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梯步法训练对青少年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8
/ 3

绳梯步法训练对青少年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郭小海 尤星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东莞市外国语学校

摘要:

目的:通过绳梯步法训练与传统步法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分析两种不同的步法训练方法在立定跳远、蜘蛛跑、六边形跳、10米冲刺跑、移动击球深度和原地击球精度之间的差异,研究绳梯步法训练对底线正反手击球效果的影响。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果:(1)实验组在立定跳远、蜘蛛跑两方面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在10米冲刺跑方面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2)实验组在底线移动击球深度测试中正手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三项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1)绳梯步法训练比传统步法训练更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下肢力量和灵敏素质更有效促进网球步法移动能力地提升。(2)绳梯步法训练比传统步法训练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网球底线正手移动击球效果的提升。(3)绳梯步法训练比传统步法训练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网球底线反手击球效果的提升。(4)绳梯步法训练比传统步法训练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稳定性的提高。

关键词:绳梯步法训练;网球步法;正反手击球

在网球技术中底线正反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的,同时也是在比赛和训练中应用最多的技术,掌握良好的正反手技术能够在比赛中获得先机。在网球比赛中,决定比赛胜负的条件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正反手技术水平外,还要有较好的脚步移动能力,而脚步移动能力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网球技术水平的发挥。中职网球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教学训练内容的针对性、趣味性不够强烈,运动员在脚步移动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也受到了影响。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绳梯步法训练是一种多用于提高脚步移动的速度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改善运动员的协调及平衡能力、提高步法移动能力的训练方法。绳梯不但简单便于携带,而且通过不停的变换训练手段激发运动员的参训兴趣,使得运动员达到最佳训练效果。不仅可以消除运动员因长期适应单个训练方式而产生运动疲劳,还可以增加小肌肉群及深层肌肉群的力量使运动员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在某校的网球队男生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抽取40名学生,分成两组各20名。对照组(n=20),平均年龄(16.80±1.10)岁,网球训练年限(1.80±1.17)年,无运动员等级。实验组(n=20),平均年龄(16.40±1.14)岁,网球训练年限(1.90±1.05)年,无运动员等级。所有实验对象均为右利手且双手反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身体健康,无相关病史。

1.2实验设计

①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基本身体素质测试,保证两组实验对象在身体素质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方可进行训练。②在每次训练的课前15分钟进行网球步法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步法训练,实验组采用绳梯步法训练,其余教学内容和训练时间没有差别。③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网球步法和底线正反手击球效果指标测试,通过测试数据的对比,检验绳梯步法训练对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效果的影响。

1.3实验流程

wps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经过8周的网球专项教学训练,为了解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网球专项移动能力、底线移动击球深度、底线原地击球精度方面有无显著性差异,将两组运动员的实验后测数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对比。

表1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网球步法和正反手技术测试数据对比

数据名称

对照组

实验组

t

P

立定跳远(cm)

268.60±7.70

281.40±7.54

-2.656

0.029

蜘蛛跑(s)

19.37±1.66

17.377±0.71

2.477

0.038

六边形跳(s)

11.32±0.55

10.89±0.15

1.709

0.126

10米冲刺跑(s)

1.93±0.04

1.75±0.10

3.705

0.006

底线击球深度(移动)

正手得分

15.60±1.67

25.20±6.76

-3.082

0.015

反手得分

22.80±4.60

28.00±4.47

-1.812

0.108

稳定性得分

7.20±1.30

9.20±0.84

-2.887

0.020

总得分

44.60±8.02

57.60±9.40

-2.353

0.046

底线击球精度(原地)

正手得分

22.60±2.88

25.20±1.64

-1.753

0.118

反手得分

23.40±2.19

29.40±2.07

-4.447

0.002

稳定性得分

9.40±0.55

8.80±0.84

1.342

0.217

总得分

55.40±4.56

63.40±3.65

-3.063

0.016

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组运动员在立定跳远、蜘蛛跑2个项目的P<0.05,10米冲刺跑项目的P<0.01,六边形跳的P>0.05,表明在试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立定跳远、蜘蛛跑2个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在10米冲刺跑项目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六边形跳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绳梯步法训练可以提高立定跳远、蜘蛛跑、10米冲刺跑3个项目的运动成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组运动员在底线移动击球深度正手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的P<0.05,表明在试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底线移动击球深度正手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绳梯步法训练可以提高正手底线移动击球深度、正手深度稳定性的教学效果。在底线移动击球深度反手得分P>0.05,表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组运动员在底线原地击球精度反手得分的P<0.01,表明在底线原地击球精度反手得分项目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总得分项目的P<0.05,表明在底线原地击球精度总得分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底线原地击球精度正手得分,稳定性得分两个项目的P>0.05,表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分析

