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视角下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农村劳务市场的实证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4

社会生态视角下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农村劳务市场的实证调查

翟荣芳,王丽沙

(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市050091)

摘要:农村劳务市场作为一种典型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成为联结农村留守劳动力与城镇化的桥梁,为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增收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务市场在经济社会系统中处于弱势“生态圈层”。本文在社会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从微观个人技能、中观组织管理、宏观市场匹配和外层安全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合理化路径,以期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社会生态;留守劳动力;农村劳务市场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稳居世界前列。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资源交换合理化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被打破,“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模式已湮没在历史潮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八大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九大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进一步深化,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政策体系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1]]。“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日益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城乡边界的逐渐消融和城乡发展要素之间的高效置换,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融入创造了机会,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推动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波澜壮阔,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由农民向市民、由农村向城镇的大转移,这种转移的速度和规模非常惊人。1978—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7.92%快速上升到59.58%,年均增长1.04个百分点[[2]];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方创琳等人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论规律,我国的城镇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于城镇化发展后期。城镇化发展四阶段论指出,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与城镇化发展阶段同步一致,一一对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要求协调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3]]。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4]]。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生产结构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变。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使得城镇蕴含着大量的就业契机。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清晰地认识到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劳动力,农民的劳动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可以说农民群众已经完全占据新农村劳动生产的主体地位[[5]]。农村劳务市场作为一种典型的次级劳动力市场,能够有效满足县域内村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城镇化建设的灵活用工需要,成为当前农村留守劳动力最主要的“兼业”方式。但是由于年龄结构和教育层次等系列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常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本文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对农村劳务市场中的留守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从微观、中观、外观和宏观四个方面探讨留守劳动力所面临的困境与原因,并试图提出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合理化建议。

二、理论研究

1.农村劳务市场与留守劳动力的研究

农村劳务市场作为自发组织起来的简单的用工交易场所,在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劳动力非正规就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报酬权的法律保障、医疗保险与就医、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等几个方面[[6]][[7]][[8]]。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研究还是从个体化的微观角度着手去研究,并从中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优化与再开发的针对性建议。但是忽略了市场原动力和需求层次结构。

农村劳务市场作为一种典型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经济关系的市场化。学者们对农村劳务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管理和组织形态等方面。其中学者刘敏、岳晓琳从“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等角度分析农村劳务市场及其治理困境,从而提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模式[[9]]。学者马子琪、张广利从组织生态与控制机制等角度分析农村劳务市场的组织形态,认为农村劳务市场是散工群体抵制劳动力深度市场化的反映,又是传统的社会组织和关系被制度化和市场化的结果

[[10]]。学者们对农村劳务市场的研究在市场管理和组织建构等中观和外层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农村劳务市场组织化、正规化的有效途径。但是却忽略了农村劳务市场中作为主体性存在的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关注和研究。

2.社会生态理论

社会生态学认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是多维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学者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了发展生态学理论,并提出了生态学模型,该模型将社会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等四个部分,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11]]。人类的各种活动依据生态链(生态位)相互联系在一起,但是它们又有高低、主次之分。在这个具有主次的功能系统中,能发挥主要功能者占据着中心位置,其他部分则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处于次要甚至边缘地位。社会生态系统是开放的,一个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区位特征,会受到它所处的更大生态系统的影响[[12]]

基于以上认知,社会生态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对于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可以从微观个人、中观组织、宏观市场和外层保障等角度,分析农村劳务市场促进农村留守劳动力非正规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良性化策略,从而为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

三、社会生态视角下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

农村劳务市场模式下农村留守劳动资源开发的实质推进农村留守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运用社会生态视角,将农村留守劳动力放到社会系统中进行分析,注重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生态视角下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具体涉及个人专业技能的匮乏、组织管理效度的缺失、市场匹配联动的失衡和安全保障机制的缺效等方面。

