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糖尿病患者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2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糖尿病患者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

王俊  杨婷婷*  熊丽霞  代莉莉  吕丽   覃琴

(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   内分泌科 湖北宜昌  443002)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糖尿病患者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并以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30例。予以A组常规护理管理,B组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B组血糖HbAlc、FPG及2hPBG均低于A组,血糖监测及控制管理及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评分均高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自我管理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慢性病管理逐渐成为解决院外患者护理管理效果不佳的有力工具。通过智能设备、移动应用程序和云数据平台结合,慢病管理可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远程化,并且医疗专业人员还能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患者管理的潜在问题,为个体化管理提供支持,全面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与生活质量[1]。尽管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慢病管理模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在居家环境下,是否能有效实现患者的血糖监测与管理。鉴于此,本次研究将6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并就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效果展开观察,以期获得满意预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60例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并以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7-72岁,均值(58.48±6.20)岁;病程1-11年,均值(5.22±2.14)年。B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9-73岁,均值(58.53±6.27)岁;病程1-12年,均值(5.25±2.10)年。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病史资料齐全;有智能通讯设备并具备信息化平台基本操作能力。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存在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随访失联。

1.2 护理方法

 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1)健康教育:通过面对面讲解、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控制、体重管理、日常监测血糖的必要性以及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2)指导患者如何使用血糖仪,包括正确的采血方式、测试时间点(如餐前、餐后和睡前)以及如何记录血糖值。(3)饮食与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和适度运动建议,并强调平衡膳食和规律运动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4)药物管理:提供详细的药物使用指导,包括药物名称、用法用量、服药时间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5)定期随访: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监测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管理计划,以及解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B组接受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1)信息化平台培训:对患者进行信息化平台使用培训,确保患者能正确使用智能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或专用设备)进行血糖监测和数据记录。(2)智能血糖监测:叮嘱患者使用智能血糖仪按时测量血糖,数据自动上传至信息化平台,便于护士远程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及时提供反馈和调整建议。(3)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定期分析患者上传的血糖数据和记录的生活习惯,及时调整并为每位患者制定符合患者当前情况的个性化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调整等,然后通过信息化平台向患者发送,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4)远程健康教育:通过信息化平台提供视频、文章等形式的健康教育资料,包括最新糖尿病管理知识、饮食建议、运动指导等,以不断提升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能力。(5)实时沟通与支持:患者可通过信息化平台随时向护士提问,获取实时的健康咨询与心理支持,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依从性。

1.3 指标观察

观察并对比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两组血糖水平(血糖检测仪检测FPG和2hPBG水平,外围血液样本测定HbA1c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科室自制调查量表评估,包括血糖监测及控制管理及日常生活行为管理,每项100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0.0处理研究数据,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对比

干预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血糖指标均低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血糖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HbAlc(%)

FPG(mmol/L)

2hPBG(mmol/L)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A组

30

7.68±1.05

5.67±0.49

11.48±2.31

6.73±0.76

15.46±2.41

8.07±0.79

B组

30

7.61±1.09

5.21±0.34

11.46±2.35

5.84±0.21

15.27±2.80

7.21±0.36

t

0.253

4.224

0.033

6.182

0.282

5.426

P

0.801

<0.001

0.874

<0.001

0.779

<0.001

2.2 自我管理能力对比

干预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自我管理能力对比(,分)

组别

例数

血糖监测及控制管理

日常生活行为管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A组

30

79.86±4.52

82.38±6.61

74.37±4.78

87.51±5.89

B组

30

79.26±4.46

93.84±6.97

74.46±4.50

92.55±6.13

t

0.517

6.534

0.075

3.247

P

0.606

<0.001

0.940

0.002

3 讨论

针对糖尿病管理,血糖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现阶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设施不足或个人行为因素,许多糖尿病患者并未能得到有效的血糖监控和及时医疗干预。因此,如何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压力的前提下,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质量,成为当前糖尿病管理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糖尿病管理逐渐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智能设备、移动应用程序和云数据平台的结合,糖尿病患者可以实时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同时这些数据可以被医疗专业人员远程访问,实现个性化医疗指导和及时干预[2]。此外,信息化平台还能提供生活方式改变指导、药物使用提醒以及心理健康支持等,有助于全面提升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B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效果,血糖监测及控制管理评分,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评分均高于A组患者,表明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自我管理能力,这对病情控制及预后水平改善均有积极影响意义。首先,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健康教育资料和定期更新的糖尿病管理知识,为患者提供了持续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其次,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持续血糖监测,可使患者实时了解血糖状况,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3]。这种实时反馈机制,相较于传统的、间隔较长的血糖监测方式,更有助于患者精准地管理血糖水平。此外,个性化护理管理计划使得糖尿病管理更加贴合个体差异。通过综合分析患者血糖数据、生活习惯和个人偏好,信息化平台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管理建议,这无疑增加了患者遵循建议的可能性。而且这种个性化途径,在提高患者日常管理自信心的同时,也可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成效[4]。最后,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实时沟通和支持,患者能够及时向医护人员提出疑问,获取实时的反馈,这不仅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必要焦虑,也提高了患者对医疗建议的遵循度以及对整体管理方案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居家血糖监测与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武全莹,郭立新,孙超,等.医联体信息管理平台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24):2949-2956.

[2] 陈彩翠,羊丽霞,蔡群慧.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9):137-139.

[3] 刘敏,何蕾,潘爱红,等.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11):1655-1659.

[4] 李磊,张子新.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2):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