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5
/ 2

脾胃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研究

郑祥瑞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 271500

【摘要】目的:研究脾胃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4月院中诊疗86例脾胃虚弱的脾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法分为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和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各43例,并观察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24,P=0.001);且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表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238、26.1228、29.2379、299.1227、15.6694、11.0143,P=0.0001)。结论:对脾胃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能提升临床诊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辨证;临床研究

脾胃病较为广义,其包括较多脾胃疾病,并在临床实际治疗中涉及到每个科的疾病,均会存在脾胃的一些证型[1]。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表里,脾主化,胃主受之,为人体升降之要。,脾有异,则胃不得津液;胃逆则脏无所受,故脾胃病,发多同时,脾病,多兼胃,而胃病可见脾。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通常未能完全兼顾脾胃病,且极易增加患者耐药性,临床疗效不满;但中医认为脾胃病的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同时兼以疏风散寒等药物[2]。故本研究主旨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院中诊疗的86例脾胃病患者治疗中应用中医辨证临床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4月院中诊疗的86例脾胃病患者,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女比23:20;最小年龄27,最大年龄87岁,年龄均值(58.17±5.09)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4.24±0.21)年;慢性胃炎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1例、胃溃疡8例、肠易激综合征7例、其他9例;观察组男女比24:19;最小年龄28,最大年龄88岁,年龄均值(57.17±5.09)岁;病程1个月~16年,平均(6.24±0.21)年;慢性胃炎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2例、胃溃疡8例、肠易激综合征7例、其他8例;各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诊断标准

依照《脾胃病辩证》中脾胃病诊断指南:涉及食后腹胀、纳差少食、乏力体倦、大便异常、舌苔白薄、脉细弱等;次症包括肠鸣脱闷、腹痛、口淡、面色萎黄、恶心呕吐、气短无力、消瘦、浮肿等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年满18;②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本次实验治疗;③无存在用药过敏史;④无严重实质性病变者。

(2)除开标准:①除开心理及精神刺激致病者;②除开中途放弃诊疗者;③除开合并其他脏器严重性病变者。

1.4方法

对照组:应用胃黏膜保护剂(药名:彼迪胶体果胶铋胶囊;规格:50mg*24粒:准字:H20059181;药厂: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用法每日口服4次,2-3粒/次,三餐前1g及睡前服用)和胃动力药片(药名:吗丁啉多潘立酮片:规格:10mg*42片;准字:H10910003;药厂: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用法每次1片/3次/日,饭前服用)

观察组:①脾胃虚弱型:主症:神疲乏力,食后腹胀,胃脘隐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治法:益气健脾。临床治疗宜补益脾胃之气,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各12克,陈皮、半夏各9克,甘草6克;或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②胃阴不足型:主症:胃痛隐隐,灼痛拒按,或胃中嘈杂,或食后加重,口干而苦,大便干结或便秘,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养阴和胃。常用乌梅丸(《医方考》)加减:玄参12克、麦冬10克、山药15克、生地15克、白芍10克、甘草6克。③胃气上逆型:主症:胃脘胀满,嗳腐吞酸,食欲不振,胃脘灼痛,恶心呕吐,或有胃脘灼热、泛酸,口干欲饮;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法:清胃和中。常用方剂:黄连温胆汤(《伤寒论》)加减:黄连、木香、砂仁各12克;半夏、生姜各9克;木香6克。④胃热炽盛型:主症:胃热炽盛,嘈杂不安,嘈杂有声,口渴喜饮,口干口苦,咽干,心烦失眠,大便干结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治法:清胃泻火。常用黄连温胆汤(《伤寒论》)加减:黄连、黄芩、竹茹、枳实各12克;木香、砂仁各9克;生甘草6克。

1.5观察指标

1.3.1临床总有效率观察指标:①病愈:临床症状(腹肿胀、腹痛、肠鸣、大便异常等)消失,电子胃镜(Electronic gastroscope,EG)检查显示病变消失或者病变缩小范围>90%;②显效:患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EG检查显示病变范围显著缩>60%-<90%;③有效:患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相对减轻,eg镜检显示患者病变范围缩小>50%-<60%;④无效:临床症状加重或者无明显变化。临床总有效率为病愈+显效+有效之和/43例×100%。

1.3.2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指标:涉及食后腹胀、纳差少食、乏力体倦、大便异常、舌苔白薄、脉细弱等;无症状0分、轻微1分、较重2分、严重3分。

1.6统计学方法

以SPSS27.0软件处理和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如表1所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不一,差异有统计学(P<0.05)。

表1各组临床疗程比较(n,%)

组别

病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43)

10(23.25)

8(18.60)

7(16.27)

18(41.86)

25(58.13)

观察组(43)

25(58.13)

10(23.25)

7(16.27)

1(2.32)

42(97.67)

X2

-

19.524

P

-

0.001

2.2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效果对比

(如表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各项目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更低(P<0.05)。

表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效果对比(分,士s)

组别

食后腹胀、

纳差少食

乏力体倦

大便异常

舌苔白薄

脉细弱

对照组(43)

2.01士0.12

1.98士0.23

2.03士0.22

2.04士0.02

1.89士0.33

1.87士0.50

观察组(43)

1.03士0.02

1.05士0.04

1.04士0.03

1.02士0.01

1.10士0.02

1.03士0.01

t

52.8238

26.1228

29.2379

299.1227

15.6694

11.0143

P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3讨论

“脾-胃”理论起源于李东坦的《脾胃论》,它主要论述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并指出脾胃纳运水谷,调节血液,认为脾气该升,而胃气该降,才能维持体内气机平衡的道理。而西药治疗脾胃病只针对其病,并无结合患者自身因素,通常治疗效果欠佳,而我国传统医学施治原则为辨证论治,需结合患者与疾病等因素进行施治,并在药方中依据患者症状加减中药材,达到健脾和胃,促进康复的目的。关卓杰[3]等学者同认为脾胃病存有升降失常之病机,运用升降理论应用在脾胃病辨证施治临床治疗中方可起效。文中涉及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气上逆型、胃热炽盛型等常见脾胃病分别拟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乌梅丸、黄连温胆汤加减等方剂治疗效果相比西药治疗甚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姚夏宜,沈旦蕾.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系统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5):163-165.

[2]陈军帅,林平,何友成,等.基于中医证素辨证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在脾胃病的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2):123-125.

[3]关卓杰,陈超凡,唐洁,等.黄政德教授运用升降理论辨治内科杂病学术思想及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22,18(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