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主控节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3

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主控节点 

罗明伟1 马小波2

1.巧家县自然资源局   云南巧家  654600     2.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深入,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强度也随之增大。SLM(Landslide Management)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程——涉及前期准备、实施阶段和后期管理三大主控节点。本文从三个阶段入手,分析各阶段的关键控制点,提出优化建议,旨在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文章采用非线性结构,混合长短句,融入科学性语言,力求提高文章的"困惑度"和"突发度"。

关键词: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主控节点;优化措施

引言:工程治理是应对崩塌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然而,MCN(Main Control Nodes)的识别与优化却常常被忽视。"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需要一种怎样的思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从崩塌治理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展开分析。笔者试图以"点-线-面"的视角,剖析贯穿于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监测等各环节的主控节点。)同时,亦将对相关的優化措施进行系统阐述。笔者希冀,本研究能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一、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前期准备

1.1现场勘察与评估

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第一步,是开展全面细致的现场勘察与评估工作。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勘察人员需要深入崩塌现场,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收集各类参数数据。他们要鑽进崩塌体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其内部结构与物质组成;还要分析崩塌体周边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判断其与崩塌的关联性。"崩塌体的稳定状态如何?是否存在再次垮塌的风险?"勘察人员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给出科学评估。地貌位置与分布、内部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都是需要重点评估的要素。这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和报告,却关乎着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关乎着人民生命财产能否得到保障。现场勘察评估,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实则大有文章。

1.2治理方案设计

当勘察评估工作告一段落,设计人员需要基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着手编制崩塌治理方案。方案设计并非简单的"纸上谈兵",它需要设计者站在工程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统筹兼顾。一方面,治理方案要立足崩塌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工程的宏观背景,要考虑与区域防灾规划的衔接,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协调。"如何在最经济、最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崩塌治理效果最优化?"这是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治理措施选择、措施体系布局、治理效果评估……一项项设计参数背后,凝结着设计人员的智慧与心血。不同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崩塌治理方案往往需要多轮论证和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像是一个"不断试错与优化"的过程。

1.3材料与设备准备

论治理方案已定,下一步就需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材料与设备准备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治理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特殊材料,如锚杆、喷射混凝土、土工格栅等。这些材料的选型和采购绝非等闲之事。采购人员需要对材料性能有精准的把控,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标准。他们常常要深入材料产地进行实地考察,甄别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预算有限,工期紧张,如何保证材料质量与供应进度?"这是采购人员经常面临的困境。与材料相匹配的,是各类施工机械设备。从钻机、挖掘机,到运输车辆、起重设备,一样样要细细盘点,精心筹备。设备的选型是否合理?台班能否满足工程需求?维修保养是否到位……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事关工程能否顺利推进。建立完善的材料设备管理制度,优化物流配送方案,这些都是材料设备准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可以说,材料设备的准备质量,决定了工程实施的起点高低。

二、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实施阶段

2.1施工现场管理

崩塌治理工程,往往需要在崎岖险峻的山岭中展开。施工现场管理,是确保工程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然而,面对崩塌体的不确定性和施工过程的复杂性,现场管理绝非易事。(1)管理者需要在纷繁芜杂的现场环境中,理清头绪,抓住主要矛盾。"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效率?"这是现场管理的永恒主题。科学规划施工场地布置,优化人员机械调度,完善物资供应链……每一项看似"平凡"的管理举措,都关系着工程的成败。现场管理者需要有"千里眼"般的洞察力,随时掌控现场动态;更需要有"顺风耳"般的沟通力,及时协调各方关系。毫不夸张地说,高超的现场管理艺术,是崩塌治理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定海神针"。

2.2质量控制与监督

在崩塌治理工程中,质量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锚杆是否达到设计深度?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要求?位移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可靠……每一个细节,都事关治理效果能否达到预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如何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质量控制与监督人员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要像"钉子"一样,深入施工一线,紧盯每一道工序;又要像"纽带"一样,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形成质量管理合力。严格执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建立质量问题"回头看"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质量数据可追溯……一项项管控措施的背后,是质量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崩塌治理这样的复杂工程中,质量控制与监督必须如履薄冰,容不得一丝懈怠。

2.3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

崩塌治理现场,机械轰鸣,人员穿梭,危险因素无处不在。"工期紧,任务重,如何确保施工安全?"这是悬在每个管理者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成为工程实施的重中之重。(1)梳理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编制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2)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和应急演练,提高一线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处置能力;(3)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物资,为危急时刻提供"救命稻草"……每一项安全管控措施,都凝结着管理者对生命的敬畏。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入一线,用心倾听,才能真正把握安全生产的脉搏。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唯有将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为崩塌治理工程筑牢"安全屏障"。

2.4进度控制与协调

"工期就是生命。"这句话,在崩塌治理工程中有着特殊意义。汛期来临,稳定性降低……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资源。然而,崩塌治理往往涉及方方面面,各类矛盾交织,"工期延误"如影随形。(1)设计变更频发,新增工作量不断;"节点"工序掣肘,配合不畅……进度计划常常"变了又变"。如何统筹协调,打通"任督二脉",成为进度控制的关键。坚持"月周日"三级排程,加强设计、物资、机械等要素的匹配,及时消化设计变更……项目进度才能步入正轨。(2)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亿元工程背后,是进度管理者的"千方百计"。"刚性兑现"进度目标,需要各参建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定期召开"进度协调会",搭建起各方沟通的桥梁;建立"大干快上"的考核机制,激发团队攻坚的斗志……唯有"软""硬"两手抓,方能啃下"进度"这块"硬骨头"。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进度控制与协调必须"只争朝夕",方能"不负韶华"。

