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接受导管引导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接受导管引导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邱冬

安岳县人民医院 642350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导管引导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联合导管引导介入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导管引导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成效,从而使病情的已快速康复,有效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常规治疗;导管引导介入治疗

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是临床血管外科一种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肺动脉一旦出现急性栓塞会引起右心功能异常、血氧交换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症状多表现为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肢端湿冷、咯血、发绀等,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肺部湿罗音、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不仅会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可能直接引起死亡。相关资料显示,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致死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致死率高达30%以上[1]。以往,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快速疏通堵塞肺动脉为主,避免新的血栓形成。外周静脉溶栓治疗是常用方式,但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广泛应用,在肺动脉栓塞患者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次研究将择取60例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旨在探讨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导管引导介入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2.87±6.23)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3.01±6.17)岁。纳入研究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经CT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者;③无精神系统疾病,具有较高治疗依从性;④无先天性器官功能性疾病、其他组织器官病变趋势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障碍、其他代谢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②对外周静脉系统溶栓、导管引导介入治疗禁忌症者;③急性低危肺动脉栓塞者;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抑或是半年内准备妊娠的妇女;⑤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⑥随访期失联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予以吸氧、制动、维持血液循环等常规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液、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等生命体征,必要的情况下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对照组实施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予以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90)40万U与0.9%氯化钠溶液(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5020985)100mL混合液静脉滴注,2次/d,溶栓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198)5000U皮下注射,2次/d,注射时间需间隔12h。

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联合导管引导介入治疗,常规消毒穿刺部位,予以铺无菌巾处理后,应用2%利多卡因150mg实施局部麻醉,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由患者健侧股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置入血鞘管,而后再实施插管治疗,将导管、导丝依次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置入肺动脉,导入猪尾造影导管,在DAS的引导下观察肺主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明确肺动脉栓塞部位、栓塞程度,进一步检测主肺动脉、左肺动脉以及右肺动脉学氧分压、平均压力,明确肺动脉及其主干血管栓塞后,缓慢扭转导管导丝,推拉猪尾导管,将血栓打碎。应用尿激酶4400U/kg与0.9%氯化钠溶液20mL混合液经多孔溶栓导管注入,15min内完成溶栓治疗,30min后再次实施DSA对血栓溶解状况加以观察,并测量平均肺动脉分压。明确血栓完全溶解后拔除导管,术后予以尿激酶40万U与0.9%氯化钠溶液100mL混合液静脉输注治疗,2次/d,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2次/d,注射时间需间隔12h。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除,CT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溶解;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CT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基本溶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17(56.67)

12(40.00)

1(3.33)

29(96.67)

对照组

30

9(30.00)

11(36.67)

10(33.33)

20(66.67)

x2

9.016

P

0.002

3.讨论

肺动脉栓塞是临床常见心血管急症之一,该病是由于栓塞堵塞肺动脉及肺动脉分支所引起,致死率较高,其中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致死率高达30%以上。研究发现,及时诊疗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可降低病死率,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2]

临床对于肺动脉栓塞的治疗主要是以加速肺动脉血流恢复,避免右心室衰竭,降低肺动脉压为主,常用治疗方式为抗凝、溶栓治疗,但常规溶栓治疗相对而言见效较慢,且治疗过程中易并发出血症状。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发展,导管引导介入治疗应用指征愈发广泛,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可将血栓直接击碎清除,并使得肺动脉血流快速恢复,有效改善肺灌注,最大限度降低肺动脉压,继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导管引导介入治疗具有较高有效性,究其原因是由于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可在DSA引导下清晰观察血管,并精准定位栓塞部位,应用超硬导丝联合导管实施旋转、抽拉,将栓塞击碎后再经由导管抽吸血栓,最终恢复肺动脉血流,促进肺循环。

综上所述,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导管引导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促进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继而加速病情康复速度,有效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纪王斐, 汤志远, 李军,等. 静脉溶栓与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中危肺栓塞效果比较[J]. 交通医学, 2019, 33(1):3.

[2] 邵泽锋, 张成佳, 彭鹏. 基于抗凝的腔内介入技术在急性中高危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 2020, 33(12):4.

[3] 罗祥, 宋韵, 郭春丽,等. 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9, 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