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时代公众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全媒时代公众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丁双飞

承德广播电视台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点到面的单一传播格局发生巨变。目前是人人皆媒, 万物皆媒。这种媒介生态环境打破了信息传播壁垒,分散了话语权,提高了传播效率。但是,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新的影响社会至深的问题。当公众携技术手段的便利而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时,失范失衡的诸种现象高频率出现,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陷入由此带来的困局之中。媒介素养这一以往对媒体专业人士的专业要求进入大众视野,亟需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和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全媒体 媒介素养  培养策略

引言

当大众传播时代蜕变为全媒体时代之际,人人皆有可能成为信息采编者、 发布者、 评论者和传播者,媒介素养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素养,而应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识。因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和失范,造成诸种舆论场中的乱象:信息过载、虚假新闻、信息茧房、公共空间缺乏理性声音,极端情绪涌动引发社会的焦虑和不安等等。因此,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澄清舆论空间,提升使用媒介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一 媒介素养缺失带来的问题

1 信息过载与虚假新闻横行

信息技术革命使“人人都是麦克风“成为现实,交互性的特征使得信息的生产者从传统媒体工作者扩展为几乎所有社会成员信息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过于丰富的信息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的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准确性的选择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人承担信息把关人以及社会瞭望者的社会责任,以受过严格训练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采写和传播信息,社会责任的考核是对现实经济利益的有效制衡,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杜绝虚假新闻以及违反新闻伦理的新闻传播。然而进入全员皆媒体时代后,公众缺乏“把关人”意识,流量为王 经济利益至上的单一价值观失去制衡,莫须有的虚假新闻充斥舆论空间。[1]

2受困信息茧房,群体极化

现代信息技术中是大数据抓取和算法使得各类信息实现了针对个人偏好的精准推送。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受众接受的信息是日复一日的同质化。看似自由浩瀚的互联网世界,却因为同质化的信息将自己囚固在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只点击自己偏好的链接,只接受与之观念认知相似的个人和群体,与外部多元世界的隔离使得他们把自己的偏见认定是真理,拒绝其他合理性观点,将其看做是对自己世界观的侵犯。尤其是,当这个状态得到"同道者"认同和支持后,更加缺乏反思和自省,极易走向极端与多元共存不再可能,排斥与拒绝不同价值观群体被当做捍卫真理,群体与群体之间由此严重割裂,从而引发剧烈的网络冲突。在现实层面,也会引发社会粘性的丧失。因为社会粘性正是由生存经验、普世价值的分享而来。当每个个体之间社群之间缺乏粘性,分离单一的原子,这无疑极大地弱化社群功能。

3新闻伦理意识和性别意识缺失导致舆论生态环境恶化

在网络直播,短视频中频繁出现侵犯个人隐私现象,极端者为博取眼球,甚至进入太平间拍摄亡者尸体;对性侵未成年人事件的报道,一些大的媒体甚至出现暴露未成年人姓名身份证号等违法操作。网校园霸凌以及虐待小动物视频的上传、人肉搜索、在涉及女性家暴性侵的新闻中,对女性的歧视和污名化等等屡见不鲜。无论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必然要有道德底线的坚守,一旦突破人类尊严以及非暴力的伦理规范,打开的是潘多拉的盒子。

二 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信息呈现全开放的状态, 大众传播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已经消隐,公众要成为自己的把关人,每个公众都要参与到社会把关人的角色中。因而具备媒介素养现代社会公民素养和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1 以批判性思维辨析媒介内容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大众媒介时代,媒介素养的重点是在于明白大众媒介有其特殊的生产、制作和流通规则,媒介内容是通过符号建构出来的,受众要具备破译媒介信息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的能力。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一质疑、反思的批判性思维应得到承继。在众声喧哗中,在信息过载中,公众尤其应审慎对待接触的信息,应该充分意识到网络的虚拟以及匿名特质,它使言论既自由同时难以追责。在舆情汹汹之际保持冷静,辨别信息真假,拒绝被煽动起来的网络情绪裹挟,走出被设计的信息茧房,营造和平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培养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必由之路。

2 增强新闻伦理意识和性别意识

新媒体时代,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受众也是生产者,传播者。公众是否具有新闻伦理意识和性别意识,将对舆论生态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

真实、人格尊严和不伤害是普遍的公认的伦理准则。受利益驱动,舆论场的信息往往耸人听闻,渲染暴力,因猎奇而失真,或者侵犯个人隐私,伤害人格尊严。但是乱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些伦理准则失效。事实上,当伦理原则遭到违反时,社会以及政府必须重申和坚持并在更大范围普及新闻伦理原则。新闻伦理原则必须以比过往更重要更突出的显现出来,才能制衡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缺乏伦理道德的传播乱象。

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性别意识越来越受到瞩目,它是分析当代社会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所谓性别意识,就是指自觉地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但受传统社会文化影响,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在报道女性遭受暴力的新闻中,污名化女性的文字和观念并不鲜见,与现代性别平等的文明理念相悖。唯有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才会在媒介生态中营造性别平等友好的氛围,助推社会文明进步。

3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通识教育

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可以更广泛的加入公共讨论中去,参与社会治理,影响社会决策,由此形成巨大的影响力推动社会进程。所以,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公众理性有效的表达至为重要,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至为重要。在大众传播时期,媒介素养是对媒体从业者的专业要求,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体素养应嬗变为公众的基本素养。

现代公民应该要掌握的媒介素养有:

(1)媒介使用素养。主要表现为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

(2)信息消费素养公众需要具备在海量信息中辨识的能力,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能力获得全面、平衡的信息,这是实现理性的公共交流的基础。

(3)信息生产素养公民新闻的日益普及,要求普通公众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

(4)社会交往素养在网络社交中尊重他人权利,包括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5)社会参与素养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这不仅关系到网络空间的秩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3]。

媒介素养涵盖广泛,涉及伦理学,群众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社会文化方方面面面。它不仅是一种思维的锻造,也是人文素养培育的一部分[4].它应该进入学校课堂,有一个系统的体系化的培育过程,进而成为每个公民的通识教育,必备修养。信息生态健康、有序地维护,整个社会和谐平衡,倚重于此。

参考文献

[1]苏燕,唐新闰.传播学视角下大众新媒介素养缺失问题及其原因[J].中外交流,2019,000(005):9.

[2]吴倩,《全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内涵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5(02):134-134

[3] 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N],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3

[4] 黄旺,胡满英,张小雨.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南方论刊,2015(09):59-61

作者简介:丁双飞(1974.8)女,籍贯河北省承德隆化县, 河北师范大学毕业 ,承德广播电视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