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架起沟通之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家访,架起沟通之桥

张志英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城关中学312500    

刚送走2004届的毕业生,又迎来了2007届新生。当新生名单分到我手中时已近开学,还没有来得及家访,我就投入了紧张忙碌的教育开学工作中。

开学后的第三天,学校要求每个班级上报贫困生名单。刚开学不久,对学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压根儿看不出谁家贫困,心想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凭初步的印象随意报了五个学生名额。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着一群兴高采烈的学生,我忽然想起班上的小马同学,开学以来老像是心事重重,少言寡语的,又不太愿意和同学交往。于是我就顺便去了他家坐坐、了解一下情况。到了他家,我才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已经离异,离婚时,他本来判给他的父亲抚养。但他的父亲对他从来是不闻不问。母亲见孩子可怜,就把孩子接了过来。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仅靠母亲每月帮人家看店所挣的900元钱,只能勉强糊口。孩子每天基本上没有什么零用钱了。但他很懂事,从来不向妈妈提更多的要求。

此刻的我,心里感到一股莫名的酸楚,吃惊,惭愧,甚至有几分自责。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家访啊?早知道这个情况,我也可以帮上一点忙的!上报贫困生名单,对我来说,似乎不是件特别难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对他这样的学生,实在不是一件小事啊!贫困生名单中没有他,实在是我工作的重大失误!就是因为我没有及时家访,才造成了这样不能原谅我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给他一点钱物、找他谈话、让班上学生主动与他交流,权作我对自己曾经的过失的小小弥补,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马航奇变了!他学习认真,成绩进步较快,与班上同学打成一片,终于融入到了班集体中。

家访让我了解了一个学生,家访更让我改变了一个学生。

于是,我决定尽可能多地去家访。想是这样想,但真的做起来,却也不是那么容易。起早摸黑,上课,改作……繁杂的班级工作,似乎不让我有丝毫的空隙。一个学期下来,我还没能跑过几个学生家庭,对班上学生具体境况,还是知之甚少。

2008年1月25日,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正忙于期末结束工作。突然,学校接到新昌县教体局关于抗击50年未遇雨雪冰冻天气的紧急通知:取消了1月29日全校的休业式,1月29日寒假正式开始,学生一律不再来校。这可怎么办?学生的寒假作业没有布置,学生的成绩单还没有发放!怎么办?然而转念一想,这也不正是一次普遍家访的好机会吗?我心里一阵惊喜。家访,我毅然作出了决定。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家人们的反对,不为别的,他们担心我的身体,担心我的安全。是啊,天寒地冻,五十年不遇。

但我并没有顾上这些。我匆匆忙忙地在一家电脑店打印好寒假登记表,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叫孩子一起帮忙把学生成绩报告单一一装入信封,并在信封上一一写好学生名字。寒风嗖嗖,雨雪纷飞。我穿上羽绒服,裹上围巾,骑上电瓶车出发了。首先我来到了路较远的元岙村的小雯家。敲开她家的门,只见她们一家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准备过年,包粽子,腌腊肉,打扫卫生……见我到来,小雯妈妈竟一时说不上话来,也许是没想到这样的大冷天,我竟会去登门家访。小雯妈妈一把拉过我,硬是要给我烧点心。但我考虑到时间紧张,还有好几户学生要去家访,便推辞了她们的盛情,跟她们聊了一会,便又上路了。这一下午,我陆续家访了侯村、五都方向的十来个学生家。回到家时,已是华灯初上。天寒,路艰,人困乏,但我心里却似乎流淌着一股暖意,因为我送出了对学生的关爱,收获了学生的感激。

第二天,第三天,我依旧家访。整整四十八份成绩单,我一一亲自将它们送到了学生手里。只有三个偏远山区学生的家,交通已经阻塞,只能准备过年后再去家访。

这个寒假,我过得特别踏实!因为我对每一个学生亲自送去了嘱托!

这个寒假,我过得又似乎特别不安宁,因为假期里常有学生或家长打来电话!

通过此次家访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在过去,家访曾是一个老师了解学生、与家长深入交流、达到良性沟通的得力助手和重要渠道,许多优秀的老师也都以善于家访而著称。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愈来愈趋于快捷化,比如,电话里的一声问候,手机里的一条短信,网上的一声祝福,就能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费时费力”的家访似乎应该淡出师生沟通的舞台了。

但是,在这些快捷交流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遗憾呢?所有这些快捷的沟通,毕竟只是声音的传递或者仅是文字的传输,根本取代不了教师与学生家长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尤其是一些特殊家庭,通过家访才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家访——是教师和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的一种宝贵机会,是教师对学生及家长的一种平等的尊重,是感情的一种真诚的直接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不仅仅限于学生本身,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也是教育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教师放下课堂上庄严的架子,就像朋友拜访那样来到学生家中,这本身就带来了一份真诚,带来了一份关切。而家长的热情接待中又流露出了对教师的敬重,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这次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家访虽然的确有些辛苦,但辛苦的付出确实却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学生在日记中说:“平时班主任老师非常的严格,这次家访让我知道了老师是这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家长则在反馈中说:“在寒假里孩子学习比较自觉,主动完成寒假作业,他们说老师这么关心我们,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来回报老师。” 任课老师也反映:“你们班学生过年后好像听话多了。整个班级学生的精神风貌非常好,学习的劲头很足。”第二学期结束时我班的各科成绩都处于整个初一年段首位,看到这些,我由衷地感到:这次家访收获真大。

家访,是一种感情的催化剂,它密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起了鱼水般的师生关系,熔铸了师生间最纯真、最永恒的一份友谊!经常利用家访与家长和学生对话沟通,用真诚换来家长的信任,用爱唤醒学生的自信,用心哺育学生成长——家访架起了教师与家长、学生的连心桥。无论时代怎么变,家访这一传统沟通方式不可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