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商业下沉广场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8
/ 2

地铁商业下沉广场设计探讨

吴中寅

日建设计(上海)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同质化的商业综合体的厌倦,以及对户外休闲的诉求增长,紧邻地铁的下沉广场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包括了停留、社交、消费等各种活动。随着地铁轨网的日趋完善,地铁客流变成了很多商业综合体的主要客流,地铁广场自然变为了“第二首层”。如何打造好第二首层,是很多商业综合体项目的重中之重。

地铁商业下沉广场不同于一般的下沉广场,其承载了较大的人流量,对下沉广场的活动、消费、停留等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土地利用的节约。本文对地铁商业下沉广场的平面布局、高宽比、立面形象等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流线及技术难点。

关键词:平面布局  高宽比  立面效果  地铁下沉广场技术难点

1、地铁下沉广场的主要课题

1.1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一般分为几何完形式、不规则式。

大部分已建的地铁下沉广场都以矩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完形布局为主,保留其中一侧为地铁站厅的立面,剩余几面做成商业界面。完形的布局方式可以确保商业的内侧边界可控,以减少对地下室其他要素的影响。如上海世纪汇的地铁下沉广场(图1及图2),其半橄榄型的完形轮廓,通过商业外摆、广场活动空间及停留空间,营造了商业氛围。七宝万科广场的地铁下沉广场平面用了半圆形,其店铺展示面较少,导致通过属性远大于停留属性(图3)。

图1及图2 上海世纪汇地铁下沉广场现场图    图3 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地铁下沉广场现场图                     

规则式的布局具有都市感,而不规则式的布局更具生活感。随着近几年都市漫步的休闲消费模式的兴起,人们开始倾向于具有村落感、自然感的空间,设计的思路和手法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以瑞安集团开发的虹桥天地为例(图4及图5),其在矩形的下沉广场中插入了两个通高三层的建筑体量,一个在洞口北侧,另一个在洞口的西南角,从而打破了完型的洞口边界,让人从地铁通道层进入下沉广场时,感受到很开阔、很自由的空间。加上广场西侧的景观造坡、扶梯、楼梯等设置,从而进一步弱化了洞口的边界感。

图4 瑞安虹桥天地下沉广场平面图        图5 瑞安虹桥天地下沉广场现场图

徐汇万科中心的地铁下沉广场设计中,将紧贴站厅的保护区转化为地铁广场,并与东西方向的中轴下沉广场串联起来,构成了L形的布局,在空间上具有了方向性,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客流(图6-图8)。

6 徐汇万科中心三期地铁下沉广场地下二层平面流线示意图

图7 徐汇万科中心三期地铁下沉广场效果图   图8徐汇万科中心三期中轴下沉广场效果图

1.2高宽比设置

下沉广场的高宽比会影响到空间的舒适度。一般而言,高宽比小会让人觉得较为舒适。有些项目中,地铁下沉广场仅仅是兼顾了部分疏散要求,且高宽比大于1以上,这样会显得空间较为局促,加之店铺的展示面会较少,会减少广场的人气。当高宽比远小于1时,广场的下沉属性就会被弱化,具有站在地面的开阔感。地铁下沉广场的高度,还取决于地铁站厅的标高,所以其高宽比的设计有一定的限制。

1.3立面效果

地铁下沉广场的立面和平面布局的关系很紧密。对于完形洞口布局,立面不能跨层通高设计,以强调连续的水平效果为主。上海世纪汇地下广场因地铁站厅标高较浅,与其平接的地下商业只能形成一层高的水平阵列效果,所以更需要店家的特色遮阳棚、外摆等增强商业氛围感。广场同时要兼顾地铁及商业排风,导致店面的高度只占了立面的一半高度,立面效果欠佳。

对于非完形洞口布局,立面的发挥空间就可以更多。如徐汇万科中心的下沉广场,采用了地下两层的通高设计,塑造了旗舰店形象,根据有商业昭示性。深圳湾睿印的下沉广场,也是以两层通高的立面设计手法,打造了地下商业入口、旗舰店铺等,让立面形象更加大气。

1.4 地铁站厅出来的第一形象

这是区别于常规下沉广场的很重要的一点。对于紧邻地铁的商业综合体而言,一半以上的客流来自于地铁,所以人们对商业空间的第一感知是发生在地铁出口的下沉广场,而不再是商场的首层。从地铁站厅进入到项目的第一印象则是项目设计的重要课题,设计需要考虑立面的色调及质感、空间的氛围、外摆的布局,以及和项目其他重要节点的空间语言关系。只有对这些要素精准的平衡,才能形成一个让人舒适放松的下沉空间,以形成记忆点并提高复购率。以瑞安虹桥天地为例,因地下二层广场范围很大,且绿树成荫,会让人第一眼感受到绿色活力,非常惬意。若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够细致入微,地铁下沉广场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快速通行、快速疏散的消极空间。

2、地铁下沉广场的动线研究

2.1 办公无雨动线

徐汇万科三期的总建筑面积将近50万平方米,如何将地铁商业人流、办公人流引入到各个目的地是较为复杂的课题。此项目的主要业态为办公,故办公人流的无雨路线作为主干因素。开发商与地铁运营协商后只在站厅的南北各设一个出入口,所以在南出口增设了一个雨棚,可以无雨连接到T1办公塔楼的地下转换梯厅。沿着雨棚方向继续往前,沿着地下中轴的灰空间步行到三期的T2T3塔楼,以及T5T6两栋总部办公楼。北出口同样利用增设的雨棚及灰空间,为办公人群可以快速进入T2塔楼的地下转换梯厅提供了快速通道(图6)。

