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的研究与实践——以宁化县“党建引领·古韵客家”风貌提升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的研究与实践——以宁化县“党建引领·古韵客家”风貌提升规划为例

李林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

摘要:宁化有着客家祖地、中央红军长征最远的出发地的美誉。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之下,示范带把握当下乡村旅游及红色旅游的发展大势,挖掘乡村的资源特色,规划从“集片成带”到“以带促片” 再到“串点成线”,统筹示范带沿线村庄,既做到一村一品、又保证风貌协调。以“长征出发地”为故事线索,融合多样化的体验项目,活化红色遗产;以“古韵客家”为特色风貌基调,展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市民出游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成为展现乡村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风貌示范;提升;体验

  1. 引言

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全国各地以乡村风貌示范的打造作为重要工作。传统的乡村风貌规划偏重于形象工程,对于如何通过风貌提升助力乡村发展缺少更多的思考。研究思路需要从建设美丽乡村向运营美丽乡村转变,做到既有“外在美”也有“内在美”、既要“全域美”又要“持久美”,需对乡村一二三产业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融合乡村发展。本次规划研究探索如何能通过示范带的打造让乡村“出圈”,带动乡村的发展,真正做到“打造一条示范带,带活一片新乡村”。

  1. 规划研究背景

从十九大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二十大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县之一,宁化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主要从试点建设、示范线打造、乡村宜居建设三个方面开展。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明革命老区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上海市助推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容,为下一步宁化县乡村振兴工作提出要求。

  1. 基础条件梳理

3.1地理区位

项目地处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西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接壤。示范带主线以国道G356从宁化县城向西延伸,穿过城郊镇、石壁镇、淮土镇至终点淮土镇赤岭村。示范带两条支线以主线向南北方向延展连接济村乡、方田乡两个乡镇。主线总长约33.5公里,支线总长约24公里。

3.2资源特色

乡村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基石,是吸引游客和招商引资的关键内容。示范带乡镇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本身特色,找准与周边区域资源的差异性,主要从特色农产、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总结开发现状、谋划提升思路。

从特色农产上看,示范带各乡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了 “两米两茶、一稻种一果园”,即贡米、薏米、油茶、擂茶、杂交水稻、火龙果种植等农产品。建设了贡米产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薏米产业文化服务展销中心等示范性基地;从文化资源上看,示范线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内容最为突出,宁化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石壁镇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国家 4A级景区的客家祖地是全球客家人朝圣祭祖的中心。红色文化资源有最远长征出发地、红军医院、红军街等红色景点,都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自然资源上看,沿线自然风光秀丽,丘陵、平原、河谷、森林、田园交错,有大山环抱、大气磅礴的的隆坡水库,有曲折婉转、百万年时间雕琢出来的“冰臼”水溪,有变荒山为绿水青山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

从资源的分布上看,各乡镇的资源特色较为鲜明,淮土镇段红色文化内容突出、石壁镇客家文化内容显著、城郊镇农产加工示范有一定的规模、方田乡农耕文化具有特色、济村乡自然生态本底优越。从对资源开发情况上看,农产资源停留在粗生产和浅加工的初级阶段,缺少农旅结合的体验互动;文化资源主要以散布的节点结合简单的观光为主,缺少主题产品的开发与活化;自然资源也缺少游览路线进行整合串联。

3.3风貌基础

沿路景观是风貌示范带打造的核心内容,需要从节点、路线、界面多维度的基础条件进行梳理,总结其规律和特色,找准风貌提升的聚焦点,针对性的提出打造思路。

目前,在村镇入口等重要区域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塑造,特别是淮土镇的红色风貌入口,石壁镇的客家风貌也有一些基础雏形。梳理沿路两侧用地特征,生产、生活、生态交织,主要呈现耕地、林地、园地、坑塘、散点民居、聚合集镇多种基底特征。

总结沿路风貌的主要问题,由于乡镇间风貌打造只限定在各自地界范围内,使得建设风格各异、缺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沿线道路主要满足村镇的生产、生活属性,缺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由于沿路缺少建设控制,随处可见裸房、疏植,环境风貌品质较差;由于缺少对资源特色的提炼和表现,沿路主题氛围不浓,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内容停留于表面,缺少有深度的表达。

  1. 任务述求提炼

4.1三大任务目标

根据乡镇的发展述求,规划研究聚焦于三大任务目标。主要包括:党建示范,以党建为引领结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特色农业产业形成示范性展示;筑巢引凤,风貌示范带是重要的宣传渠道,吸引投资目光,助力未来发展;引客驻留,通过特色项目体验,提升客流转换为经济收益,带动乡村振兴。

