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四中心”架构简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5
/ 3

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四中心”架构简析

徐征宇

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事务管理中心   上海市  200333

摘要】为加快推进社区中医馆的建设,上海市积极面对现实的挑战,提出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框架下,逻辑上划分出以交换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应用中心“四中心”的架构的中医健康信息平台,为整体推进中医信息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四中心”降低了平台对业务的耦合度,并对业务的服务需求方与提供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理,使其有了明确的定位与边界,便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业务特长,促进“智慧健康”业务服务生态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医健康信息平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四中心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延续,其是以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能够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域内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的卫生信息平台【1】,自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2009年12月印发《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后,已逐渐成为在新一轮医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支撑。据国家卫健委统计,除港澳台外,其他31个省、市、自治区均启动或完成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工作,并在2017年6月实现与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2,实现对637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接入3

上海市自2011年开始推进市级层面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为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指南》的建设要求,依托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面向全市联网医疗机构内的中医专项健康数据的采集,结合中医特征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中医药数据中心,形成中医专项档案。为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在中医领域的专项应用,如何以有效的措施提升平台数据汇聚、整合、治理的效率,强化平台对中医上层应用的支撑效能显得尤为关键。为此,上海市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架构,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四中心”的中医健康信息平台架构,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1.问题与挑战

上海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4,也为中医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面临社区中医馆推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信息标准不统一,推广改造难

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相似,标准化建设是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国家及上海市层面制定和发布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相关建设指南、功能规范以及实施细则,对各类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但在中医领域,各类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发布滞后于各类应用信息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基础代码类标准严重缺失。中医信息化标准的缺失或应用不足,直接导致数据汇集后的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数据利用的效果,无法完全满足业务和管理的需要,难以适应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求。

(2)交换架构不透明,平台运营难

上海市市、区两级顶层框架是平台建设的宏观目标,但是在平台实际推进过程中依然会遇到落地的细节问题,其不仅仅是按照标准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利用数据,还包括在业务信息化相对完善的前提下统一居民主索引的问题、数据对接时效性影响业务的问题、大量数据集中到平台后中心数据处理能力的问题以及数据质量发现/反馈/更新的流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以更直观的方式即时呈现,从而增进平台的应用效率,提升整体运营质量。

(3)业务需求易变化,及时响应难

中医健康信息平台是区域中医服务的信息中枢,在社区中医馆推广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要求实现对中医特色电子病历、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远程会诊、远程教育、中医药知识库、中医健康服务门户、中医临床业务监管8大应用的支撑5。随着各类基于平台的信息化系统的上线,逐步培养了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操作习惯,形成了对信息系统的不断深入和对平台支撑的不断挖掘,从而不断推动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2.架构与设计

上海市积极应对现实的挑战,依托前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基础,在大力推动中医信息标准化的同时,也对顶层框架进行了优化,将与业务关联性紧密的功能剥离,如针对医疗机构的数据采集、针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等等,重点从信息系统集成与健康信息集成两个层面强化了平台的枢纽功能,实现对平台功能的内聚,避免对业务的过度依赖而影响平台的稳定性和扩展性。基于此思路形成了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中设置逻辑上的中医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路径,以中医数据专题为引导对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架构进行优化,形成中医健康信息平台的“四中心”架构。

“四中心”架构是根据平台所承担的功能,在原有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将平台划分为四个逻辑区域,其中交换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是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优化的架构下,依托服务总线实现对各中医各业务功能的集成与调度,依托数据交互实现对各中医专题数据的汇聚、治理与分发,不再强调单个业务的个性化支持,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各类业务的普适性支撑;应用中心是平台的外延功能,通过平台的支撑,叠加业务场景后形成公众、业务、行政等不同用户的服务,推动“数字卫生”向“智慧健康”的转变。具体设计如下:

2.1交换中心

交换中心以服务总线与数据交互为核心,形成对全市范围内在中医业务领域相应系统所能提供的业务服务的注册和发布机制,实现在平台统一规则的前提下,对跨区县、跨机构、跨系统的业务协同的管理,形成在全市范围内中医馆业务协作的统一支撑和管理;形成基于可视化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交换的图形化配置与快速调整迭代,实现对市级医疗机构、各区县平台以及各条线业务系统的批量数据定时或场景化实时汇聚,形成采集、共享分离的业务模式,加强了交换的透明度、稳定性、及时性,提升针对中医数据集的交换与共享效率。

