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产业在湖南现代农业发展中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和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3

农业特色产业在湖南现代农业发展中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和影响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实施分析

王 政  黄伯军  谢峥嵘  朱作华 通讯作者:黄伯军、谢峥嵘

1.湖南产城经济技术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湖南长沙4100063.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摘要: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在乡村振兴发展项目中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备受关注。通过对农业特色产业在该项目中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在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促进了农户增加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转型。同时,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户采纳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意愿,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湖南省抽取邵阳市大祥区、隆回县、邵东市以及凤凰县进行走访调研,旨在了解农发基金贷款湖南乡村振兴发展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模式以及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国际农发展基金;乡村振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言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以下简称“农发基金”)是联合国为支持发展中国家粮食和农业发展而设立的金融机构中国自1980年加入农发基金以来,该机构一直积极支持中国农村减贫事业,先后在中国多个地区实施了30农业农村发展项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迎来了现代化农业园区的蓬勃发展[1]。这一进程为农业领域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迈进。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崛起不仅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了有力平台,更将周边农民的收入逐步提升,为特色农业的提质增效发挥着重要作用[2]

1.农业特色产业的特点

农业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地区、条件下,以农村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和农产品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特定农产品或农业产业[3]

1.1地方特色明显

农业特色产业通常源自于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人文等条件,这些地方特色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独特的品质和特色,使得农产品具有区域性的代表性。例如隆回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茶资源优势,扩基地、强设备、引技术、创品牌、拓平台,推动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茶叶产值达5.2亿元,从业者12万人,带动贫困户近60000人脱贫致富,茶农来自茶叶生产收入人均年超5200元,茶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1.2品质优良

农业特色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产品的品质和特色,通常通过精心的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保证产品的高品质和独特性,以追求与众不同的口感或特殊功效。这些特色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往往备受消费者青睐[4]。例如,隆回县茶产业在湖南省第十二届全省茶业博览会上,“虎久雾语”牌绿茶、“龙回一都”一都红1225获湖南省名优茶金奖,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提供优质的产品体验,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与青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机遇。

1.3市场竞争力强

农业特色产业由于其独特的品质和地方特色,通常享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这些产业能够满足一定消费群体的需求,吸引消费者青睐,从而建立起稳定的市场基础。具有良好市场口碑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购买其产品,实现销售增长[5]。例如凤凰县的红心猕猴桃、雪茶、蜡染、腊肉、姜糖、蜂蜜柚子膏、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品深入人心,但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新、特、优”特色农产品需求,已经建成菖蒲塘、竹山、大坡、雄龙等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农业特色产业能够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1.4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

政府通常会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政府可能制定相关规划,指导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整体竞争力。在品牌建设方面,政府可能提供品牌培育资金、市场推广支持等,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市场拓展方面,政府可能通过举办展会、推广活动等方式促进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6]。例如中央已经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政府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2.调研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的带动情况

2.1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建设步伐加快

邵阳市委、市政府多次对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推动,同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邵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邵阳市推进农业产业“七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成立农业优势特色百亿产业办公室,加强产业发展调度推进;将中医药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列为全市九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范畴,建立“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产业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重点发展“一特两辅”主导优势产业,培育联农带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邵阳与凤凰县出现了许多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如:双清区无花果基地、绥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以及凤凰县猕猴桃、黄桃产业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有效推进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实现了同类农产品的规模化连片种植,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标准化生产过程,推广良种良法,加强质量管理,有效提升了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2.2农业基础及农用设施的不断完善

2022年底,邵阳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面积达到411.61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9.5%。2023年共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7.31万亩,其中投融资创新面积16.03万亩。同年凤凰县也完成12个乡镇37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71万10亩。邵阳地区春耕期间投入生产的大型农机具达63937台套,完成机耕面积190.07万亩,机插机抛秧面积64.392万亩。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51.152万元,补贴机具22164台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2022年在邵阳和凤凰县例行监测抽样检测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9.7%,超过省内标准;同时全面完成春季集中免疫任务,免疫密度均达100%。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用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投入,邵阳特色农业的发展将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量高标准农用设施如大棚、洋房的建设,可以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标准化的栽培设施可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完善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和仓储设施,也将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

2.3农业农村龙头企业持续突破冒尖

邵阳市积极培育引进加工企业,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效率,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如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87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3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5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83家,市级262家,全市有5家企业产值已突破10亿元。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崛起,将促进邵阳特色农业产11业化进程。龙头企业通过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并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龙头企业还将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影响力,并组织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将促进邵阳特色农业实现产业链延伸、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4农产品电销规模扩大扩宽产品销路

