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后期精细注水配套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高含水后期精细注水配套技术分析

刘冰

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  吉林松原 138000

摘 要:随着油田步入高产晚期,错综复杂的井网结构导致注采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各油层的含水差距逐渐减小,结构调整面临严峻挑战。不断涌现的高含水井和供液能力受限的井,使得层间和平面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出水,最大限度地挖掘剩余油资源,维持稳定的生产规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对高含水后期精细注水配套技术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概述。

关键词:高含水;精细注水;配套技术

在探讨油田注水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经济政策优化途径时,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地质特性和经济效益评估的差异化策略。通过对油藏区块实施精细的模糊聚类分析,以及深入的效益评估,可以精确划定各个油田单元,并对那些地质状况与开发成果之间存在显著冲突的区块进行深度剖析。这种精细化的操作使得我们能够据此定制特定的衡量标准,发掘出最适合潜力挖掘的区域。

一、油田基本特征分析

(一)分布情况

在油田的后期开发阶段,丰富的数据资源构成了独特的研究基础。除了传统的开发井和调整井的数据,我们还拥有加密井、观测井、检测井以及专门的密闭取心检测井的详细信息。此外,一系列的生产测试、监管记录和实时生产动态数据也提供了深入理解油藏的宝贵素材。相较于开发初期和中期,这一时期的资料不仅井数据量大(井间距更小,包括了加密井和检测井等),而且动态监测数据繁多,如多井试井、示踪剂地层测试等。这些都使得构建高精度的储层模型成为可能,进而推动精细化油藏描述的实现。

本文以某油田为例,据统计分析,这类油田的流体密度范围在0.93至0.97立方米之间,同时表现出极高的粘度特性。具体到底层原油,其粘度值可从26mPa.s延伸至150mPa.s。值得注意的是,该原油的凝固点相对较低,介于-29°C至-3°C的区间内。此外,陆相砂岩油田的汽油比值并不高,通常在5至30吨/立方米的范围内波动。在深入探索中,发现边水活动性较弱,自然能量供应不足,加上油层与地表的压力差不大,这使得小型气顶现象频繁出现。重要的是要理解,沉积物的属性会受到环境变化的显著影响,因此在不同环境下,各个油层的特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二)注水开发方式与评价

当步入开采的后期阶段,对地质结构的详细勘查成为关键,旨在深入了解油藏的后期状态。在这个阶段,为了优化开采效果,对油层进行精细划分,并通过向油层注水来提升作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油层,应避免采用标准的注水方法,而是要加强注水策略,以促进对残余石油的全面开发。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补充油田的产量,同时也能在低渗透油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提高开采的效率。为了提升水力驱动开采的效能,可以重新设计井网结构,建立新的注水体系。对于某些微小的储油层,采用分层注水技术进行开采,而对于渗透性低的储层,增强注水强度能显著提升采油效果。此外,后期开采常遇到井内产水量大的问题,这种策略能更有效地管理井内出水,防止产能下降,确保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再者,在后期开采中,油井套管常常出现渗漏点,此时采用不动管柱挤压水泥技术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即把不动管柱置于油井套管内,然后注入水和水泥至漏点位置,以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

边部注水涵盖边外注水、边内注水以及边缘注水等不同方式,其核心在于注水井的定位与注水模式的选取。在此过程中,专业人员需全面权衡多种条件,如水流速度、油井推进进程以及井组的具体布局等。特别地,当注水井位于井组的断块边缘,只有当油水井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其连通性才显著,能显现示踪剂的存在。在注入水尚未影响到相邻油水井的情况下,各油水井断块表现出注水的定向性和平面非均匀性特点。

二、高含水后期精细注水配套技术分析

(一)完善潜力分析模式

在现实操作中,精细的地质解析方法对于提升石油生产效率至关重要。为此,专业人员需根据独特的地质特性,构建并优化井震融合模型,同时重塑对地下结构的理解框架。在实施阶段,依托于该模型,通过运用断层定位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手段,精确提升作业的精准度和效率。井震融合模型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对微小断裂区的识别准确度,使得注采策略与剩余储量的解读更为明晰。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还需结合构造理论和地质统计学的深度洞察,详尽研究原油的分布模式。其中,油层的走向、边界特征以及砂岩体的空间分布,都是核心的分析重点。同时,技术人员必须关注断层边缘的潜在油藏以及注采系统的不完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不断改良和优化水驱开采策略,旨在最大化开采效能。这样的精细化管理策略,确保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的高效进行。

(二)创新分类油层井网

在探索性研究中,揭示了油层特性的深刻影响力对注入策略的关键作用。实质上,工程师应以油层特性为导向,采取创新的密集注水井再钻技术,旨在缩短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从而显著增强资源的挖掘效率。常规情况下,井间距被设定为500米,然而,在再钻技术的推动下,这一距离减半至250米,这意味着这种方法显著提升了生产效能。值得关注的是,再钻策略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未经射孔的井区和预先规划的补注区域。这项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表现为单井的日产量显著攀升,而综合含水率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技术人员在实施时需全面权衡诸多变量,如油层深度、注采井之间的距离、开采效率以及具体的注水策略等。这种兼顾效率与资源利用的方法,无疑为我们带来了双重的收获: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同时优化了开采过程。

(三)构建注水配套挖潜调整模式

对于技术团队而言,理解和解读注水层段的数据是至关关键的任务。需聚焦于细微的渗透率变化和相对较少的层位特性,同时考虑到各层段间的渗透率梯度以及层间连通性等复杂因素,对油藏的特性进行深度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观察表明,重复压裂操作的频率与储层含水量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因此,技术专家们在实际操作中应明确决策依据,精确量化各项参数,以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度。从战略角度看,油田开发作为驱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不容忽视。政府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致力于提升剩余油资源的开采技术。这是因为高效的余油提取技术直接影响着整体的石油产量。此外,政府应当强化对水驱开采技术的认识,并采取精细化管理策略,不断优化注水体系,从而增强渗透油层的开采效能。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扩大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节约能源,从而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为社会的整体繁荣做出贡献。

结语

总结性地,油田开发策略会因地质特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动态变化,特别是高含水后期油田。为此,技术团队需灵活运用地质知识,制定出最适合的开采策略,以提升整体效能,驱动行业进步。同时,针对各地域的独特性,持续深化二次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二次采油技术的研发深度直接影响着油田开采的效率,政府部门应集中力量,强化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二次开采的技术高度。此外,后期管理和后续开采技术作为油田开发的关键环节,不容忽视。管理层需深刻理解并针对性地优化这两方面,以此实现开采效率的提升和全社会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玉奇.高含水精细注水配套技术分析[J].石油工程, 2018(10):19-22.

[2]刘福英,王钰,刘剑晔.高含水后期精细注水措施分析[J].石油管理,2019(28):145-146+ 149.

[3]李文奎.油田开发工艺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 37(1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