1.微观系统——个人专业技能的匮乏

根据2016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记载,截止到2016年底,农业劳动力中45-64岁人口占比高达43.48%。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偏大成为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的典型特征之一。在农村留守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比较匮乏。经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的老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务市场用工总数的70%以上。其中高中学历以上的农村留守劳动力不足35%。现有农村留守劳动力中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在其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农村留守劳动力所具备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足以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镇居民优质化服务需求的增长过程中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增长。农村劳务市场作为自发组织起来的简单的用工交易场所,其发挥功能过程中忽视了对留守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支持,使得农村留守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无法获得自我价值的高效实现和个人收入的大幅增长。

2.中观系统——组织管理效度的缺失

农村劳务市场作为一种枢纽型的市场组织,其内部控制是在乡缘、业缘基础上形成,具有松散性的、临时性的特征。农村劳务市场管理模式比较松散,组织管理效度常常缺失,主要体现在留守劳动力资源的流失上。农村劳务市场是通过个人或网络渠道的方式获取短期用工信息,在缴纳相应费用保障的基础上,组织送工司机的过程中现场、临时性招募农村留守劳动力,输送至用工单位。在这个过程中,资深司机通过初次与用工单位的对接,建立起自身的工作需求关系网络,又利用与留守劳动力之间的血缘、亲缘和乡缘关系,组建新的用工团队,从而脱离农村劳务市场而独立存在。但是送工司机的关系网络相较农村劳务市场而言比较狭小,所收之效也是短期的。农村劳务市场组织管理效度的缺失,约束了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与流动范围,不利于农村留守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长期发展

3.宏观系统——市场匹配联动的失衡

现阶段的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其主体主要由农村劳务市场、留守劳动力、用工单位和配置车辆等构成。农村劳务市场的枢纽、中转功能,是通过配置车辆司机实现的。这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劳动力在非正规就业过程中具有双重依赖性,一方面依赖农村劳务市场获取工作信息,另一方面依赖配置车辆达到就业的实地化。但调查发现,农村劳务市场与用工单位和司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农村劳务市场常常无法科学配置车辆输送工人,导致用工单位的用人需求与工人供应需求失衡。除此之外,农村劳务市场受市场调控和关系网络影响,用工需求信息的市场匹配不畅,常常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甚至出现市场交易的盲目性,其后果往往导致“用工难”或者“就业难”的问题。

4.外层系统——安全保障机制的缺效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工”的需求和安全保障也日益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心。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缓解我国当前“用工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其安全保障也是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农村留守劳动力安全保障机制缺笑集中体现在就业保险和交易风险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留守劳动力其在户口所在地缴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潜意识里认为自身有了安全保障,意识不到需要购买保险等安全措施。而农村劳务市场为农村留守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就业机会,是一个枢纽型的平台,认为自身仅发挥了一个中介作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附属关系,并没有为农村留守劳动力提供劳动保险支持。因此,农村留守劳动力工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劳动力获取就业途径,具有间接性和暂时性的特征,其劳务交易存在诉说性的特征。农村留守劳动力通过农村短期劳务市场的介绍与用工单位进行联系,其交易完全由劳务供需双方协商达成协议(一般为口头协议),且劳务价格由用工单位单方面界定,劳动者属于被动选择。因此,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劳务交易失范的风险。

四、社会生态视角下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优化策略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与应用,“以工补农”的“兼业”方式已成为当前农村留守劳动力增加收入的主要选择并不断常态化。面对当前农村劳务市场在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系统困境,从而提出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发展功能、加强组织管理,强化制度功能、强化联动机制,增强枢纽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保障功能等新时代农村劳务市场开发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化支持策略和主要功能定位。

1.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发展功能

乡村“五大振兴”中的人才振兴至为重要,乡村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的原动力,就无法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13]]。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生产,使用工单位不断对于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受时代发展的限制和技术支持能力的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的个人专业技能较弱。为此,农村劳务市场在开发和利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时候要注重对农村留守劳动力进行赋能支持,提高人员素质,激发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潜力,增强其发展功能。第一,工作技能培训;要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让农村留守劳动力掌握各种技能,提高其再就业的信心,增强其工作能力。第二,注重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农村留守劳动力技能档案,以便适时匹配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第三,岗位技巧培训;农村短期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在吸收和开发农村留守劳动力过程中,要对待就业的农村留守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通过沙盘模拟演练的方式使农村留守劳动力清晰地认识到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减少或者避免出现行为逻辑上的碰撞。

