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林业造林方法及森林防火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6
/ 2

常见林业造林方法及森林防火措施分析

丰宁国有林场管理处草原林场 068350

摘要:林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常见的林业造林方法,旨在提高新造林成活率,并基于森林防火视角,最大化地巩固造林成果,以此实现造林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林业造林方法;森林防火;措施

引言: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林业生产的整体技术发展速度却相对迟缓,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在造林过程中有必要立足于现代化的林业生产理念,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营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保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常见林业造林方法

1.1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在应用过程中比较适宜造林环境较好的区域,尤其是相关区域的气候状况较为温和、土壤肥力较好且杂草较少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立地条件较好,采取播种造林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降低造林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有助于提升造林效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对造林区域进行规划,在规划区内可以对林木种子进行直接播撒,在良好的自然条件作用之下,将能够确保树木的成活和生长。可用于播种造林的树种主要为松科植物和栎类等,这种造林方法能够让树苗在自然条件之中逐步生长,因此相关苗木的根系通常比较发达,整体成活率较高,对病虫害也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同时在播种造林的措施之下,能够形成自然竞争,实现去劣留优。

1.2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技术也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造林技术,在适宜条件方面,该技术也倾向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分殖造林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苗木的性状可控,且便于管理,对于造林工作的整体效率提升比较明显。在进行分殖造林的过程中,选择生殖能力较强的植株,并将其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进行直接栽植。其次,为了保证分殖造林工作最终达到预期的造林效果,相关人员需要在造林区域内挖掘用于造林的土坑,通常而言坑的面积应当控制在50cm2左右,同时应当确保其整体较为稳定,土壤也相对较为松弛,在这种条件下将能够促进苗木的生长过程。当该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可以将造林材料放置于坑中,保持不同造林材料处于水平方向,且株距合适。

1.3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技术目前应用极为普遍,造林效果也比较良好,该造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相关单位和人员在确定造林区域之后,即可通过种植树苗的方式来完成造林工作,相较于其他造林措施对环境的要求,这种造林方法的泛用性显著更高,且效率也比较高,这也是该方法应用规模大的原因。不过在植苗造林过程中,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率,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植苗造林技术的关键在于对苗木类型、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具体造林技术3个方面内容的把握,首先从苗木类型的角度来看,裸根苗和营养袋苗的选择将会直接影响到造林效果,裸根苗的主要优势在于便于运输和贮藏,且在种植过程中更为便利,但其容易出现伤根等情况,而带土坨苗则能够充分地保证植株根系的完整性,种植后的成活率较高,根据造林规模、造林条件合理地选择类型。同时苗木的年龄也需要充分的把握,如果苗木年龄较小则成活率较低,但苗木年龄大,则会影响到运输和造林效率。通常在进行针阔叶林造林的时候,可以选择苗龄1~3年的植株,这个阶段的植株在体积、健康状况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较为均衡。其次,在种植前的准备工作主要集中在对苗木水分平衡的合理保持,当苗木从苗圃起苗之后,针对其的各项处理工作均需慎重,以减少其离开土壤之后水分的迅速散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选择相对较为湿润、背阴的区域进行假植,以保持水分。最后在种植方法方面,可选的措施包括穴植、缝植和沟植三种,穴植过程中需确保穴深大于幼苗主根长度,穴宽大于苗木根幅,这种条件下将能够比较有效地保证苗木的生长过程。而缝植则是在合适的土壤之中,挖掘窄缝并将苗木挤压之后植入,这种方法可提高造林效率,同时保证苗木根系与土壤的紧密贴合。

2基于森林防火视角巩固造林成果的主要措施

2.1加强教育宣导,营造森林禁火氛围

(1)采用多种方式(会议培训+微信平台+短视频平台+公众号+信息平台+广播电视+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森林防火氛围。(2)突出宣传安全用火的重要性,尤其应抓好文明祭祀和日常防火知识的宣传,向周边群众普及野外用火注意事项,以及火灾火情紧急避险方法,增强森林火灾防范意识,并对火灾案件进行警示教育,深入剖析典型案件后的事故隐患,根据现实情况召开森林火灾案件查处报告会,公开曝光违规用火人员和违规事件处理情况。(3)落实好火灾报告制度,在村组织、乡镇组织中普及森林火灾报告制度要求,一旦发生火情,村级单位不得盲目私自扑救,而是应该在灾后及时向上级单位报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且抓好基层地区党委决策宣导,把握舆论导向,落实重大会议精神,以此提高森林防火工作震慑力和时效性,最终营造良好的禁火氛围。

2.2建立预警平台,加强火险监测

森林火灾时有发生,相关部门要想进一步遏制森林火灾发生,应重点构建林火预警监测系统,在建设林火阻隔系统、森林航空消防系统、森林防火应急通道、森林火警信息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火险预警模型,新建视频监控系统。尤其应该在重点区域改造火情瞭望塔,针对不同地区的植被特点、地貌特点,以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化、可视化取代人工巡视,综合应用“3S”技术,对火源进行快速定位,将火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使得森林防火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该系统组成中,前端系统主要包括手持终端、双光谱热成像一体化摄像机、供电系统、防盗摄像机、各种传感器系统;传输系统包括中心储存系统、消息接收与发送系统;指挥中心系统包括信息查询系统、物资集中管理系统。以上系统平台兼容性强,可支持多子系统接入,保证上下级指挥中心深度对接,为森林防火、森林救火提供技术保障。

结语

通过多种林业造林方式可达到更新树种、提高林木生长质量、扩大新造林面积的目的,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应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周边群众的教育宣导,科学指导群众规范用火,并在发生林火后选择合适的扑救措施与救火方案路线,最大化地减少人员和财产伤亡。

参考文献

[1]陈贝贝.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磷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44(7):8-15.

[2]白祖云.金佛山方竹母竹移植造林与1年生苗造林成活率对比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9,47(3):161-16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