在网球步法方面,经过8周的传统方法训练后,在训练时间、训练场地、训练内容一致的情况下,在立定跳远项目上对照组平均提高了30.2cm,实验组平均提高42.4cm,在提高幅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多10.4cm;在蜘蛛跑项目上对照组平均提高了2.74s,实验组平均提高4.45s,在提高幅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多1.71s;在10米冲刺跑项目上对照组平均提高了0.51s,实验组平均提高0.60s,在提高幅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多0.09s;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组运动员在立定跳远、蜘蛛跑2个项目的P<0.05,10米冲刺跑项目的P<0.01,表明在试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立定跳远、蜘蛛跑2个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在10米冲刺跑项目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者区别在于实验组运用绳梯步法训练方法来指导运动员的步法训练,对照组运用传统步法训练,说明绳梯步法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下肢力量的增长(立定跳远成绩P<0.05),有利于步法灵敏性的提高(蜘蛛跑成绩P<0.05),有利于下肢启动速度和加速度的提高(10米冲刺跑促进P<0.01),这三方面能力有显著提高就会促进网球步法的提升。

在底线移动击球深度测试方面,实验组运动员在正手得分、反手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四个方面的成绩优于对照组。在正手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P<0.05,表明在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正手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3个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绳梯步法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底线正手移动击球技术和稳定性,体现在得分方面是:底线移动击球深度正手得分、稳定性得分、总得分分别提高了8.00、1.20、10.80。

在底线原地击球精度测试方面,实验组运动员在正手得分、反手得分、总得分三个方面的成绩优于对照组,反手得分和总得分的P<0.05。体现在得分方面是:底线原地击球精度正手得分、反手得分、总得分分别提高了2.60、6.00、8.00。表明在试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反手得分和总得分2个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绳梯步法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底线原地反手击球技术和击球精度的能力。

3.讨论

在世界顶级网球比赛中的相持阶段,运用网球正手击球所能占到的比例要略高于反手,使用侧身正手击球的比例与截击、高压击球比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1]]。现如今,无论是男子运动员还是女子运动员对于底线正手击球技术的要求日趋严格,蒋方正[[2]]提到如今女子网球比赛越来越趋近于男子,底线进攻技术尤其是正手击球技术,角度大,范围广,速度快,回合多,并且对球的控制能力强。郑志荣[[3]]通过实验研究将网球正手击球的发力顺序确定为:右腿的蹬转带动腰转动,同时带动上半身肌肉发力将球击出。张胜影[[4]]提到引拍时优秀运动员的膝关节角度都很小,其中纳达尔(107°)和费德勒(102°)做的最好;腿部的蹬伸幅度高达52°,目的是将腿部的力量传递到拍头,最终作用于球。前人的研究充分说明网球底线正手技术的发力来源是下肢力量,通过动力链的传导,将力量最终作用在拍头上。

3.1绳梯步法训练对底线正手移动击球效果有显著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运用绳梯步法训练的实验组运动员在底线正手移动击球深度测试中的得分比对照组运动员提高了9.60(P<0.05)。由于绳梯步法训练提高了运动员下肢的灵敏性,在击球过程中脚步移动要比对照组运动员更快,击球前到达击球位置要更早,击球前的准备动作也会更充分,这样在击球过程中动作的完整性也会更好,从而使击球效果更好。由于绳梯步法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在蹬地发力击球的过程中下肢肌肉释放的力量和爆发力也会增加,从而增加腰部转体的力量和髋关节转动的速度,进而增加上半身的转动力量和速度,最终依靠手臂肌肉的带动作用在球拍(拍头)上使得击球落点更加靠近底线,表现在测试中的得分更高。因而,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绳梯步法训练的干预对底线正手原地击球效果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由表1可知运用绳梯步法训练的实验组运动员原地正手击球效果整体趋势要高于传统步法训练的对照组运动员。由于两种步法训练方法在正手挥拍技术环节的训练内容是没有差异的,实验后两组运动员在原地正手击球精度得分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原地正手击球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即:两组运动员原地击球技术相差无几。因此,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实验组运动员底线正手移动击球效果的提高是由于绳梯步法训练干预导致,而非挥拍技术。