2.2商业动线

地铁下沉广场本身的动线一般包括直线型、环绕形。需要注意的是,动线必须和商业入口设计紧密结合。地下入口设计的昭示性越明确,越能将商业客流引导到商业综合体或者下沉室外停留区域。本项目中站厅北出入口作为强导向,让人可以最快捷的进入商业综合体的地下二层门厅。南出入口作为弱导向,以广场停留为主,且仅在下雨天借用无雨动线,将人引入中轴位置的地下商业入口。浦东的世纪汇地铁下沉广场,地铁站厅出入口也是正对商业的地下入口,保证动线导入最高效,动线两侧的下沉广场则作为停留空间。

3地铁下沉广场的技术难点及注意事项

地铁商业下沉广场在设计中,受限于地铁站厅相关的各类因素,这需要非常有耐心地将各限制一一化解,以找到最优方案。相关的技术问题及注意事项如下:

3.1风井问题

地铁站一般有几个要素会影响贴建,包括新风井、排风井、冷却塔。地铁站厅层及站台层等规模都较大,需要的进排风面积也较大。尤其是排风井,如果按照百叶50%的通风率考虑,经常都要超过十平方米以上,加上很多情况下地铁站优先于建筑开发,导致很多地铁站的上方会有大体量的排风井建筑物。如何将风井合入结建,是需要在空间效果和商业使用上取平衡的。如前滩太古里(图9),排风井设置在首层连桥下部,设计师用木饰面缓解排风井的体量压迫感。笔者在徐汇万科中心的地铁下沉广场设计中,在首层商业面积非常宝贵的前提下,将地铁风井设置在首层板的下部,尽量弱化地铁风井对商业界面和室外空间的影响(图10)。

图9 前滩太古里地铁排风井     图10 徐汇万科中心三期地铁下沉广场照片及剖面示意图

3.2结构问题

此项目的站厅为单拱结构,不能承受太多的侧推力,且因地铁方要求距离站厅留出13米的消防间距,以及红线范围内有两栋150米超高层办公塔楼,故需要做结构嵌固以及靠近站厅变形缝处的落柱。因此地铁下沉广场被分为了一系列的洞口,开阔感受到了一定影响。

结构嵌固还会进一步加重连接部位的梁高。本项目中,嵌固部分的主梁为1.3米,再加上梁底吊顶、面层、扶手栏杆反坎等,高度共计2.3米,所以板边侧面看起来非常厚,缺少了方案阶段的轻盈感,这也是很多下沉广场的通用问题。

3.3流线问题

因地铁站厅紧靠着下沉广场,虽然方便了地铁人流,但是靠近地铁的一侧地下车行交通流线会被打断。非邻接地铁的下沉广场布局相对灵活,可以非紧贴红线布局,以保证地下车行动线的环通。

3.4 高差问题

地铁站厅标高和新建建筑标高不同是常见问题,且很多项目中地铁站厅处于地下一层半的位置。在徐汇万科项目中,地铁站厅的标高为-10.40米,商业建筑部分地下二层标高为-11.60米。考虑到无障碍的要求,我们利用折线坡道等景观手法来化解着1.2米的高差。

3.5 疏散问题

地铁下沉广场需要兼顾地铁疏散及商业疏散。徐汇万科的地铁站厅以南北方向布局,需要在南北两端分设地铁疏散口及疏散楼梯。对于北侧部分,要保证两者的疏散,所以在两个洞口分设了室外疏散楼梯,才能符合规范要求。

当有更多的空间弹性可以利用时,建议将台阶梯段做的更缓,并将景观和楼梯结合设计,以获得更具趣味性的室外台阶。

3.6 开发及规划条件问题

未来的规划与建筑项目都强调一体化开发,这对各阶段、各部门的协同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修规阶段,建议规划团队需要协同建筑设计团队、地铁设计技术团队一起了解地铁贴建的限制因素及相关的设计难点,给后期的建筑设计阶段留出弹性空间,以保证土地利用最高效。比如市政工程要素的限制,往往使得地铁站厅部分侵入建筑设计红线中,加上地铁站厅的荷载预留不足,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的布局,以至于修规阶段的建筑布局会在实际建筑设计阶段不成立,导致实际建筑设计地下布局的较大颠覆,以至于和规划导则不匹配。

对于地铁设计技术团队,建议能在地铁站设计中保证方案的灵活性,比如:结构荷载的预留、风井优化的可能性、出地面要素(冷却塔、无障碍电梯等)的灵活性等,从而为后续的实际建筑贴建方案留出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结束语:

未来国内的很多建筑项目是在存量化市场下的城市更新,且地铁开发的数量已经大幅放缓。针对新建的地铁贴建项目,应各方通力合作以做出更具人性化的下沉广场空间。针对已建部分的更新项目,建议在材料、景观等方面入口,提升空间质感。相较于日本、新加坡等地,我们在空间的颗粒度上,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只有从大到小,在各个层面不断协作和反复推敲,才能产生国际一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