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探究

王洪霞  

青海霖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0

摘要:探讨将海绵城市思维融入市政道路规划不仅具备可行性,而且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融合旨在通过优化道路设计,有效管理路面径流,从而避免城市洪水的发生,同时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强化水循环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和运用海绵城市原则,侧重于初始污染源的控制,并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精细调整,以便在实践中强化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海绵城市与市政道路设计领域的深度研究,对于当前城市建设策略而言,具有深远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设计;策略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从核心视角来看,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以应对内涝挑战,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在实施策略上,海绵城市主要通过在城市休闲和居住区域植入吸水性强的特殊材料,这些材料在雨季能吸收并储存水分,防止内涝的发生。此外,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净化后,不仅可用于居民的生活用水、储存资源,还能支持城市绿化灌溉,拓宽了水资源管理的多元途径,有力推动生态型城市的发展。对比传统的城市规划,海绵城市展现出三大显著优势。首先,海绵城市的设计有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在常规道路建设中,硬化的路面加剧了雨季排水难题,导致雨水携带着城市土壤中的矿物质和废物流入水体,引发严重的水质问题。而海绵城市采用的策略,通过储存雨水和利用其独特的吸水材料,有效阻止了污染物的扩散,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其次,海绵城市有助于恢复和维护地下水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表渗透能力减弱,加上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传统做法往往侧重于快速排涝,导致地下水得不到充分补充。而海绵城市提倡雨水渗透,不仅能补充地下水,而且通过吸水材料的过滤作用,确保了地下水的清洁。

2.海绵城市设计原则要点

在规划市政道路以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时,首要考虑的是严格遵循一系列核心准则。首先,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需依据详尽的城市规划资料,结合城市的特性指标和建筑规范,明确设定明确的设计愿景。其次,雨水处理技术和策略的选择务必顺应地域自然环境,优先考量最适宜的雨水储存和利用模式。在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时,既要确保符合既定目标,又需运用严谨的水力学和水文学原理进行科学计算,确定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借助模拟分析,我们追求在技术效能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以实现理想的设计方案。整个设计过程涵盖了海绵城市全方位的布局考虑,包括平面、立体空间布局,以及如何无缝对接雨水收集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此外,设计需全面审视其对道路、绿化、基础设施及排水系统的兼容性,确保每一环节都能满足功能需求,确保设计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3.1车行道设计

在海绵城市构想中,车行道的设计策略应兼顾路面功能与地下水位调控,目标是采用符合雨水渗透要求的创新材料。这种材料不仅需具备良好的渗透特性,还需配备相应的排水设施,旨在提升车行道的自然排水效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有效补给地下水储备,还能防止路面过度积水,从而预防潜在的道路结构损坏。具体来说,设计时应上选可渗透的面层材料,下设稳固的非渗透基层,同时巧妙配置排水系统,使得雨水能流畅地导入周边绿化地带或预设的雨水收集网络,从而避免大面积积水对道路设施构成严重冲击。

3.2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设计

在城市道路的人行道规划中,我们应积极采用环保型材料,以增强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透水砖和彩色透水混凝土的运用尤为普及,它们不仅有助于防止路面积水,还能加速雨水渗透,同时维持土壤的水分平衡,为地下水资源储备贡献力量。透水性土壤凭借其多孔特性,具备优异的热能储存和调节功能,对于优化城市气候条件大有裨益。高孔隙率的透水涂层则展现出卓越的噪声吸收性能,有助于减轻城市噪音污染。在具体项目实施中,比如一条长约2公里,南北走向的道路,我们采取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通过分散化的源头管理策略来应对暴雨带来的挑战。低影响开发模式旨在保持开发前后区域的水文特性,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设计中,人行道采用了透水铺装,同时搭配了下凹式的生态滞留带。每6米设置一行道树池,以花岗岩为围护,内部设有树池盖板。这些树池之间设置了微地形设计的下凹滞留带,种有金边大叶黄杨,配备溢流式雨水口。雨水在透水铺装中自然渗透,一部分则汇集到滞留带,只有当土壤饱和且水位上升超过溢流雨水口时,才会流入后续的排水系统。

3.3生物滞留带设计

在海绵城市的创新理念驱动下,市政道路规划特别强调了生态滞留带的设计,这是通过巧妙运用植物的储存和过滤特性,来吸收和管理城市降水,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潜在的环境压力。这些生态滞留带通常分布在道路两侧,表面覆盖丰富的植被,植被茂密程度直接影响其污染物清除能力。它们不仅能够有效吸附雨水,还能通过调整植被层次来调节下渗速度。雨水在生物滞留设施中的停留时间对净化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径流污染控制,对设施下渗率的需求有所不同,具体数据见表1。总的来说,理想的下渗速率应维持在25至50毫米每小时,如果设计有30厘米的储存层,排空时间应在6到12小时内,这是滞留设施排空的最低标准。例如,我们以一个城市的次要道路为例,道路宽度为25米,人行道宽度为5.5米,生物滞留带的有效宽度设为1.5米,且在斑马线区域中断并与市政雨水系统相连。在公交站点,可设立环保型雨水接纳设施,并利用路边石的开口进行排水。此外,溢流口的距离应设定在大约25米,路缘石上均匀开设缺口,同时在这些缺口处放置砾石,确保雨水能顺着道路坡度顺畅流入滞留带。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提升了雨水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4绿化带设计

面临暴雨时,城市道路的排水系统面临严峻挑战,积水现象频发,这无疑加剧了城市的洪涝问题。引入海绵城市策略于道路规划,着重提升路旁绿化带的设计,将其打造成一种天然的雨水储存与净化设施,不仅提升了美观度,还有效缓解了排水压力。在设计中,我们考虑选用适应环境的植物,它们不仅能美化视觉,还能通过绿化带的特性,吸收空气中的尘埃,净化城市空气。绿化带的设计需遵循科学原则,其高度略低于道路表面,既保证了空气清洁功能的发挥,又避免了雨水积聚。对于雨水管理,我们建议绿化带地面应低于道路15厘米,同时巧妙设置雨水入口,确保雨水流畅地流入绿化带。为了进一步提升雨水的品质,我们将在绿化带内安置过滤设备,以便后续的再利用。在整体排水规划上,我们注重防洪与节水并举。当遇到过量雨水时,我们将启用溢流系统,引导雨水进入市政排水系统,实现雨水的循环使用。这种策略旨在实现城市道路系统的高效运作,兼顾生态效益与功能性需求。

4.结论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市政道路规划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并引领了未来的建设潮流。面对市政道路建设中所遇到的多元挑战,巧妙融合海绵城市理念,如在植被区、步行道、行车道以及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中,着重增强道路的净水和储水性能,这无疑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鑫,陈颖.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综述[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3,9(10):54-60.

[2]张敬阳,吴倩.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4(17):129-131.

[3]王旭阳,耿适为,王冬,等.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及关键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2022,58(增刊1):569-573.

[4]王浙盈.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既有道路改造施工工艺分析[J].价值工程,2022,41(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