3.2绳梯步法训练对网球底线反手击球技术影响

绳梯步法训练对底线反手击球效果有显著影响。因为运用绳梯步法训练的实验组运动员在实验后的反手移动击球和原地击球得分均高于传统步法训练的对照组,虽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运动员在反手移动击球得分方面没有显著提高,但是实验组运动员移动反手击球得分在试验后的得分总体趋势是有提升的。而在关于反手击球技术的研究中,有研究认为反拍击球速度的提高,是通过在引拍阶段,重心降低,在挥拍击球阶段,通过腿部的蹬伸,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并通过躯干将其产生的动量有效的向手臂及球拍传递。双反击球发力臂的肩、肘角在转体击球阶段同时加大可以增大拍头的有效转动半径。运动员可以通过控制肩髋角,实现提高身体转动的弹性势能储备以增大球拍打击力

[[5]]。朱苗[[6]]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双手反手击打上旋球、下旋球、平击球时,在后摆引拍阶段运动员通过屈膝、屈髋降低重心。当膝关节和髋关节角度为140°至150°重心高度为0.30m时,利于挥拍击球时刻下肢的蹬转。运动员在完成双手反手击打上旋球、下旋球、平击球时所参与击球的关节完全相同,依次按照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用力顺序,最后通过球拍将力量作用于球上。前人研究说明双手反手击球对于运动员整体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要求要更高,移动中双手反拍击球对于网球训练年限只有一年多的初学者来说确实有难度,经过绳梯步法训练后移动反手击球效果有所提升,但是与传统步法训练的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变化。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原地双手反拍击球的难度相对简单点,由于两组运动员在双手反手挥拍技术环节的训练安排并没有差别,在原地技术还没有掌握特别好的情况下进行移动反手击球难免失误更多,所以绳梯步法训练对实验组运动员在反手移动击球方面没有显著影响。反而对实验组运动员原地反手击球有显著影响。这是由于经过绳梯步法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的下肢力量有显著增长,立定跳远成绩显著提高,下肢爆发力也有显著增长,10米冲刺跑成绩显著提高。下肢力量的增加有利于双手反手击球时下肢稳定性的增加,下肢爆发力的增长有利于双手反手击球时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协调发力。稳定性和协调发力的能力增加,双手反手技术也会受此影响而提升。万语[[7]]指出挥拍击球阶段肩髋角的相对变化量同手速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在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中,下肢肌肉群是主要的工作肌肉,其中左侧腓肠肌在各个阶段中用力程度均为最大。左侧三角肌、左侧肽桡肌及右侧腹外斜肌在挥拍击球阶段的用力程度相对于其它阶段发力较为明显。前人研究说明双手反手击球力量主要依靠下肢肌肉,下肢力量的提升对底线反手击球效果有影响,因此,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4.结论

(1)绳梯步法训练比传统步法训练更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下肢力量和灵敏素质,绳梯步法训练有效促进网球步法移动能力地提升。

(2)绳梯步法训练比传统步法训练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网球底线正手移动击球效果的提升。

(3)绳梯步法训练比传统步法训练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网球底线反手击球效果的提升。

(4)绳梯步法训练比传统步法训练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稳定性的提高。


[[1]] 胡佳瑶.澳网优秀女子单打选手比赛中相持阶段反手位得失分特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8.

[[2]] 蒋方正.世界优秀女子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研究(2010-2014)[D].西安体育学院,2015.

[[3]] 郑志荣.不同水平网球练习者正手击球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的对比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4]] 张胜影,徐伟.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01:73-74.

[[5]] 董小强,刘卫国,王春亮.网球双反技术身体姿态的运动学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6):79-83.

[[6]] 朱苗. 网球运动员双手反手击打不同来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21.DOI:10.27401/d.cnki.gxatc.2021.000022.

[[7]] 万语,王琨. 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第十九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出版者不详],201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