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把“根”留住——溧阳市后六小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1

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把“根”留住——溧阳市后六小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芮永康

溧阳市后六小学

学校文化建设可以百花齐放,可以生动活泼,但一定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近年来,溧阳市后六小学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引传统文化活水,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素养课堂,让校园更具生机、充满活力,让教育更富内涵、彰显魅力。

  一、“思源”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

学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是核心理念的系统梳理、精准确立和有效播扬。溧阳市后六小学致力凸显属于自己的“这一个”。以“思源”为品牌特色的学校文化理念在凝聚、提升和淬炼中异彩闪亮。

(一)文化定位:思源文化

思源:思源者,不忘本。不忘初心,敦本厚德。德行天下,德厚流光。思源者,善溯源。追本溯源,乐在探求。智慧增益,和畅通达。——思源,是“饮水思源”的“根性德育”,是“问津溯源”的“探究学习”

启后:开启明天,启引来者,这是一种内在的向往,是一种行动的姿态,更是一种品质的凝聚。梦想开启,一路奔赴。向未来,前,达远方,“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启后,是“承前启后”的“接续行动”,是“期许未来”的“后六精神”。

(二)办学理念: 弘扬中华美德  培育家国良才

“扎根大地办教育”,汲取中华文化滋养,培育有中华根基的有用之才,以期报效家国。中华传统孝德文化,是学生成长、成人、成功的不竭滋养,是“立德树人”在乡村学校落地生根的有效践履。不止于此,思源文化更含有“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寻根溯源”“守正出新”等中华美德的丰富内涵。

二、“诗香”校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润根

   诗词之美,美在情志、美在意境、美在言辞。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中华古诗词始终给予我们艺术的熏陶和美的浸润。于是,老师带着学生与古诗词来了一场亲密“约会”。吟诗、诵诗、品诗,让“诗香”成为班级的专属味道。在这场诗词之旅中,学生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喜欢的诗句,制作成精美的“诗词展示卡”,放在班级的作品展示区。课间,学生在展示区驻足浏览,一边欣赏、一边讨论。其次通过制作书签赠送友人,并举行比赛等形式,

    在诗中遇见圣贤,在诗中明了事理,在这样美丽的诗词之旅中,学生与古诗词相遇,通过那些纯真生动的语言,凝望千百年的人间烟火,感悟中国人的浪漫和孝善。

三、劳动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

近年来,我们把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打造特色劳动实践基地,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

(一)潜移默化,建构劳动教育知识场

有位哲人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在建设校园环境的同时,把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追求等文化元素渗透于校园的一草一木,将环境设施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可以将文化内涵一览无遗地呈现出来。学校打造的“养根园”,门上的衣服楹联“人勤时春早耕耘无欺 根深者叶茂生长有道”很好的诠释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道理,花草树木的特点与季节应景,一一展示在面前,建构这些知识场,使孩子们产生这样的认知,我们既为花草树木养根也为自己生命成长养根。

(二)知行合一,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场

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校内推行项目化学习。学校分年级分板块规划“思源园”,让学生人人争做“小园丁”,自己动手分享快乐,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二是以自主实践为渠道,带领学生走进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学校搭建社会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体验特色职业劳动,将体验式教育融入学校教育。

三是以学生个性需求为目的,内外兼顾助力学生成长。以剪纸、美食、种植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是积极开展家务劳动,学校每星期都会统一布置一些家务活动,例如:我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我的房间我做主;我给爷爷(奶奶)捶捶背;刷碗洗筷我在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举行一些比赛,如叠被子比赛、包混沌比赛等等,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趣味性。生活中的真善美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是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浸润了一个孩子,一个班级,让孝善之花开遍了一座学校、一方土地。

立德树人,致力于办有品质、有温度、有记忆的教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仁大爱、大德大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莘莘学子的美好未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