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服钙通道阻滞剂致下肢水肿的治疗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6
/ 2

高血压患者服钙通道阻滞剂致下肢水肿的治疗效果观察

张松柏

南充市顺庆区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利尿剂治疗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引起的下肢水肿效果观察。方法:高血压服用CCB后出现下肢水肿的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口服利尿剂氢氯噻嗪、螺内酯或者呋塞米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休息观察,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的双下肢水肿治疗后的大腿周径、小腿周径、踝部周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利尿剂治疗由CCB引起的下肢水肿疗效较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下肢水肿;利尿剂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1]。原发性高血压通常简称为高血压病,约占高血压的90~95%。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的5%~10%[2]。临床治疗高血压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辅助饮食及运动等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降血压的药物可归纳为五大类,其中钙通道阻滞剂(CCB)是较常用的一种降压药。本文通过对CCB治疗后下肢水肿的患者给予利尿剂治疗,具体疗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门诊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的高血压服用CCB后出现下肢水肿的患者30例口服利尿剂氢氯噻嗪、螺内酯或者呋塞米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0-92岁,其中1级、2级、3级高血压分别为6例、20例、4例。其中足背水肿、踝关节周围、膝关节以下水肿分别为22例、7例、1例,均为凹陷性水肿。选取同期仅休息观察的30例高血压服用CCB后出现下肢水肿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2.3-91.5岁,其中1级、2级、3级高血压分别为7例、18例、5例。其中足背、踝关节周围、膝关节以下水肿分别为21例、8例、1例,均为凹陷性水肿。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需要将血压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患者先进行心脏彩超、B型钠尿肽(BNP)、肾功能、尿常规、肾脏B超、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低蛋白血症、甲减、肝硬化、肾脏病变等疾病引起的水肿,同时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排除血栓等疾病引起的水肿后,立即停止服用CCB,改为其它降压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发现下肢水肿后,通过休息、观察病情变化,如无病情加重就不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于水肿较轻者给予口服利尿剂氢氯噻嗪12.5mg qd  和(或者)螺内酯20mg qd口服,对于水肿严重者口服呋塞米20mg qd(或者)加螺内酯20mgqd,27例患者服药3-5天,3例患者服药7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t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胀部位周径情况比较

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的双下肢水肿治疗后的大腿周径、小腿周径、踝部周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18、2.5912、2.5627, P<0.05 )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的肿胀部位周径情况比较(cm)

组别

大腿周径

小腿周径

踝部周径

观察组(n=30)

50.22±4.05

30.01±3.27

21.73±2.96

对照组(n=30)

53.18±4.96

32.48±4.07

23.42±2.07

t

2.5318

2.5912

2.5627

P

<0.05

<0.05

<0.05

2.2根据双下肢水肿治疗效果临床评价,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和对照组76.67%比较,效果明显 (=5.82,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水肿消退效果比较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发生率

观察组(n=30)

22

8

0

30(100%)

对照组(n=30)

9

14

7

23(76.67%)

5.82

P

<0.05

  1. 讨论

高血压属于慢性病中的一种,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差异,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我国高血压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高血压的诊断:用水银柱或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不推荐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读数结果一般取偶数),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收缩压均≥140mmHg和(或)舒张压均≥90mmHg可诊断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正在服降压药,血压虽正常,也诊断高血压。也可参考24小时动态血压(白天均值>135/85mmHg,夜间>120/70mmHg,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一般右侧比左侧高10~20mmHg。首诊测双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读数较高的一侧。若两侧血压超过20mmHg以上,应注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或一侧锁骨下动脉及远端有阻塞病变(如主动脉夹层)等。

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达18.8%,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尤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约60%的高血压有家族史。环境因素中包括饮食、精神应激、吸烟等,其他因素中包括体重、药物、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都可以引起血压升高。降压药的用药原则是: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目前常用的降压药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CCB的特点:降压快,对血糖血脂无明显影响,对老年人有较好疗效,高钠摄入和非甾体类药不影响降压,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降压。常用的有长效的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拉西地平,非洛地平缓解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其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主要有心率增快、面红、头痛、下肢水肿等。CCB引起的脚踝部水肿的机理是:因为CCB类药物是选择性的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毛细血管网的静水压增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引起血液再分配,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形成肢体末端水肿,而不是水钠潴留导致的水肿。使用利尿剂后,约3-5天(最长的约7天后)下肢水肿逐渐消失。呋塞米为高效利尿剂,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氢氯噻嗪为中效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螺内酯为低效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3]。呋塞米和氢氯噻嗪为排钾利尿剂,而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因此,使用时要注意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本资料中经利尿治疗后观察组双下肢肿胀部位周径变小及水肿明显减少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服用CCB的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下肢水肿,最好立即停止服用CCB,对于轻度水肿的患者,可以服用氢氯噻嗪和(或者)螺内酯治疗;对于中重度水肿的患者,可以服用呋塞米(或者)加服螺内酯治疗,同时注意防止体内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

总之,使用利尿剂可以更好地减轻下肢水肿症状,促进肿胀下肢周径缩小,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接受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12:第9版:247.

[2]步宏,李一雷,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10:第9版;161.

[3]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第9版: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