近年来,邵阳市积极致力于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以2022年为例,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了惊人的18.7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3%,相较于前一年的15.2亿元,实现了近25%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农产品电商平台数量已达到令人瞩目的243个,这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共计2.5亿元的增收,也推动了农产品电商销售规模的迅速拓展。凤凰作为电子商务强县,同样巩固拓展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成果,在2022年完成电商交易额达25亿元、商贸物流产值达88.2亿元。迅猛发展势头为特色农产品的走出农村、开辟销售新路提供了有力支撑,进而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快速蓬勃发展。这一系列积极措施和成果,为特色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调研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3.1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缺乏

部分红薯、黄精、辣椒产业等在作物栽培过程中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即缺乏优质高产的技术支持,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由于技术不足,企业很难实现农产品的高产高质,导致产量较低且质量不稳定,使得这些产品在市场上难以脱颖而出。特别是在种植黄精等特色农产品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手段,导致了外观不佳、口感不佳等问题,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与其他同类产品媲美。

3.2部分农用设施设备薄弱

利琼茶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龙牙百合项目、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等存在农用基础设施设备薄弱的问题。例如,在茶叶种植中,缺乏良好的排灌设施和基地进出道路,无法进行高效的机械化作业,从而限制了茶叶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因此,机械进出作业不便,使得农田的耕作、种植、收获等环节都变得比较繁琐和耗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3.3市场情况及销售不稳定

在特色农业市场中,农业企业多数创业者具有农村背景,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无法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和无法有效把握市场需求信息的问题。同时缺乏专业的市场分析和预测手段,可能导致他们难以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消费趋势以及竞争态势,进而难以做出明智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3.4项目实施情况发生变化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凤凰县在2019年完成项目建议书的设计和修改过程,随后于2020年3月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然而,时隔4年之后,项目最初设计的地域、内容以及国内产业政策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项目已经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的调整势在必行。

4.对策与建议

4.1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方式

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也促进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推动乡村经济振兴。一是多元化加工。农产品可以通过加工制成各种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如果蔬加工成果酱、果干、蔬菜干等,粮食加工成面粉、糕点等,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品牌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后,可以打造自有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购买,从而扩大销售范围,创造更多的收益

4.2因地制宜发展新模式

将农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发展经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一是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方向和发展目标;二是通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生产活动内容、资金支持标准,合作社和农户分别履行相关职责,开展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与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合作社将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持续稳定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如利琼合作社在中山社区居委会支持和帮助下,制定了茶园品改和提质升级计划,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与茶农签订了合作协议,全面提升了茶园生态管理水平、茶叶加工产能、加工技术水平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一方茶农持续增收致富。三是科技富农全产业链条为农业特色产业赋能增收。用数智科技全副“武装”,已经成为农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产业报国”为初心,围绕智慧种植养殖、智慧农产品加工、智慧农贸农批等业务,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场景数字化变革解决方案,为我省农业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收。

4.3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拓展销售市场渠道对特色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渠道销售,企业可以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销售的稳定增长,从而为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专业合作社建设与集中供销,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培训和咨询支持,帮助专业合作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产品的有序供应和销售;是展销交流活动与产品影响力提升定期举办各类展销交流活动,为企业提供展示和宣传平台,增强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产品的影响力;是加强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与产品流通质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发展建设冷链物流系统,保障特色农产品的流通质量,政府可以提供贷款支持或补贴,鼓励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冷链物流设施。

4.4及时跟进项目实施动态

一是在原选定项目区基础上,可以考虑扩大覆盖范围,新增少量其他乡镇作为发展目标。针对不同乡镇的地理条件和市场需求,更新投资项目内容,调整作物种植品种类型和提质增效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地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有助于促进更广泛范围内的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二是增加农发基金在灌溉设施方面的投资额度和比例,或在商业计划中加大农发投入作物抗旱能力的灌溉系统内容。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投资于现代化灌溉设施和技术,可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增加农发基金的投资总额度,将能更有效地促进农户参与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特色产业的繁荣。通过增加投资,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激励农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项目,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为农户在特色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

5.结束语

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湖南省乡村振兴项目的潜力,为农户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并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增长。这也将为农发基金提供一个有前景的合作机会,使其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湖南省乡村振兴项目将更全面地满足农户的需求,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来共同支持乡村振兴事业,这一综合性的发展策略将为湖南省农村地区带来更广泛的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廖祖君,郭晓鸣.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的逻辑与方向:一个产业链整合的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18(2):13-21.

[2]苑鹏“.公司+合作社+农户”下的四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析——从农户福利改善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8(4):71-78.

[3]姜睿清,黄新建,谢菲.为什么农民无法从“公司+农户”中受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3):54-60.

[4]杨小东.农地承包制下农业经营组织的演进与绩效分析——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9,30(8):38-44.

[5]张红杰,张旭.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基本逻辑和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23,447(2):14-22.

[6]潘璐.村集体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1):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