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王义珍

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   712100

【摘要】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蕴含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势在必行的。 本文对初中生物学中的美育因素进行归类,提出渗透美育教学的策略并作出思考。

【关键词】美育;中学生物学;教学

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的教育[1]。我国很早就提出,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其教学内容来自于大自然中丰富的生命体,可以作为最直接的美学素材[2]。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挖掘生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在生物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及反思。

  1. 生物学中的美育因素

根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可以将生物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分为自然美、和谐美、科学美和人格美[3-4]

1.1自然美

自然美通常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自然景物或者自然现象带给人的一种直接的审美感受,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竹节虫将自己伪装成植物的枝或叶,使自己完全融入到周围环境中,这种美给人以神秘感;显微镜下运动的草履虫,周围有许多细细的纤毛,内部有精巧的细胞结构,给人以生物体的结构美;百合花色彩艳丽,气味芬芳,让人禁不住驻足观赏,甚至想凑上去闻一闻,给人以色彩美;雄鹰用强有力的胸肌牵动着两翼在空中翱翔,它们划过云彩、越过高山,给人以运动之美;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源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人新生命的诞生源于受精过程,这些给人以生理过程之美;毛毛虫破茧成蝶,给人以生命顽强之美。

1.2 和谐美

生物体都由几部分组成,例如绿色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通过“红花还需绿叶衬”体现出根茎叶的生长与花果实的相关性;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各个生态系统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生物圈,体现出自然界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矫健的身姿,敏捷的动作,成功时的高声呐喊,都需要各个器官系统密切配合,体现出生命体的和谐之美。

1.3 科学美

生物学是一门需要探索的科学,科学是发现、求真、求美的过程。生物学中的科学美包括实验美和理论美。实验美包括科学家对实验材料选择的美,实验方法设计的美,实验过程操作的美,实验现象呈现的美等。理论美是真理与美学的统一体,它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一种理论越贴合实际,其美学价值就越高。在学习“开花和结果”一课中,选取桃花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解剖、陈列和观察桃花的各部分结构来认识花,体现出实验之美;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选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碘液为检验试剂,叶片慢慢脱色的过程,都尽显实验之美。孟德尔选择自花传粉、有明显形状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才准确观察出实验现象,借助数学统计方法,用精准且富有逻辑的文字归纳出遗传学规律,呈现出理论之美;DNA双螺旋结构是对理论的精简和概括,呈现出一种形象之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用公式进行表达,呈现出科学的严密性和规律性,体现科学的理论之美。

1.4 人格美

人格美是生物美的核心,是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美。科学研究成果呈现出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不可摧的人格魅力,生物科学史的科学工作者也是如此。例如,在王应睐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例如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敢于质疑,并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最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高尚品格,激励着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1.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生物教师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美育?笔者提出五个策略供参考。

2.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内外兼修,注重自身的美学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增加对美学书籍的阅读,例如《美育学》、《艺术概论》等,学习从美的视角去认识事物;其次,教师可以走进艺术活动,接受艺术熏陶,体会美学带给人的愉悦感;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审美教学技能,着眼于审美化教学,例如在教姿教态、言语谈吐、板书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体现出美学因素。

2.2合理利用教学媒体展示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有机地将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融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节中,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呈现出神奇的微观世界;在“种子的萌发”一节中,用视频播放豌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呈现出生命之美。当然,我们也要重视传统教具的使用,例如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中,用眼球的3D模型来展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中,用血液循环挂图来标明血液循环的途径。

2.3利用“生物社团”创造美

基于学校开设的“生物社团”能够为学生提供创造美、鉴赏美的天地。例如,在“认识校园中的植物”活动中,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悟进行绘画和创作,在领略自然美的过程中创造美。在“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活动中,学生利用不同颜色的黏土制作各个细胞结构,在色彩搭配中尽显创作之美。在“制作泡菜”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同的菜品进行搭配,选择不同的调料进行调味,创造出色香味不同,又很可口的饭菜,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美的享受。

2.4通过实验教学再现美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现象美。学生通过努力使实验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美的再现和美的创造。例如,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学生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黄瓜表皮果肉、黑藻叶片细胞为实验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色彩不一的细胞,再次呈现出现象美;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跟随科学家的脚步再次演绎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仪器的摆放,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现象的呈现等一系列活动,重现当时的科学美。

2.5营造“教学环境”塑造美

在教学环境中融入美学因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在“开花和结果”一节中,教师中摆放百合、洋桔梗等花,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为进行美育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再者,教室中可以设生物角,摆学生做的生物绘图、生物模型,以及与生物相关的小创造,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还有,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可以塑造学生的审美,教师的教态、板书设计、语言艺术都可以对学生的审美产生影响,让学生体验到美的感受。

  1.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反思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也。”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美育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进行研究。本文针对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反思。首先,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时,可将其进行归类整理;其次,美育应贯穿于五育之中,切勿本末倒置,为落实美育的培养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最后,美育最终是落实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品格塑造上,因此,在美育评价标准的设置上要更倾向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在生物教学中,师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美”的生活。

[1]张玉能.《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学思想——审美教育论[J].美育学刊,2014,5(01):47-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22.

[3]赵火根,赵传栋.教师美育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5-45

[4]王一川.美学与美育(第 2 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