动。在此阶段,需要采用各种激励措施,为活动表现较好的学生提供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奖励,使其能够深刻认识此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其次,要充分运用寝室长、班干部等群体的心理辅导优势作用,从生活、学习等多个角度着手,时刻关注学生成长的心理细节,以此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对于心理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应当定期做好对此类群体的培训活动,使其可以在日常交流期间,快速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为心理问题的处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最后,教师要在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时,时刻注意对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通过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的收获,以此为其培养较强的心理素养。同时,学生在参与心理教育活动时也能够进一步强化与教师的联系,从而在后续学习期间一旦产生迷茫心理,也能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有效规避心理问题的形成。

3.3明确心理育人目的

在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此项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及时明确育人目的,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方案。在此背景下,教师要能够严格按照培养正确心理价值观念为导向,做好对学生负面心理的疏导,以此将积极心理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创新心理育人措施。最后,高校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对于心理问题的发生而言并非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在生活、价值理念等多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下所构成的。所以,在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对育人方向、目的的更新,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健康的心理,以此实现对生活、学业等多方面压力的有效疏导,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另外,在开展此项教育活动时,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对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灵活应用积极心理做好对心理问题的有效处理,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自身潜能进行充分调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心理育人教育活动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以及高校都要能够深刻认识此项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将积极心理学充分融入教育活动,以此有效缓解学生负面心理,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素养。对此,高校要从育人目的、育人理念等多个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心理育人体系,并以学生干部、班集体等群体,辅助开展整项教育活动,为其营造良好心理育人氛围,从而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效降低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陈晓燕.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34):65-68.

[2]张中敏.“双减”背景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戏剧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39(10):54-57.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23.10.012.

[3]任文芳,贾楠,冀录.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实效性的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