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史晓芳

河北省张北县永义街小学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即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就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设计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前面的案例,后来教师利用学生们常见的郊游分东西来引入,当几个小朋友来分一个苹果时,不够一人分一个,怎么办?使学生们产生认识新数的需求,从而主动探讨分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分数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前面的案例,在练习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将一则广告中分蛋糕的场景引入到习题之中,提问在这则广告中你能找出几个几分之一?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处,生活中也有分数的存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课堂引入

教师们常常用这样的语言对课程进

行引入“我们昨天学习了XXX,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XXX,好了现在我们把课本翻到第XX页”,显然,这种说法是索然无味的。就算听一百次也不觉得生动,不觉得有趣,又怎能吸引学生呢?所以我们要对课程的引入必须要讲究方法。

1.引入时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乘法么?乘法和我们以往的加减法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怎样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样的引入就是借助问题对课程的引入,首先,引入时使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而带着问题,也就更容易对课程中的内容产生兴趣。

这种方法实际上有点像当下正流行的“任务型课堂教学”,都是把一堂课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小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而课前引入的问题也是把课程按照层次的由浅到深划分开,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步步前进。不同的是在课程问题引入的方法在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上,与研究型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为稳固。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到学生的反应,来判断提出的问题是否过难,学生是否已经接受了前面讲授的知识。一旦出现问题,一定要对问题的设置进行调整。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旦设置的问题太难,不仅不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的目的,更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这个尺度并不好拿捏,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2.利用小故事引入情境

“有20只群猴子一起吃100个桃子,每只猴子一小时要吃一个半,在吃了两个小时之后,又来了5只猴子和前面的20只一同吃剩下的桃子,但是后来的猴子都比较小,一个小时只能吃半个,问这些猴子至少需要多久才能把桃子吃光……”上面的课程引入利用了猴子吃桃子的小故事,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情境中。首先,这种对故事的叙述就是比较有趣的,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利用小故事可以把课堂教学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童话情境中对课程进行学习。这也就满足了学生对课程“好玩儿”的要求。而对一道题目的求解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追求童话结果的游戏过程,让学生乐此不疲。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课前找学生来表演“猴子吃桃子”的小型情景剧,让同学表演小猴子吃桃子的样子,这样的课程引入比上面的话语引入更为生动,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要注意控制课堂秩序,一旦超过了限度,学生就可能整堂课沉浸在对故事和对热闹场面的回味中,忽视了本职的学习。

三、对问题进行质疑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在学生经历了借助计算器对自己喜欢的分数化成小数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面对分数化成小数的两种结果(一种是有限小数,一种是无限小数)同学们会有什么疑问产生呢?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哪个部分有关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短短几秒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我认为与分子有关。

生2:不,我认为与分母有关,与分子无关。

生3:我想与分子、分母都有关吧。

生4:我好像感觉与十进分数有关。

为什么要研究分数的分子?为什么要研究分数的分母?为什么要研究十进分数?这是学生自己大胆猜测而产生的问题,完全符合学生学习的兴趣与需求。

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更无从谈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了。

四、鼓励动手操作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思维是数学的心脏。”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协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柱。动手做是儿童心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等多种活动,让他们尝到求知的乐趣,从而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达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充分给学生操作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及黄沙,让他们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将圆锥容器盛满黄沙倒进圆柱容器。同学们经过反复操作发现:用圆锥容器盛满黄沙三次正好将圆柱容器倒满。真正理解了圆锥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很容易悟出圆锥体积公式v=sh。这样的推导过程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发挥,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指望在一两节课中就完成“兴趣链”发展的全过程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发展进程,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