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旅游型小城镇规划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6
/ 2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旅游型小城镇规划路径

汪国阳

望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安徽省安庆市 246420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旅游型小城镇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规划与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视阈下,探讨了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路径,旨在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多赢局面。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旅游型;小城镇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旅游型小城镇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较低的旅游开发强度,成为城镇化发展中的新亮点。随其发展而来的问题也亟需解决,如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旅游经济与居民生活的平衡问题,以及旅游品牌的塑造问题。

新型城镇化下的旅游型小城镇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注重以人为本的同时,强调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该概念旨在推动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新模式。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是着眼于农民的利益,涵盖农村发展,致力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升。

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资源缺乏有力保护

国内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类型,生态旅游拥有坚实的资源基础。国家层面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科学指导,将生态旅游发展划分为八个片区,构建了发展指标体系。尽管资源丰富,但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区、市)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表现突出,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也面临生态旅游概念误解、发展水平不足、缺乏有效监督和保障体系等问题。

(二)旅游发展与地方居民生活存在矛盾

旅游发展与地方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涉及多方因素。在经济层面,收益分配不均可导致当地居民无法充分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上,外来文化的涌入也与当地传统文化发生冲突,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环境方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生态破坏和污染,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构成威胁;资源分配上,旅游业与居民生活对资源的需求在部分情况下,容易发生冲突。此外,部分当地居民由于缺乏对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在参与地方性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上较差。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物价上涨,变相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而旅游产业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就业,但也受到地方教育水平与人才结构等要素影响,旅游产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当地居民的技能和需求不匹配,从而形成人才资源上矛盾。

(三)城镇特色与配套设施缺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旅游型小城镇存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如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等问题。另部分旅游型小城镇则因自身经济能力较弱,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参差不齐,制约了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此外,虽然部分小城镇有规划建设的相关法规,但针对旅游小城镇的实施细则不足,规划和建设缺乏明确的指导。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旅游型小城镇规划策略

(一)强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策略应当着重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过程中,应开展全面的生态资源评估,了解小城镇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遗产等,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在小城镇规划中还应融入生态旅游的理念,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旅游项目,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以安徽省的旅游型小城镇为例,在生态资源评估环节,应先详细了解如黄山这样的自然景观和徽州文化等人文遗产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随后,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另外,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型小城镇还可立足于资源优势与特点,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如依托安徽的山水和文化资源,开发山水休闲、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多种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减少对单一生态资源的依赖和压力[1]

(二)协调生态旅游发展与地方居民生活

协调生态旅游发展与地方居民生活,本质上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产业发展之间的问题。对于安徽省旅游型小城镇的建立,应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依靠公平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能够合理分配给当地居民,让其直接受益于生态旅游的发展。而在地方性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上,可将地方文化元素如徽剧、徽派建筑融入生态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体验地道的徽文化,另一方面优化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式。对于居民话语权、就业问题与基本生活诉求的处理上,应鼓励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使其参与决定哪些自然资源可以开放给游客以及如何开放。就业上则在旅游服务业、手工艺品制作、地方特色餐饮等领域,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同时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以此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旅游开发、居民生活与生态资源三者的平衡点上,地方旅游产业建设须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小城镇的原有风貌和生活节奏

[2]

(三)打造城镇旅游品牌与完善配套设施

国内地理跨度较大,城市类型以地理性质区分,可分为高原、盆地、平原、山地、沿海城市等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的催生下,不同地区的城市在资源类型、文化风俗与意识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与标志性。在中国的城镇发展中,打造旅游品牌和完善配套设施是推动旅游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城镇需挖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以此作为旅游品牌的核心吸引力。如,安徽的城镇可依托其丰富的徽文化和黄山等自然景观,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而在旅游品牌的定位上还应明确划分,如“生态旅游小镇”或“历史文化名镇”,以此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推广。

四、结束语

综上,旅游型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与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繁荣,也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需持续创新,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实现城镇化、旅游发展和居民福祉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黄卫. 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J]. 西部旅游, 2023, (05): 48-50.

[2]洪宇萱.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