4.2六大提升内容

基于三大任务目标展开六大提升内容,主要包括:主题风貌提质,梳理沿线节点,分析展示界面,提升风貌形象;服务配套提升,完善公共配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空间布局优化,科学系统布局,整合主题片区、重要节点,合理组织交通游线;乡镇特色示范,提炼沿线村镇文化特色、产业特色,进行宣传和展示;优化旅游体验,评估资源的产品化价值,打造满足游客体验度、增加游客参与感的旅游项目;助力产业发展,产融旅、旅促产,增加产业的营销方式,增强产业的宣传力度。

  1. 总体定位升级

5.1目标定位

以乡村振兴为发展思路,以活化客家文化为重点,以赓续红色精神为要领,提振地方产业,拓展文旅市场。通过复兴客家文化,打造主题体验型“客家特色风情游憩地,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带”;激活红色价值,打造红色创新型“长征文化旅游目的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起始带”;建设丰饶之乡,打造党建引领下“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主客共享和美乡村生活带”。

5.2主题形象

以乡村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党建引领红色故事为线索的“古韵丰景如画  红色大道康庄”主题形象。

  1. 规划策略创新

6.1集片成带

规划研究根据资源特色和的分布情况,整合梳理形成特色鲜明的“古韵琳琅”、“红色旋律”“绿水青山”三大主题游憩带。古韵琳琅带集合客家节点聚落,以浓郁客家氛围和丰富的客家活动为特色的客家风情带。策划“花舞客乡”主题的世界客家民俗节,结合客家民俗文化,拓展四季有赏有玩有体验的系列活动;红色旋律带整合红色主题节点,以创新长征场景体验为特色的综合型党建研学带,策划“长征之夜”主题的暗夜火把节,结合夜景灯光秀,丰富长征主题夜游体验,提升示范线沿路夜经济;绿水青山带串联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田园景观,以多样化的生态田园风情为特色的休闲式农旅带,策划“米香红歌”主题的乡村红歌音乐节。

示范带在交通游览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通过 “红色客家号”特色专列贯穿示范带全线,实现传统公交运输向特色旅游体验的转变。结合客家特色服务,打造客家第一印象。专列游线沿途设置红色主题站台,可便捷的换乘各个主题景区内部的其它交通工具。

6.2以带促片

在三大主题游憩带的统筹下,对原特色片区散落的节点进行整合,促进片区提质升级,文旅融合、产旅融合、景旅融合,提升游憩性和体验性感,打造成为可停留可游玩的主题片区。

规划拓展原贡米产业园,以贡米种植示范为依托,通过贡米元素的极致创意将片区的景观场景、游乐设施、特色交通进行整体设计,成为贡米主题创意农旅公园;在原“闽台合作”火龙果种植园基础上整合周边村庄和田园,以“沪明合作”为契机,引入上海马陆葡萄,以火龙果和葡萄两种果品为创意源,设计景观风貌与产品设施,成为集品牌农业、观光游乐、田园牧场、民宿庄园等多种乡村业态为一体的风情田园综合体;以红军医院旧址群为核心资源,以红色遗产保护为基础,结合客家“食-医-养”的医养理念,以客家药用植物种植为依托,融合智慧式互动体验开展红色科教研学,配套丰富疗养设施环境,打造“红色客乡”康养度假村;以长征出发地的凤凰山村为载体,切入红色旅游市场新诉求,创新红色产品模式,以互动式长征全路线情景体验活动为特色,通过多维度的观景方式、多样化的景观感受,塑造长征路体验首选目的地;以及在原特色自然景点基础上形成多种观光体验型主题片区。

6.3串点成线

示范带线路总长约57公里,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需避免风貌陷入平淡。需根据车行交通过境的特点,做到提升的精准化,用最小的介入为过境游客留下最深的印象。

紧扣三大游憩带主题,以红色、古色、绿色为三色风貌基调,章节化的讲述该主题的故事。在古色客家风貌段上,提炼宁化县客家文化特色,展现客家饮食、客家建筑元素、客家宗祠姓氏、客家传统药材、客家寨门构筑、客家名人名仕、客家活字印刷,形成七大客家主题;在红色故事风貌段上,根据红色故事在宁化的发展时序,形成鱼水一家、革命星火、平凡英雄、纷至沓来、万里故事五大红色主题;在绿色生态风貌段上,梳理出沿线资源特征,形成绿水休闲、绿色田园、水保示范三大绿色主题。

主题需落位空间,需结合线性道路的特点。首先,梳理沿线主路交叉口,结合场地条件形成五大门户节点;其次,梳理沿线主要乡村聚落的出入口,强化其标识性形成八大路口节点;然后,结合沿路特色场景,融合主题打造十二处特色印象点;最后,梳理沿路两侧风貌不佳界面,屏蔽提升九处优化段落。最终形成一线串三段、五门户、八节点、十二印象、九屏段的整体结构。从原本文化氛围不浓、主题节点分布不均到构建强烈有序的主题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