2.加强组织管理,强化制度功能

农村劳务市场是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平台枢纽,其组织的内部管理逐渐制度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农村劳务市场制度化地发展和组织化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留守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为此,农村劳务市场要加强组织管理,强化制度功能。第一,农村劳务市场要对待就业的农村留守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入职培训的方式强化市场管理制度。第二,明确岗位管理和契约管理制度,建立农村劳务市场与农村留守劳动力之间签订劳务合同,约定三方各自所遵守的相关事宜,实现制度化管理。第三,劳务司机作为联结劳务市场与用工单位之间的重要纽带,建立劳务司机信息管理制度,有利于明确农村劳务市场秩序,可以有效规避纯市场竞争所导致的市场混乱与失序。

3.强化联动机制,增强枢纽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农村劳务市场所链接的用工单位不再局限于某个乡镇或者县城,而是向更大的范围扩展。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松散会限制市场需求信息的传输和农村留守劳动力的供给。因此,农村劳务市场在开发利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过程中要建立主体联动机制,增强主体枢纽功能。第一,农村劳务市场应增加劳动力配送车辆的配置数量,减少劳动力自有车辆带来的束缚和增加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输出数量和输出频次,实现用工人的科学化配置和有效供应。第二,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加强主体之间的联结与合作。农村劳务市场要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 为短期劳动力市场提供中介服务。建立以“农村劳务市场为核心、以用工单位和农村留守劳动力为服务对象、以劳动力配送车辆为输出方式”的联动机制。

4.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保障功能

农村留守劳动力通过农村劳务市场的方式获得就业的方式也属于推动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近年来劳工问题的不断突出,通过农村劳务市场链接的劳务交易具有非文字性的特征,再加上缺乏劳动保险等社会保障,容易出现安全保障失效的风险。为此,农村劳务市场在开发利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过程中,健全农村劳务市场的安全保障功能,为农村留守劳动力提供坚实的安全后盾。第一,应协助农村留守劳动力与用工单位签订电子劳务协议。通过与用工单位协商的方式,督促用工单位提前准备并与劳动者签订临时用工劳务协议,以保障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劳务。第二,农村劳务市场应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准则,将工作前必须购买劳动保险的规定以规范化、文字化和书面化的形式,灌输到每一个劳动者头脑里。第三,农村劳务市场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农村留守劳动力工作时所交份额或者与用工单位协商在原有劳务价格不变的基础上为农村留守劳动者按天购买劳动保险。

五、结语

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今后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务市场作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化运行机制,在推动农村留守劳动力非正规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弱势”状态,并提出了新时代农村劳务市场开发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化支持策略和主要功能定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经济依附性,能够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肖怡然,李治兵,董法尧.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9(09):69-71.

[[2]] 陈明星,叶超,陆大道,隋昱文,郭莎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J].地理学报,2019,74(04):633-647.

[[3]] 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地理研究, 2011, 30(11): 1931-1946.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当代兵团,2017(21):6-20.

[[5]] 罗勇.发挥新时代农民主体性助力乡村振兴[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4):56-59.

[[6]]张倩.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劳动力劳动报酬权的法律保障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1):185-187.

[[7]]何文,苏晓馨.返乡农民工健康状况、医疗保险与就医行为——与外出农民工、留守劳动力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21(08):114-117.

[[8]]杜彬恒,陈遇春.多重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01):37-39.

[[9]]刘敏,岳晓林.“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马路劳务市场及其治理困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5):38-47.

[[10]]马子琪,张广利.马路劳务市场的组织生态与控制机制——基于Z市的实证调查[J].青年研究,2021(06):83-90+93.

[[11]]鲍甜,陈珊,美惠.社会生态学模型视角下社区健康师的体育健康传播模型构建[J].体育视野,2022(02):1-3.

[[12]]王思斌.社会生态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兼论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02):5-12.

[[13]]王峰,王纪鹏.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贵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2):55-57+76.

作者简介:

翟荣芳,女,河北外国语学院,助教,社会工作硕士。

王丽沙,女,河北外国语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