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机械设备维修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浅论机械设备维修管理

曹军军

身份证号622726198903171237

摘要:机械设备的状况对企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设备的保养与维护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中,应依据设备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负荷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保养计划,定期进行设备的诊断和检修,以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转状态。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问题。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管理

一、机械设备的维修方式

1. 周期性维修

此种维修方式又被称为计划维修,是一类非自主的维修方式,特别适用于已被技术人员充分理解磨损规律的设备。在执行周期性维修工作时,应全面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设备运行状况,如设备使用年限、供应商、运行状况等;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设备使用环境以及保养工作状况等。部分设备在尚未达到维修时间前即无法正常运转,因此,设备维护人员不应仅根据设备检修时间进行检修与维护工作,而应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制定维护与保养计划,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2. 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工作属于一类紧急抢修工作,当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或设备实用性能明显降低、精度不足时,应按照临时检修计划进行检修工作。此举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还能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停机时间。事后故障是一类常见问题,必须对故障部位进行及时检查与维修,以使设备迅速恢复运行。此种维修方式仅针对故障部位进行修理,并非对设备整体进行全面检查,因此,也属于非自主的维修方式。

3. 状态维修

状态维修又被称为预防性维修,是一类主动的维修方式,以机械设备的实际状况为维修基础和依据。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维修手段和方式、技术和仪器、设备,结合设备实际状况,检测设备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进行妥善处理。对于设备维护,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若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现故障预兆,应及时进行故障检测,判断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并及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确保设备长期处于高效运行状态。状态维护与事后维护不同,属于一类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二、机械设备维修工作原则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维修方式通常有三类,每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因此,实际维修工作必须综合运用三种维修方式和手段。我们主张以状态维修为主,把预防维修放在重要位置,以期提升设备运转效率。首先,我们需要做好设备诊断工作,尽量明确故障原因,避免设备因故障而停机,从而减少停机时间,让设备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维修工作进行时,我们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先维修后生产:企业的主要固定资产就是生产设备,因此在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大,这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倘若设备发生故障或出现问题,生产将无法顺利进行,必须暂停设备运行,进行适当的检修,才能够开展下一环节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合理制定生产计划,确保生产顺序的合理性,只有当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时,生产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对于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需要有步骤、有程序地进行,不能临时抱佛脚。只有合理地开展检修工作,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维修与生产相结合,保证生产安全:如果设备的维修工作与生产开展发生冲突,我们需要坚持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对施工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在设备检修过程中,生产操作人员应配合维修人员的工作,确保维修与生产相结合,保证生产的安全性。

3. 修理与教育相结合:在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对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操作人员按照确定的操作顺序和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并按照设备的维护使用指导书进行指导,以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同时,在使用设备的同时,也要做好设备的合理维护与保养。

三、设备维修管理的基本内容

1. 维修资源管理

维修资源管理包括维修材料管理、维修操作规程以及备品备件库的管理三个方面。在维修计划制定过程中,要准确确定所需材料以及备品备件的数量;根据库存情况、市场情况、应用定货点方法制定采购计划,以减少库存,提高经济效益。维修操作规程的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不同设备的维修提供维修章程,避免因维修工作中操作手法的错误而导致的损失。

2. 设备状态管理

设备状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跟踪,并记录其历史信息。主要包括设备状态信息检测、维修信息以及设备技术参数管理三个方面。设备状态信息检测包括在线自动检测和离线点检两种方式。维修信息管理主要用于处理设备维修后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评价维修工作人员的成绩,分析预测维修质量。设备技术参数管理,则是对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各种技术参数进行管理。

3. 设备事故管理

设备事故管理是对设备发生故障后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事故原理分析和事故信息管理两个方面。事故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何种部件、影响、设备号等信息。

4. 决策支持管理

决策支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评价,预测事故的发生,制定维修计划,根据设备维修历史数据的分析,对备品备件的质量进行分析,获得部件工作可靠性的期限,为预测检修提供依据。

四、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经验

1. 加强操作人员管理

企业应强化对操作人员的管理,提升他们的故障检修能力及排除故障的能力。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使其能够达到“三懂四会”,即熟悉设备操作规范、设备性能、设备结构原理,掌握设备操作、保养、判断和处理一般故障的能力。针对静置的高速旋转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手动转动,以防止主轴因静力作用而发生变形。

2. 加强设备维修的监督管理

为确保机械设备维修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应收集各类机械设备的修理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对机械设备维修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设备维修质量的判定标准。此外,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应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可安排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地按照维修标准对维修人员的维修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需要更换的主要零部件,应核实并记录,对于非正常损坏的零部件,除了维修外,还应查明零部件故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

维修人员的素质对设备维修结果具有直接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设备的一体化和科技化程度日益提高,传统的感官检查维修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机械设备维护与修理工作的需求。因此,企业应定期举办各类机械培训,不断提升机械维修人员的素质,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检查仪器的使用方法,从而准确判断机械设备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及时对故障进行排查和维修,确保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

4. 完善设备维修的经济核算工作

机械设备的维修还应防止过度维修现象的发生,做好经济核算工作。维修人员需根据设备所处的不同修理阶段,结合设备各部件的使用情况,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完善各部件的配比,充分发挥设备的功效,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的维修费用。对于已进入报废阶段的设备,应根据其现有状况进行技术改造,挖掘其使用功能。

结语

总的来说,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要求维修员在不同领域深度掌握技术管理,结合企业现状,科学合理地开展各项工作。对于操作员而言,更需深入了解设备的结构特性,借助于合适的维护和保养措施,提升设备实用性,从而延长设备运行时间,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梁书芳,胡柏达.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5).

[2]李文革.浅谈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J].青年文学家,2011(18).

[3]梁丽恒.关于机械设备管理的几点建议[J].交通世界,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