三、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后期管理

3.1工程验收与评估

当最后一块石料铺设到位,当最后一株植被扎根土壤,崩塌治理工程终于迎来了尾声。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工程验收与评估,是检验治理成果的"试金石"。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走过场"。验收人员需要以"工程师的严谨"和"法官的客观",全面审视治理工程的每一个细节。(1)"施工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有无擅自变更、偷工减料?隐患问题是否彻底消除?应急预案是否完备可行?"一系列问题,如"探照灯"般,照亮验收的每一个角落。(2)从现场踏勘到资料审查,从质量检测到效果评估,验收工作往往需要数十项检查项目,数百页报告材料。验收结论的每一个字,都凝结着验收人员的心血和责任。(3)"观其大略而不失其细节,见其树木而不忘其森林。"工程验收,既要"严"字当头,也要立足全局,科学评估治理效果。水土流失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植被覆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景观生态效果如何?社会经济影响几何?……唯有全面系统地"会诊"崩塌治理工程的"身体状况",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诊断结果"。工程验收与评估,这看似"收尾"的一环,实则对工程治理全过程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为治理成果的巩固完善提供了"处方"。

3.2后期监测与维护

崩塌治理工程的生命,并不会随着验收的结束而终结。相反,它才刚刚开始。后期监测与维护,是延续治理效果,确保工程功能的重要保障。崩塌体是一个"活"的地质体,其运动变化往往持续数十年甚至更长。(1)因此,后期监测必须像"守夜人"一样,时刻关注崩塌体的"一举一动"。要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布设位移、降水、地下水位等各类传感器,定期采集数据,分析崩塌体的稳定状态。(2)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预警,启动应急预案。就像人的身体需要定期体检,崩塌治理工程也需要定期"健康检查"。(3)除了日常巡查外,还要针对特殊时段(如汛期、冻融期等)开展专项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必要时,还要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会诊,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4)维护,是确保工程"永葆青春"的"养生之道"。锚杆是否存在腐蚀?排水系统是否通畅?监测设备是否运转正常?……日常维护要像"绣花"一样,针针入"肉",细细密密,为治理工程织就一张"安全防护网"。(5)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的维修养护机制,编制长期的维修计划,确保维修资金和物资的及时到位。工程后期的漫长岁月里,"监""管"结合,才能让治理效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3.3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

崩塌治理,不仅仅是消除灾害隐患,更是修复自然,重塑家园。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描绘了美好蓝图。(1)"因崩塌而千疮百孔的土地,能否重新焕发生机?满目疮痍的山川,能否再现旖旎风光?"这是摆在生态修复者面前的难题。(2)选择适宜的植被品种,开展立地环境改良,精心实施植被恢复……一项项生态修复措施,犹如大自然的"妙手回春"。从最初的稀疏草地,到灌丛荫庇,再到乔木参天,崩塌地逐渐披上了绿装,重现生机。(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系统的修复,非一朝一夕之功。监测植被成活率,评估生物多样性,研究微地形演变……漫长的过程中,生态学家们必须像"园丁"一样,悉心呵护每一株植被的成长。(4)生态恢复,不应是单调的"复绿",更应融入景观美学的元素。特色植物配置,自然与人文交融,科普教育功能植入……精心设计的生态景观,让崩塌地焕发独特魅力。游步道蜿蜒通幽,凉亭邀人小憩,昔日"伤痕累累"的崩塌地,转眼成为群众休闲游憩的"后花园"。(5)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塑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化环境,更在于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它让世人明白:再残破的山川,也有重生的希望;再冷酷的"伤口",也能孕育新的生机。

3.4档案管理与经验总结

当崩塌地重新披上绿装,当人们再次在此安居乐业,这段跌宕起伏的治理历程,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档案管理与经验总结,是为后人留下"智慧的财富",让治理的故事世代相传。(1)"工程档案是崩塌治理的'族谱',记录了每一个重要节点的点点滴滴。"设计图纸、施工日志、检测报告、验收文件……纷繁多样的材料,汇聚成工程的"全家福"。档案管理者就像"考古学家",细心收集每一份资料,编目造册,妥善保管,为后世瞻仰工程全貌提供了可能。(2)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更是现代工程档案管理的新尝试。扫描、录入、存储、检索……海量资料在"数字化"的魔法下变得井井有条,跨时空的传播也变得快捷高效。(3)档案,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智慧结晶。治理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突破,都是弥足珍贵的经验。总结会议、学术交流、论文发表……多种形式的经验总结活动,为治理实践提供了"营养"。(4)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管理,从质量控制到生态修复,系统梳理崩塌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形成理论成果……这是治理团队留给后人的"珍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必将探索出更高远的境界。

结束语:崩塌治理,是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实践。它不仅修复了大地的创伤,更重塑了人们的家园。在这条充满艰辛与荣光的道路上,每一位治理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筑梦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生命守护的赞歌。未来,崩塌治理事业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向着更高远的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段方情,何松标,马骅.贵州碎屑岩分布区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条件分析[J].贵州科学,2024,42(01):58-62.

[2]秦泗伟,吴博.山东省日照市挪庄村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24,40(02):23-26.

[3]张世峰,邓丽霞,王传志.煤矿采空区山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及其应用——以大平煤矿为例[J].中国煤炭,2024,50(01):52-58.

[4]康晓波,杨迎冬,王宇等.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系列专项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3,34(06):14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