交换中心的确立,明确了平台的应用交换与数据交换主线,除了向下采集数据并整合对外提供共享及应用外,还以市级平台为对外的唯一出口,基于交换中心建立了横向对各委办局、向上对国家的数据传输通道,满足各层面对数据共享的要求。在强化了交换本身的功能后,平台得以很好的支撑起面向社区中医馆业务、面向公众中医服务门户以及面向管理者的中医临床业务监管的支撑,支持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以及面向群众的数据分享需求。

2.2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从标准、服务、运维三个层面为平台提供保障功能,是平台运营的驾驶舱:

(1)针对标准的管理,以工具的形式将国家发布的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指南、业务规范等进行本地化、结构化的管理,面向各接入单位和厂商提供公开的查询途径,展示数据的标准解释,包括数据元名称、定义、表达格式及使用指南等,同时提供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数据元和描述数据元的元数据,推动标准在一线开发中的执行,促进卫生领域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可利用性。

(2)针对服务的管理,包括对交换中心的服务总线、数据交互的控制,对共享、协同等服务规则的设置与管理,对数据质量的评估、反馈与跟踪等。服务管理以图形工作站的方式利用流程编排、协议适配、数据格式适配、信息安全控制等各种实用功能帮助用户对平台运行的关键要素进行配置,结合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运行策略,形成对数据流向、业务衔接等的合理管控,形成对数据质量的多维度、全流程的督导。

(3)针对运维的管理,引入整体监控平台实现对网络、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以及数据交换流程的整体化监控,从业务视角出发,通过实时采集卫生信息平台IT基础设施、业务数据作业、业务应用系统等各个层面的系统运行数据,监控整个平台的运行状态,对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状况、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各类系统异常和故障进行预警和告警,使平台运营可视化、问题处理科学化,提升针对信息化系统的运维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2.3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是对交换中心所采集数据的资产化管理,理清多源数据脉络,完善数据目录体系,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中医高质量数据资产,在平台健康档案的总体框架之下形成中医专项档案,以便于形成对中医馆业务的支撑。

资源中心的核心是对数据资源的安全可信管理,基于数据目录体系构建数据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面向数据利用的的分级管控与追溯审计的开放服务平台,在安全的一体化环境中开放数据使用权限,实现对数据的访问的申请、授权、使用监管。资源中心同时承担对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的盘点职责,对数据资源的更新进行跟踪,并将其纳入整体监控平台形成对数据资源更新的巡检报告,从而确保资源的可用性。

资源中心通过数据资源高效汇聚存储、数据资产可视化、数据利用便捷可控、高性能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全生命周期有效管理,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为后续的数据开放服务提供平台基础。

2.4应用中心

应用中心作为平台的外延,在交换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完成对应用服务与业务数据的治理,使其成为资源的基础上,面向社区中医馆业务、面向公众中医服务门户以及面向中医临床业务监管提供有针对的服务。应用中心以业务逻辑域的形式将来自于不同区县、不同医院、不同业务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增加对外部服务渠道(医生工作站、管理工作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智能电视应用等)的响应效率,同时践行市级平台作为全市卫生健康资源对外发布的“总出口”理念。

结合中医馆内中医特色电子病历的完善,在应用中心基础上,汇总区域资源促进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服务在中医馆的下沉与应用,并通过市区两级中医药知识库的建设,推动中医馆服务的智能化、规范化,同时加强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馆的管理,建立线上渠道形成医患之间的互动,让群众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3.总结与展望

“四中心”架构,是上海市基于社区中医馆应用需求对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战略优化,是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强化中医健康服务的重要基础。中医健康信息平台作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中医专项的逻辑划分,有效的实现了中医专项数据的汇聚以及中医业务应用的支撑。

在“四中心”架构下,外部服务渠道(需求方)与内部的服务提供方被有效隔离,各方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特长,服务提供方只需关注如何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效率,服务渠道则更关注如何发挥服务提供方资源的最大价值,提升受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以此盘活基于“四中心”的应用生态,以技术促进业务的发展。未来随着市级平台应用资源及业务资源的不断积累,平台的处理能力将会迎来新的挑战,将持续深化“四中心”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结合,为全市中医“智慧健康”的落地提供最佳保障。

文献

【1】WS/T 448-2014,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S]

【2】刘文先,胡建平,肖大华等. 全国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分析[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8, 15(1):20-23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4月1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OL]. (2019-04-01). http://www.nhc.gov.cn/xcs/s7847/201904/94e5b8ae30af406c85a5d3fca046cedd.shtml

【4】沈佳妮.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质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7

【5】孙芳瑞,刘松江,王梦思,等.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成效与展望[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2(002):043.

作者简介:徐征宇(1970-),男;研究方向:卫生信息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