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效果与措施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效果与措施评价

毕菲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  223001

【摘要】目的:分析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预防护理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4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20例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凝指标的差异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指标可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且该组并未出现深静脉血栓情况。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栓形成在深静脉腔内,常见于长时间卧床休息或固定的患者。当患者下肢骨折后,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导致血液淤滞,凝血功能活化,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可能性[1]。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深静脉血栓可脱落并引发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在目前临床实践中,为了预防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常采取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价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和措施。通过观察和对比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准确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4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38-67岁间,均龄52.17±2.54岁;一组为观察组,20例中,男性10例,女10例,年龄在36-68岁间,均龄为51.39±2.88岁,两组各项基线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含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告知、术后用药及康复指导等。

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功能锻炼: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被动运动,帮助恢复下肢肌肉的灵活性和血液循环。被动运动可以包括踝关节运动、膝关节运动等。但需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对骨折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步行锻炼、膝关节屈伸等康复锻炼。但需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对骨折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2)使用抗血栓药物: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血药物,如肝素或华法林,以防止血栓形成。这些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咨询使用。(3)体位护理:卧床期间要保持尽量平稳舒适的姿势,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肢体活动范围,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卧床休息期间,应尽量保持患肢抬高,可以使用垫子、枕头等支撑,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定期帮助患者进行体位转换,通过改变体位,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内血栓的形成。可以使用特殊的体位垫或护理垫来帮助固定和保护骨折部位。(4)佩戴弹力袜:弹力袜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工具。可以提供适度地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5)给予合理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也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摄入适量的水分,合理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机体的恢复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护理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进行检测对比;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将使用SPSS22.0软件,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百分比表示,t值、卡方值验证,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指标

在进行不同护理后,凝血指标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数值较佳,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改变情况

组别

例数

PT(s)

APTT(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20

15.38±1.25

11.52±0.61

52.15±3.22

35.85±2.32

对照组

20

15.42±1.33

13.67±0.82

52.31±3.17

40.62±2.57

t

0.098

9.408

0.158

6.161

P

0.922

0.000

0.875

0.000

2.2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经过统计,观察组无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 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组别

例数

发生例数

发生率

观察组

20

0

0.00%

对照组

20

4

20.00%

X2

4.444

P

0.03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进行有效地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是至关重要的[2]。通过合理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下肢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针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活动:对于骨折患者,尽早进行肢体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适当地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3]。(2)使用抗凝剂:抗凝剂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常用药物。常见的抗凝剂包括肝素和华法林。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液的凝固能力,防止血栓的形成。3)使用弹力袜:弹力袜是另一种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它们可以提供适当地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风险。(4)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定期按摩、热敷等手段促进血液循环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之一[4]。在本次研究中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在接受干预后,可降至正常范围内,并且该组患者并未出现深静脉血栓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的效果是显著的,药物预防和非药物预防相结合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具有积极意义,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实施,以确保其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婷. 细节护理结合踝泵运动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J]. 名医, 2023, (06): 120-122.

[2]王小丽.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智慧健康, 2022, 8 (33): 217-221.

[3]王妍丽,吕国翠,楚立云.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Caprini评估与预见性护理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2, 30 (18): 1712-1715.

[4]黄娟娟,韦艳新,蒙莲菊等.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J]. 微创医学, 2022, 17 (03): 35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