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内镜治疗方案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2

不同内镜治疗方案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效果观察

智华

长兴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肠息肉患者临床干预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0例肠息肉患者,随机分组后,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取常规切除术治疗,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3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肠息肉患者临床干预阶段,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整体治疗效果更满意,本文结果证实该术式在预防并发症、减少出血量等方面具有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息肉;内镜治疗方案;黏膜切除术

前言: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的突出异常生长组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便血、腹部疼痛等,随着疾病发展可能造成出血甚至休克等严重问题。临床上针对肠息肉通常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内镜疗法因为具有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成为临床上的首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内镜治疗肠息肉主要术式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现为深入了解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在肠息肉患者临床干预中的可行性,本文将选择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具体资料如下。本研究经过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2024—00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于2023年1月-2023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肠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本组患者均经过肠镜检查确诊,且对内镜治疗方案依从性良好;排除伴有严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期女性患者、未成年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对上述80例患者分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0例,男/女=26/14;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5.81±4.33)岁。对照组患者40例,男/女=24/16;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55.76±4.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禁食禁水、胃肠道准备等。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镜治疗干预,先套住部分息肉后,用高频电凝刀切除,并观察创面的出血状态,若发现出血可给予止血,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肠息肉完全切除。在内镜电凝切除根部息肉时,应将息肉残蒂提起远离肠壁,切换成低频电凝模式,再行切除。

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在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后,置入电子镜,观察病灶部位、范围与形态,操作者用靛胭脂染色确定病灶界限,并用氩离子凝固器电凝标记病灶边缘约0.5cm位置。之后做黏膜下注射,即在标记点外侧多点注射靛胭脂,达到抬举病灶的目的。确定病灶抬起后做预切开,即在标记点外侧约2mm~3mm位置用前膜切开刀打开黏膜外缘位置,之后用Dual刀剥离黏膜下层,直至病灶彻底脱离。在整个切除过程中应多次注射,确保病灶始终处于抬起状态。最后做创面处理,即在切除后观察有无出血问题,若发现出血点即可用热活检钳处理[1]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2.1患者各项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VAS评分等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指标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VAS评分

术后一天

术后二天

术后三天

观察组

18.63±2.91

5.71±1.03

3.59±0.43

3.02±0.37

2.41±0.25

对照组

25.98±3.65

7.03±1.02

4.22±0.29

3.81±0.41

3.11±0.28

t

9.958

5.759

7.682

9.047

11.79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灼伤

感染

腔内狭窄

发生率

观察组

1

0

1

5.00%

对照组

3

5

2

25.0%

t

4.804

P

0.028

3.讨论

目前肠息肉的临床发生率显著增高,根据当前医学调研结果显示,患者肠息肉的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乙状结肠与直肠部位,肠息肉的发生通常不会影响患者生活,但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能造成大量失血而引发休克,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临床上一旦确诊肠息肉,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2]。目前内镜疗法是临床治疗本病症的主要手段,而如何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预防肠息肉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成为临床治疗的新方向。

在本次研究中,文章详细分析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常规内镜切除术治疗效果的差异,其中常规内镜下切除术是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该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保证肠息肉切除质量,也具有降低出血率的效果,例如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用高频电流,不仅可提升切除率,也解决了黏膜灼伤等一系列问题。但该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如切除息肉期间应根据患者肠息肉情况选择不同的电凝电刀模式,对操作者的工作经验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切除期间造成的出血问题可能影响视野,加重对患者的伤害。而相比之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该疗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良好的适应性。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满足大部分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无论病灶位置以及大小均可一次性切除;相比之下,常规内镜切除术针对巨型肠息肉需采取多次切除,这可能是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高的主要原因。(2)对于疑似病变的肠息肉,通过该治疗方法可取得完整标本,有利于病理师正确评价患者息肉的病变状态,了解是否存在转移问题

[3]。(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安全性更高,因为手术中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因此术后患者脏器官功能恢复周期短,患者术后可早期离床,这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后,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整体优于对照组,且术后VAS评分更低;在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可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肠息肉患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未来,随着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相关专用医疗设备的开发与投入使用,该病症在肠息肉甚至肠道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

综上所述,在肠息肉患者临床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取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与常规治疗手段相比,该疗法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预防并发症中的效果显著。且作为一种先进疗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肠息肉治疗后的疼痛问题,可进一步提升患者依从性,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婷婷,张杰,金怡,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大肠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效果评价[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3(11):911-916.

[2]冶兆军,姬瑞,李翠花.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复发率和疼痛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10):2796-2799.

[3]季永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在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中外医疗,2023,42(08):41-44+53.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23.08.041

[4]梁敏,何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应用[J].医疗装备,2020,33(2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