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盾构施工技术的地铁隧道设计与施工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2
/ 2

基于盾构施工技术的地铁隧道设计与施工优化

王男振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摘要:在现代都市的交通体系中,地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发展与日俱增的需求催生了对高效、安全且可靠的隧道建设技术的深入探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盾构施工技术凭借其显著的优势,如卓越的施工速度、最小化的环境干扰以及优良的安全表现,在隧道工程领域占据了核心地位。然而,面对施工环境的多变和项目需求的繁复,传统的单一施工策略已无法满足所有挑战。因此,如何灵活地优化和适应盾构技术,使其无论面对何种情境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能,已经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关键词:盾构施工技术;地铁隧道设计;施工优化

1地铁隧道设计的关键因素

1.1地质条件和预测

决定盾构机选型、施工策略及隧道构建蓝图的多元因素包括土壤类别特性、地下水位动态、地层构造深度及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在隧道挖掘过程中,依赖于尖端的探测技术,如地质雷达扫描、地震波反射分析以及深入的钻探作业,来精细解读地下世界的秘密。这些地质资讯的精确性对于隧道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设计师需据此灵活运用各种加固和防水技术,以确保隧道的长期稳固和经济效益。精准的地质预估犹如导航灯塔,为决策者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经济决策依据,支持他们进行资源分配和成本优化决策,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1.2隧道的深度和位置

隧道的建设深度对工程特性、经济效益与风险控制具有决定性影响。浅层隧道虽便于接近地面的现有基础设施,如地下网络和建筑物根基,但这反而可能引发额外的施工挑战与安全隐患。相比之下,深邃的隧道挖掘需面对地壳更大的压力,要求采用高精尖的支撑系统和施工策略,同时深度的提升会使得通风、排水和紧急救援等运营管理问题更为棘手。在规划阶段,隧道的选址必须兼顾多维度因素,如交通运输需求、土地利用效率、环保考量以及周边社区的影响。此外,隧道的深度与布局直接影响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应急反应的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关键的平衡。

1.3隧道的尺寸和形状选择

隧道的设计规格应严格依据其预设的运输负荷,这涉及到了隧道的三要素——宽度、高度和长度,它们共同塑造了地铁车辆的规格、站台设计的灵活性以及乘客流线的效率。隧道的几何形态对工程结构的性能和施工策略至关重要。通常,接近圆形的轮廓因其卓越的结构刚性而备受青睐,能够有效地分散地下的土壤压力,并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保持稳定。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交汇站点或是要求超大跨度的区域,可能需要采用椭圆形、蹄形或者更为创新的几何形状,以精确适应实际工程的需求和挑战。

2地铁隧道应用盾构施工技术的常见问题

2.1地质突变引起的问题

在地铁隧道的盾构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的瞬息万变是指短时间内地层性质的急剧转换,比如岩层硬度的骤然提升、土壤成分的突变或地下水状况的剧变。当盾构机从易碎的土壤过渡到坚硬的岩石,其切割工具面临的冲击和损耗显著加剧,这可能导致工具损坏或施工进程受阻。另一个关键挑战是地下水资源的突发涌入。有时,盾构机会意外穿透富含水层,引发隧道内洪水或土体流失至前方。由于不同地层对掘进的阻力各异,地质突变可能导致盾构机偏离预设路径,影响隧道精确度。更为棘手的是,盾构作业过程中对地基的扰动在特定地质变异情况下,可能会触发地面的明显沉降或隆起,构成对周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潜在风险。这种动态地质环境对施工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需精密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2隧道渗水或坍塌

隧道的水害问题主要源于地下水动态压力、防水措施的不足或是施工过程中的瑕疵。尤其在采用盾构技术时,如果盾构系统的密封性能未达标准,可能会引发地下水侵入隧道,从而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这种持续的渗漏不仅会侵蚀隧道的结构强度,还会加速设备锈蚀,引发电气设备故障,并可能因为污水渗透而恶化隧道内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隧道的塌方往往源于复杂的地质环境、施工策略的失误以及施工精细度的缺失。如地基不稳定、隐藏的孔洞或者过度的挖掘操作,都可能成为崩塌的导火索。这种突发的结构崩溃对现场作业人员构成致命威胁,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项目的经济效益。

