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浅析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与策略

王洪春

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

巫溪县行政中心全部搬迁至新城办公后,原老城大部分居民也搬往马镇坝,留下的传统住房则被进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专供学生上学之用。老城区名校转变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与教学水平相对较弱,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基础与城镇学生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产生影响。如何切实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新问题。为了深入探究具体情况,我对多方面进行了调查,现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分析

绝大多数城市务工者在子女教育上主要凭借个人经验,未受过正规培训,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误区。为深入了解情况,我们对全校1792位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收回的1699份调查问卷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在孩子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家庭教养观念与当代教育理念不符。

农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成为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阻碍。他们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只重视片面的物质培养和严厉的惩罚教育。这种不当的家庭教育阻碍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渐失去对知识的渴望。

2.进城务工人员教育水平不高,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成就。他们普遍文化底蕴不足,导致对子女教育管理不严谨,无法有效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3.经济收入不高,家庭教育支出不足。

进城打工的家庭主要用于生活,没有多余的钱来教育孩子,提供很少的帮助。

4.家庭流动性高,社会交际面狭窄。

一方面,随着父母流动,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学习产生了困难,导致他们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此外,他们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小,孩子几乎无法获得安静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交圈的受限也对其子女产生了影响。进城务工的子女虽然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中,但实际上只能享有有限的生活空间。

5.他们因工作繁重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

工人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也很大,回家后几乎没有精力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多,与孩子交流和辅导的机会很少。

、不良行为表现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子女普遍存在不良习惯。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对348名孩子进行了家访调查。被调查对象包括买房后转户、投靠亲友转户和临时租房的学生;调查年级涵盖1至6年级;调查内容包括预习、阅读和做作业等方面的习惯。调查结果如下:

类别

有预习

习惯

有阅读

习惯

独立作

业习惯

整理错

题习惯

记笔记

,,  习惯

占%

占%

占%

占%

占%

数据

103

29.6

127

36.5

216

62.1

96

27.6

207

59.5

由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大部分儿童缺乏主动预习的习惯,通常是在课程开始前静静等待。当被问及为何不习惯整理错题时,多数儿童的回答几乎皆相同:老师已经讲过错题,不需要再另外整理。虽然有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人数达到了62.1%,但更多的是在家长的催促下完成的。如果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或能力有限而不提醒,对孩子的督促不足,他们就会忽略作业。研究结果表明,阅读习惯令人担忧,尽管占比达到36.5%,但这些人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只是忙碌家长口中所说的“停下脚步,读点书”,缺乏内容和质量,绝大多数家长并未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主要根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在采访中,一位家长表示:“我自身教育水平有限,很多孩子的问题我都弄不清楚。”另一位则提到:“我整天忙于经营小生意,把孩子的学业交给学校,只要老师不时来家访就行。”由于父母的职业和文化水平,家庭中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外阅读的现况

根据1699份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有46.56%的受访者并不倾向购买课外书,也没有在家中存有此类图书。孩子们完成学业后更偏好观看电视或进行游戏。此外,许多家长认为学校课程已经相当繁重,因此并不认为阅读课外书籍是必要的,也缺乏对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关注。因此,急需有效推动课外阅读,提升阅读水平。

1.学生的课外阅读受限

家长一般都很忙,找到一个学习的地方对孩子已经不错了,因此无法关注孩子的阅读,导致大多数学生只读少量课外书。

1699份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读书1

根据图表分析:

有53.44%的城市务工家长会定期购买课外书给子女阅读,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调查显示,这些家长更看重与学习成绩相关的书籍,如《同步练习》《同步作文》和《字词句篇》,其他类型的书籍几乎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内。此外,36.61%的家长偶尔购买一些辅助学业的工具书。

2.没有读书的机会

由于个人条件限制,工作后,家长很少阅读书籍,也未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孩子及时完成家庭作业就是乖孩子,很少要求孩子广泛阅读,更不会购买有益的课外书籍,导致孩子缺乏阅读机会。

3.无可行的阅读方式

受传统考试制度影响,老师在学校教学中主要专注于提高学生成绩,忽视了课外阅读指导,导致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家长教育观念滞后,文化水平有限,不擅长阅读,无法陪伴和引导孩子阅读。

四、提升教育对策分析

1.协助家长调整家庭教育思路,优化教育方式。

通过举办家长大课堂,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向家长传授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提升家长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其次,家长需正确引导孩子。绝对不能纵容孩子任性妄为,也不能盲从过时的“不打不成材”观念。应顺应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倡导品德教育,培养优良行为习惯。

2.学校积极沟通,与家长密切配合。

使家长了解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对孩子的教育有重要影响。应实施以下措施:

经常举办家庭聚会,充分发挥主动的家长的作用。定期召开家庭聚会是一种集体交流形式,让老师和学生家长直接互动,旨在让家长了解、熟悉老师,并确认子女身上发生的事情,以便咨询更佳的教育方法。教师透过参与家长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透过家长的描述,其他家长可以对比自己的教育方式,并从中获得育儿的成功经验。同时,家长和教师可以相互交流意见,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使家长能够正确地教育孩子。

适时对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家访。这是老师与家长间的个体沟通。通过家访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同时,可以鼓励家长多拜访老师,互相分析教育学生的方法。此时,教师可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如:对孩子提供学习环境,必要的智力投资,学习时间和劳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然而,他们处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部分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这个问题,改变教学理念,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断鼓励他们。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展现良好的教学态度,并成为学生的表率,鼓励他们养成预习和及时复习课程的良好习惯。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都应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