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育人文化的建设与思考——以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文化建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乡村学校育人文化的建设与思考——以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文化建设为例

张林涛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

 [摘 要]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如何“讲好学校故事”,建设学校育人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乡村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建设育人文化:挖掘学校文化营造育人氛围,打造团队文化创建育人品牌,开发课程文化激发育人活力。将文化根植于师生血脉之中传承与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关键词] 学校文化;团队文化;课程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多维概念。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体现为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风气等。学校文化是围绕着教育教学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的总和。“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关系,学校文化分为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以育人为本,育人文化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有些学校虽有文化,但未发现和提炼,这样就很难将学校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更难以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一、挖掘学校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注意学校所处的地理场域的特点,将地理位置、地方特点、历史传说、名称由来、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与学校育人相联系,抓住其特点挖掘育人元素,凝练成育人文化,形成富有个性的学校育人文化体系。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位于徐州市政府南约十公里。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在又是苏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徐州精神正在苏北大地熠熠生辉。学校位于琅溪河畔,河流穿镇而过,水网密织,北方的豪迈和水乡的温婉荟萃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棠张,过去叫“棠梨张”。所以我们就以“棠梨”为学校文化符号,通过棠梨“果真药用”“木善嫁接”“花美清香”等特点,提炼出学校精神为“求真、尚善、至美”。学校原有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相对独立,互不相关,缺乏逻辑联系。学校组织师生广泛讨论,并邀请江苏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提炼整合,形成了学校的棠梨文化。

二、打造团队文化创建育人品牌

所谓团队,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比尔·盖茨曾说:“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有共同的理念和奋斗目标,并能自觉自主地互助、互利,共同为“学校良好发展”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同时,把“团队建设”打造成学校的育人品牌,使之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

乡村初中近年来教师缺编现象严重,中老年教师面临职业倦怠,教师死盯课堂,死揪学生,多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相对陈旧,教师累,学生苦,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新入职教师或热情不足,或发展途径不清,或发展方向不明。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学校缺少名师、良师引领,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发展进入瓶颈期,急需优秀团队培养,形成经验,在校内榜样带动,在校外辐射引领。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棠张镇中心中学决定以文化内涵发展为引领,以创建四有好教师“毓棠至真团队”为契机,推动毓棠工程建设,多方入手,围绕“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建设教师队伍要求,树立“四真四有”好团队的建设目标,深入系统培养新教师,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促进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研科研能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探索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管理模式,突破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瓶颈,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一)实施“毓棠”工程,让创建真发生。

创建“毓棠”工程领航工作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团队建设。面向全体教师,面向所有学科,创建“毓棠至真团队”工作室,组成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地生、艺体等学科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设一名领航人(学科带头人)为负责人,吸收校骨干教师2至3人为核心成员作为工作室组长,吸收各学科新入职教师和临时聘用教师为组员。“毓棠至真”团队由校长室直接领导,由教学校长为工作室主任,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开展团队创建活动,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制定具体计划,从“听、说、读、写、课堂”等方面引领大家读书学习科研,相互唤醒,相互影响,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二)创办棠梨书苑,让读书真发生。

学校创办“棠梨书苑”,凝“棠梨梦”团队之群力,塑书香校园之新样态。学校以读书社的教师为种子,引领更多老师走向热爱教育、发展专业的成长之路。培育能上、能讲、能领、能读、能写、能研的六边形全能型教师和爱读、会写、善谈的高素质学生。

1.线上悦读。建阅读家园,利用“微信”、“qq”创建“棠梨梦”读书群,在圈内及时发布阅读任务和阅读动态,开展打卡活动。拓阅读格局:理论解读、经典诵读、好书荐读、学科领读;厚阅读感悟:读书心得、读书实践、读书交流、读书成长;增阅读氛围:发布、分享、报道、推广。

2.线下导读。名家讲坛活动:围绕校长、教师和家长关注的教育问题,邀请知名专家对成员进行指导。社成员做好记录,撰写反思。团队交流活动,定期邀请不同区域的优秀读书团队到我们读书社开展线下交流活动。通过共读一本书、共赏一篇文、共话一主题活动,让教师读出真知、悟出真情、得出真法。

3.师生共读。学校统一规定每周三的下午第三节课为阅读时间,师生共读共写共成长。图书的来源于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智能书柜、图书漂流吧。同时要求师生读书时要摘录好词佳句、写心得体会、读后感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开展“好书伴成长”、“美文我推荐”等读书活动。帮助师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拓展知识面,感悟人生并把读书的外显行为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

三、开发课程文化激发育人活力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课程文化。“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和拓展人的文化实践,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学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释放。”[2]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基石,与学校文化紧密相连,通过学校文化引领建设课程,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塑造和发展学校的特色文化,激发育人活力。

学校依据“至美教育”哲学与“大道至美,向美而行”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让每个生命都能美丽绽放”的课程理念,整体构建了“美质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和美好的课程体验,力求实现“习是、尚善、美质、行远”的育人目标。

构建“美质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学校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围绕育人目标,将“美质课程”设置为六大课程领域。其中德美课程体现自我与社会,情美课程体现语言与人文,智美课程体现逻辑与思维,艺美课程体现艺术与审美,行美课程体现运动与健康,创美课程体现科学与探索。每个课程领域都包含学科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等丰富的课程种类,满足学生课程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切的课程选择。

乡村学校育人文化的建设既需要校长的引领示范、概括提炼,又需要全体师生的文化觉醒和行为自觉,讲好学校和师生团队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故事,形成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价值认同。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学校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设计(整合、融合,诊断、改造)出学校独特的育人文化,并将文化根植于师生血脉之中传承与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参考文献:

1.任勇.优秀校长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0

2.段立群.学校课程与文化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29