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痉挛的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2

肌痉挛的治疗体会

黄爱钧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 (255400)

摘要: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神经系统损伤后常出现肌肉痉挛,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出现一系列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延缓康复进程。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探索出降低肌张力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肌肉痉挛  康复  生活自理能力

一、临床资料

本院近几年收治脑卒中患者205例,其中男性150例,女性患者55例.最大年龄92岁.最小年龄27岁,平均年令58岁.其中有15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后,100例肌张力明显降低,但仍有51例肌张力停留于某个阶段,恢复效果不佳。笔者认为肌张力增高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此在临床治疗中采用了多种疗法降低肌张力,促进了康复进程,改善了治疗效果。

关键词:肌张力  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

二、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常常出现肌肉痉挛,据文献报道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发生率为65%。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之一,是重要的“阳性”体征,包括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肌阵挛和反射性反应区域扩大。痉率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降低,延缓康复进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对肌肉痉挛情况准确评价,不但可以反映痉挛的严重程度,也可以判断治疗痉挛的疗效,因此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对肌痉挛进行评定,分0级、1级、1+级、2级、3级和4级。

改良Ashworth量表

级别

标准

0

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1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1+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前1/2关节活动度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 2关节活动度中有轻微的阻力

2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 关节活动度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3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度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4

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肌肉痉挛可以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影响关节活动范围,进而引起肌腱挛缩,还可以引起疼痛,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重看护者负担,因此,缓解痉挛是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缓解肌肉痉挛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抗痉挛体位的摆放。这一点至关重要。脑卒中后,患者常出现相同的痉挛模式,上肢表现为屈肌痉挛模式,下肢表现为伸肌痉挛模式。所谓抗痉挛体位,就是将患者肢体摆放在肌痉挛相反方向的体位,使肌肉保持一定的长度.缓解肢体的痉挛,也可达到预防褥疮和关节挛缩的目的。

2、牵伸与负重。牵伸可以维持痉挛肌群肌纤维的长度,维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变形。负重状态下,关节间隙变窄,从而激活了关节内感受器,引起关节周围肌肉收缩,达到稳定关节的目的,而长时间的关节负重又有缓解肌痉挛的作用。上肢和下肢都可以进行负重训练。

3、口服抗痉挛药物。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口服抗痉挛药物,如巴氯芬、替扎尼定、乙派立松等,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效果明显,但对脑卒中后引起的肌肉痉挛则效果不佳,具体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4、肉毒毒素的注射。不论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肌痉挛或脑卒中引起的肌痉挛,肉毒毒素的注射均有疗效。肉毒毒素是由革兰氏阳性厌氧细菌产生的细菌外毒素,主要作用是阻止神经前突出释放乙酰胆碱,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随着临床上难治性痉挛越来越多,肉毒毒素的应用亦越来越广泛。现在一般利用超声定位进行注射,利用B超仪显示肢体局部图像,被动牵拉靶肌肉,可以在B超上看到靶肌肉活动最明显,然后在B超引导下进行注射。肉毒毒素注射后可向周围扩散影响邻近肌肉功能,故药量不宜太大,药物注射后72小时起效,疗效一般维持3-6个月。注射肉毒素后,可以给予靶肌肉电刺激或按摩,促进药物吸收,增强药物疗效。为了减少肉毒素抗体的产生,一般情况下注射剂量不超过400单位,两次注射间隔不小于3个月。

5、神经肌肉电刺激。本法是指任何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达到提高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刺激拮抗肌,可有效抑制痉挛的肌肉,第二种方法是大强度的电刺激引起痉挛肌群的疲劳,从而降低了痉挛肌群和协同肌群的兴奋性。

6、温度疗法。有温热疗法、冷疗法和水疗。温热疗法有温水浴、热敷、红外线等。冷疗法有冷水浴、冰袋、冰块按摩等。在开始肢体运动之前和之后,可让患者进行热疗和冷疗,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水疗适合于全身肌张力增高的患者,治疗师可以借助水的浮力作用,进行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此外,患者还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在水中进行步行训练。

7、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肢体痉挛的方法包括针炙治疗、温炙疗法、拔罐治疗、放血疗法、穴位注射、中药外敷等。中医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独特的优势,疗效肯定。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更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8、矫形器的使用。对于难治性痉挛,经常应用矫形器来进行治疗,降低肌张力,改善活动范围,预防肌肉挛缩和缓解疼痛。矫形器还常用来控制不稳定关节,比如膝过伸,改变肢体负重,改变对线模式,防止膝关节进一步损伤。另外踝足矫形器用于纠正马蹄内翻足,纠正行走姿势。

9、手术治疗。用于痉挛造成的关节挛缩,或者不能耐受肌肉痉挛所致疼痛的患者。关节功能重建术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修复肢体的创伤与残缺、重建肢体的结构与运动功能。包括肌腱延长术、肌腱移位术、关节固定术、关节松解术等。选择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即通过电刺激鉴别、切断电刺激阈值低、肌肉收缩强烈而弥散的Ia类纤维,阻断脊髓牵张反射的γ环路,选择性保留肢体的感觉纤维。主要用于脑瘫儿童,适用于单纯痉挛和肌张力增高,有一定的肌力基础,挛缩很轻或无挛缩者,躯干四肢有一定功能,智力接近正常者和严重痉挛,僵直,影响日常生活、护理等的患者。由于创伤较大,选择这种治疗时一定要权衡利弊。

综上所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肉痉挛会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带来一些并发症,同时还会给看护者带来不便,但是肌肉痉挛并不是一无是处。痉挛可以使瘫痪的肌肉保持收缩,减少肌肉萎缩,痉挛可以促使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几率。轻度痉挛还可以帮助患者完成站立等功能活动。所以在治疗痉挛时,要综合评价患者的情况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将缓解肌肉痉挛和增强肌力训练有机结合,使患者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① 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8-189

② 崔利华.神经康复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月: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