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以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五象校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3

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以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五象校区为例

朱艳平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五象校区(530201)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五象校区为例,论述将广西特色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引进特色优秀民俗文化,构建多样化校园德育文化;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多样化语文教学环境;走出校园广泛实践,创建文化教育多样化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广西特色传统文化熏陶浸润中,提升参与和保护传承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广西特色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 

     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提条件。2011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遗保护与传承应与各层次、多类型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广西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将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可以有效推进地域特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平台,可以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学校的学科与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意识,提升学生文化传承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本土文化,有利于形成本土文化体系,使他们能够拥有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追求本土的文化存在的权利,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在认同中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的情怀。面对传统文化生存语境破碎的情况,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是一个必然的有效的途径。

一、引进特色优秀民俗文化,构建多样化校园德育文化

“文以化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血脉。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广西各民族和广西人民代代相承,不断前进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根和魂。学校是优秀特色本地文化传承的根据地,也有其先天优势。如果能在将广西特色优秀文化引入校园,必将增加全体学生对广西地域特色文化的了解,让学生爱上本地文化,也对文化的推广与传承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五象校区一直致力于将广西特色传统文化引入校园,举办多次大型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学校“听生命飞舞”校园系列讲座作为学校的德育品牌,多次引进校外优秀民俗文化表演和传播者,让广西特色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如广西“三月三”民歌节之际邀请广西《三月三》杂志社译审,获“歌王大赛优秀歌师”“广西歌王”等称号的覃祥周教授进行“新形势下广西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的讲座。覃教授不仅从科学化、专业化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广西山歌的含义、作用、艺术特点等内容;还通过让同学们现场学习和演唱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了山歌文化,也对推进学生学习、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了推进作用。

在“听生命飞舞”校园系列活动之戏剧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学校邀请了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团长蒋剑老师带来了一场以“彩调,一朵艳丽的‘南国山茶花’——带你走进哪嗬咿嗬嗨的世界”为主题的讲座与表演。他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彩调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剧目主要内容及戏曲剧种所蕴含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等,让同学们对彩调有了初步认识。在讲座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戏曲魅力,结合不同的剧目实例,专家还穿插着精彩生动的现场表演,安排了互动现场教学,带领同学们现场模仿和学习戏曲唱腔及动作,让同学们亲身领悟“彩调之美”。

在庆祝三月三的校园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抛绣球这一传统歌圩项目,更好地理解了这项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在校园艺术节中,学生们通过跳竹竿舞进一步了解了作为壮族传统舞蹈的魅力,也让同学们进一步对壮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勇敢、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了深入了解和体会。

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将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让学生对广西特色传统民歌、舞蹈、体育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本都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多样化语文教学环境

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凸显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人民素以勤劳、聪明、勇敢著称于世。长时间的沉淀,也让壮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壮族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壮族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一)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广西有丰富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如果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广西地域特色优势,将课文与民族文化融合,既可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又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将课本诗歌内容与广西诗歌有效连结,形成多样化教学。例如笔者在教授《回延安》时,将壮族民歌《刘三姐》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颂唱和鉴赏,对比广西民歌和陕北信天游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学习《关雎》时,引入壮族歌圩上唱的情歌,这让学生对比同样是情歌,两首诗歌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引入壮族情歌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壮族民歌的韵律与表达情感的特点,感受了壮族民歌的魅力,也可以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培植民族感情。

广西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有“八山一水一丰田”之称。壮族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美不胜收,北帝山、伊岭岩、大明山、桂林等地风景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广西自然风光引入教学,既拓展了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景观文化的了解。

例如在学习《壶口瀑布》时,笔者引入崇左市的德天瀑布,将壶口瀑布的雄浑刚健、大气磅礴与德天瀑布的水雾迷蒙、神奇秀美形成对比,引领学生感悟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与淳朴清秀、浪漫清雅的广西特色文化的不同之美。在学习《昆明的雨》时,引导学生关注广西特色饮食文化,如老友粉、五色糯米饭等,让学生借鉴《昆明的雨》的写作技法,充分挖掘广西特色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广西饮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

又如在学习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在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重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辩论赛,将单元教学目标与文化传承与发扬有序结合,丰富了课堂形式,也引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的意识。

通过多次尝试,笔者发现,将课文经典篇目与地域特色文化有效融合,不仅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融入作文写作实践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将课本素材与地方地域特色文化融合,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一方面,教材为写作提供内容、语言、结构、技法上的模仿与借鉴;同时,适时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写作,把课文中的场景转换成具有鲜明地域风貌的文化场景,按照“学习教材范例一链接地域文化一一模仿借鉴写作”的教学步骤,用熟悉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以实现课堂由读到仿到创的华丽转变。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笔者引导学生仿照《安塞腰鼓》的格式,运用场面描写,对“三月三”歌圩择偶对歌场景、宾阳炮龙节炮龙飞舞场景、“丰收节”设席宴饮的热闹场景进行描写,这样既完成了本单元写作《学习仿写》的教学目标,又加深了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内涵的认识。在学习《灯笼》时,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广西民间手工艺品及文化特色,选择绣球、铜鼓、壮锦等特色手工艺品,运用围绕主旨多角度选材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在学习《小石潭记》时,笔者引导学生采用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特写镜头相结合的方式描写北帝山或者大明山、象鼻山等广西名胜古迹。同时,学校定期开展的“爱我家乡”等征文比赛,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广西特色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营造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予了学生更丰富的发展平台,也让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深了对广西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三、走出校园广泛实践,创建文化教育多样化资源

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不仅仅在校园内。将校内文化浸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笔者带领的班级尝试校外以项目式学习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进广西特色传统文化,效果明显。广西特色传统文化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能力及道德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针对一个主题设置项目、分工合作、实践研究、分享总结的过程,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将语文知识与广西特色传统文化校外实践相结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视野等。

广西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建筑文化、渔歌文化、碑林文化、饮食文化等。结合实际情况,笔者带领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一系列广西特色传统文化研究学习。教师提供研学主题,班级成员以项目式学习、小组互助学习为主,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研学活动。研学前,每组根据研学内容制定《广西特色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任务单》,制定研学计划,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式自主实施并完成评估和总结。学生以资料收集、阅读、整理、讨论、采访、撰写采访稿、录制视频等活动形式,呈现小组研学展示、采访汇报,并形成《研学报告》《研学导学案》《广西特色传统文化研学收获》等成果。

研学期间,学生深入广西民族博物馆,深度挖掘广西壮锦、铜鼓、绣球、壮族服饰等色彩特点、图案特色、历史原因及文化内涵;了解各具特色的老友粉、螺蛳粉、宾阳酸粉、生榨米粉等特色饮食,加深对广西粉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了解;走访南宁市三街两巷、河池干栏式民居、三江程阳风雨桥、钦州灵山县明清民居、北海骑楼、扬美古镇、黄姚古镇等建筑,挖掘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在广西建筑中的体现;实地走访了解钦州、北海、防城港渔歌体现的文化特色,了解广西民歌内容、语言风格特点等特色文化;实地考察北海建筑风格,探究北海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建筑风格特色及原因;走访柳侯祠、碑林、北海合浦汉墓群、东坡亭等,感受广西多样的文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走访友谊关、昆仑关、猫儿山等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在实地走访、研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不断查阅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强对广西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感。在“学习——实践——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获取广西特色传统文化知识,也加强了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深刻领会广西特色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由此可见,广西特色传统文化在校内与校外的开展,旨在深化学生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调动学生参与和保护传承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令辉.论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修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S2)

    [2]周率,张顺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析[J].法制博览,2020(24)

[3]高海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