2.3邻近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盾构工程的实施无疑会对周边环境带来显著影响。它在进行过程中对土壤产生的扰动,不仅局限于局部,有时甚至波及大面积,引发的地面下沉现象如同地震般威胁着邻近建筑结构的稳固性。振动效应并非无足轻重,盾构机的运行震动会如涟漪般扩散,对临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构成动态压力,可能导致某些精密设施的功能紊乱或物理损伤。此外,盾构施工还可能引发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微妙变化。它不仅可能调整地下水流的路径和速度,还会引起地下水位的波动,这就像一把无形的犁,可能侵蚀临近建筑物的基础,形成局部的积水区域,进而对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正常运作构成潜在威胁。

3基于盾构技术的地铁隧道施工优化策略

3.1先进地质预测技术的应用

在实施盾构隧道工程中,前沿的地质预测策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先,利用地震折射探查技术,这是一种核心的地质洞察工具,它通过发射和接收地震波,深入地下深处揭示复杂的地质构造,包括岩层连续性,尤其在预警潜在的地下水位异常、空洞或断裂等可能引发施工难题的地质状况时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地电导率测试则为施工团队揭示了地下物质的导电特性,从而间接揭示地质特征,这种技术在识别含水层、盐渍地带以及特定矿化区域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当与其它预测手段相结合时,地电导率测试能为盾构施工提供详尽的地质全景图。最后,钻探探测作为获取实物地质样本和进行精细地质研究的主要途径,通过整合钻孔数据与其他预测技术的数据,施工团队得以获取对即将穿越地层的详尽理解,以及精确的数据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坚实支持。

3.2施工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调整

动态监控系统为施工队伍提供了深入洞察盾构机运行状况的窗口,涵盖了诸如刀盘转矩、推进力、土压平衡压力等核心性能指标。这些参数反映了地层与设备之间的微妙互动,对于防止设备过度损耗或潜在故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对数据的即时分析,工程技术人员得以预警并迅速处理施工过程中可能涌现的问题,例如刀盘停滞、土质不稳定等问题。尤其在城市中心,如高楼林立的地区进行盾构施工,这种实时监控犹如守护神,对于维护周边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偏离预设范围,施工团队就能迅速响应,启动应急干预措施。

3.3施工材料的创新和应用

地铁隧道的盾构施工工艺中,施工材料的科学运用与选择对工程的进程、经济成本和质量保障至关重要。特别是盾构机的切割工具材料,其性能特性如材质、硬度、抗磨损性和抗冲击力,需根据地层特性进行精细设计和挑选。近年来,创新合金、碳化物及陶瓷复合材料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刀具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耐用性和切割性能,从而提升施工效率。传统的金属支撑体系正逐步被复合材料的新一代解决方案取代,复合材料以其卓越的强度与柔韧性,以及轻质特性,有效加速了施工进度并降低了整体成本。为了有效抵御地下水和化学物质的侵蚀,现代的隧道保护材料必须具备出色的防腐性能。此外,在隧道构建过程中,现代使用的灌浆材料融合了高技术添加剂和纳米成分,它们不仅具备优良的流动性与固化特性,还拥有优异的抗压强度和抗折性,确保了隧道结构的稳固,并有效防止了潜在的渗漏问题。这些进步都是在不断优化材料性能与施工策略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结论

总结性分析表明,通过整合尖端的地质预估策略、即时追踪管理系统、新颖的构筑材料以及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盾构施工方法显著提升了地下通道建设的生产力,并保证了施工全程的稳固与安全。这种技术在地铁隧道的设计与建设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空间。然而,为了适应未来更为繁复的施工条件和日益严格的工程标准,对盾构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仍是不可或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袁星同,郭文龙.横穿地铁隧道的桥梁结构安全性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2,45(5):95-98.

[2]徐旭,薛彦雨,张振雨,等.双线盾构隧道施工沉降影响规律研究[J].工程勘察,2022,50(4):1-7.

[3]刘波.地铁隧道大断面矩形盾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2021,40(26):96-98.

[4]吴春伟.地铁盾构隧道结构设计参数分析[J].四川建材,2020,46(6):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